萬紹群
(宜春學院經管學院 江西 宜春)
從1979 年增值稅進入中國,到1994 年稅制改革,將增值稅與營業稅的征稅范圍正式劃分開來,同屬流轉稅的兩稅平行征收,互不交叉,再到2009 年起增值稅由過去的生產型改為消費型,稅負得到了大幅下降,打破了營業稅與增值稅的稅負均衡,導致產業結構的均衡受到阻礙,增值稅擴圍勢在必行。2012 年選擇在上海進行交通運輸業和部分現代服務業實行營改增試點,成效良好,自2013 年8 月起在全國范圍內展開。據國家稅務總局網站消息,國家稅務總局2014 年7 月24日通報了2014 年上半年營改增減稅851 億元,已累計減稅2679 億元。可見營改增試點擴大后,全國整體范圍減稅效果明顯。但并不是所有的行業都享受到了營改增的好處,尤其是物流業出現了稅收負擔增加的情況。
物流企業是融合了交通運輸業、倉儲業、貨物代理業和信息業的復合型產業,各個環節往往聯系緊密,各項業務前后關聯。在營改增之前,流轉稅部分主要是以交通運輸業和服務業的稅目來繳納營業稅,稅率分別為3%和5%;營改增后,原來的兩個稅目并沒有合并,而是改為以交通運輸業和物流輔助業的稅目來繳納增值稅,稅率則改為一般納稅人適用11%和6%的稅率,小規模納稅人則適用3%的稅率,加大了納稅納稅申報的難度,增加了繳稅風險,同時也給稅務機關加大了征稅成本和對物流企業輔導培訓的工作量。
(1)營改增前已購置的固定資產進項稅額無法抵扣,在銷售收入不變的情況下,企業的應納稅額增加,也即物流企業稅負提高。物流企業應納增值稅可抵扣的進項稅額主要是車輛、自動分揀設備和自動上架設備購進時所含的增值稅稅款,以及燃油和接受修理勞務所對應的稅額,由于車輛等設備原始購置成本高、折舊年限長,多數規模和業務量比較穩定的企業,短期內都不會大量購置新的設備,而原來購置的設備的進項稅額也因營改增新政不能溯及既往而抵扣,從而引起實際可抵扣固定資產進項稅較少。
(2)現行增值稅,物流業應納增值稅的進項稅額抵扣范圍窄。物流業屬于勞動密集型產業,除了燃油費、接受修理費,還包括人工成本、車輛保險費、過路過橋費以及場所租賃費(自由庫房則為建筑物的折舊費),而后者目前均不屬于可以抵扣進項稅額的項目。而且即使燃油費所含的進項稅額理論上可以抵扣,但現實中由于很多燃油費發生在運輸途中,而運輸途中的加油站又有很多無法開具符合抵扣條件的增值稅專用發票,導致能抵扣的進項稅額少之又少。
營改增后對物流企業在會計核算和發票使用兩個方面的要求更加嚴格,中小物流企業由于管理不善和業務不精將影響企業稅負。
(1)會計核算要求提高。營改增前物流企業繳納營業稅,應納稅額為收入額(或收入差額)乘以稅率,而營改增后要分別正確核算進項稅額和銷項稅額后才能計算應納稅額(當期銷項稅額 當期進項稅額)。
(2)發票的使用更加嚴格。營改增前貨運企業使用公路內河貨物運輸業統一發票,規定相對寬松,部分業務員以“掛靠”車輛自行聯系貨運業務和收取營業款項,并向勞務購買方提供貨運企業開具的發票。營改增后,按照《發票管理辦法》和《增值稅專用發票使用規定》要求,交通運輸業專用發票僅限一般納稅人貨運企業對外提供經營業務收取款項時,向付款方開具。如果貨運企業沒有對“掛靠”車輛實施有效管理,在票款分離情況下違規開具專用發票,極易出現稅收風險。
目前物流企業適用的稅收優惠政策很少,還沒有出臺相應的條例,比如為鼓勵物流企業采用現代化的物流設備和先進的信息技術而進行稅前多扣除,規定一定經營期內的收入實行減計,或者是對物流業增值稅的實際稅負超過一定比例時實行即征即退等,導致我國物流企業在做強做大方面缺乏政府政策支持,與國際大型物流企業的差距不斷加大。與我國的做法形成鮮明對比,為了降低物流成本,促進物流業的發展,國外很多國家采取低稅率、免稅以及稅額補貼的做法,物流業成為國家稅收政策扶持的重要對象。
為避免物流企業利用稅率差進行稅收規避,導致行業內稅負不公平,應簡化稅目,將增值稅里的交通運輸業和物流輔助業合并為一個稅目,設立“物流及輔助服務”稅目,將物流行業涉及的上下業務都列入其中,并采用統一的稅率,鑒于物流行業作為社會經濟活動的基礎行業、與國民生活緊密相連(稅率不宜太高),以及營改增之前3%和5%的營業稅稅率(營改增后實際納稅中存在部分的增值稅進項稅額的抵扣),建議設定為6%的稅率。這樣在維持現行營改增其他條款不變的情況下,既便于稅務機關進行稅收征收管理,且符合國際上對物流業貨物勞務征稅的普遍做法,同時也為物流行業為擴大業務量而開展一票到底業務、一站式服務提供先決條件。
營改增后,物流業涉及的增值稅稅率分別為11%和6%,都較之前涉及的營業稅稅率3%和5%要高,政策的初衷是考慮到增值稅存在進項稅額的抵扣,所以名義稅率提高,實際稅率應該是相差不大的,之所以出現稅負增加,就是可以起到平衡作用的可抵扣進項稅額沒有發揮作用。因此,可以從以下方面增加物流業增值稅可抵扣的進項稅額:其一,對5 年內購置的尚未抵扣進項稅額的車輛、設備等固定資產,允許將其年折舊額所含的進項稅額準予抵扣;其二,擴大物流業應納增值稅進項稅額的范圍,使其實際稅負與營改增相當:將目前不能抵扣進項稅額的過路過橋費、車輛保險費、場地租賃費(自有庫房為折舊費)等相對固定的支出按照物流業的行業平均水平測算出其占相應規模的物流企業成本的比例,作為減項計入進項稅額;其三,針對燃油的增值稅專用發票不易獲得,物流企業可以采用集中購買、分散使用加油卡的方式來解決專用發票問題,
物流企業在加強自身管理的同時,要求在財務上完善相應的機制,尤其是要加強會計核算和發票管理。會計核算方面,提高企業從事納稅業務財務人員素質,重視稅收風險,對于會計核算中難以把握的問題及時向稅務部門反映與咨詢,做到守法經營,照章納稅。在此前提下,企業也可選擇資信良好的稅務代理機構進行稅收籌劃,降低稅收成本。發票管理方面,可將“掛靠”車輛收支統一納入企業財務的核算,杜絕票款分離違規開具發票現象;對于暫時難以統一納入企業財務核算的,采取只賦予“掛靠”車輛增值稅普通發票開具資格的做法,對確實有需要開具增值稅專用發票的,由其向稅務機關申請代開,控制增值稅專用發票開具的涉稅風險。
可以根據我國的國情,借鑒物流業發達國家的稅收政策規定來制定,比如新加坡。新加坡的做法是:首先從政策層面解決法規障礙,普遍規定物流企業的低稅率。相比之下,目前我國對物流企業雖然實施了營改增,企業可以憑借專用發票抵扣進項負擔,但物流企業的稅負還是相對偏重,應積極采取措施,合理建立數據庫,采集企業稅負變化樣本,盡可能的設置低稅率。其次,新加坡大力實施針對物流業的優惠稅收政策,如采取免稅、稅額補貼等方式,尤其是為鼓勵企業物流外包服務,采用縮減稅基的方法來減少企業繳納的稅額;對國際物流業的發展,也一律采用零稅率的方法,增加其物流企業的國際競爭力,這些我國都可以借鑒。
此外,我國也可借力所得稅,借鑒目前在其他行業的優惠政策,在所得稅優惠政策方面也向物流企業傾斜,鼓勵物流企業購買先進設備(設備款的一定比例可以從應納稅所得額或應納稅額中得到抵免),提升物流業裝備水平,發展高端物流、綜合物流,促進產業升級。
營改增的初衷是作為結構性減稅的舉措,它在實施過程中對物流企業的影響需辯證地分析,在解決重復征稅問題、促進行業專業化分工協作的同時,也帶來了部分企業短期內稅收負擔的大幅上升。但我們應該理性地的意識到這只是政策實施的初期階段,隨著相關政策的不斷完善,物流企業必將降低經營成本,切實享受到營改增帶來的實際好處。
1.王冬梅,張福偉,鐘樂.我國物流業營業稅改征增值稅政策探究.稅務研究,2014(05).
2.丁瑜.營業稅改增值稅對吉林省物流企業的影響研究.吉林大學,2014.
3.潘彥鳳.深化物流業“營改增”試點改革研究.云南財經大學,2014.
4.張梅玲“.營改增”對物流業的影響.現代商業,2014(05).
5.王鵬,茆曉穎.淺析“營改增”對物流業的影響.經濟研究導論,2014(11).
6.劉曉鳳,陶君成.我國物流業稅收政策績效評價研究.交通財會,2013(04).
7.王新紅,云佳.營改增對交通運輸業上市公司流轉類稅負及業績的影響研究.稅務與經濟,2014(06).
8.邱洪勝.營改增對物流業的影響及其對策.合作經濟與科技,201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