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波
(1華中科技大學 新聞與傳播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4;2中原工學院 新聞與傳播學院,河南 鄭州450007)
政務微信凝聚我國主流價值觀的路徑與對策初探
李建波
(1華中科技大學 新聞與傳播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4;2中原工學院 新聞與傳播學院,河南 鄭州450007)
政務微信是繼政府網站、政務微博之后又一電子政務平臺,兼具民主管理、政務服務和宣傳教育三大功能,是增強提升政府公信力、社會凝聚力的“軟實力”。政務微信凝聚我國主流價值觀的路徑可以概括為:“一個基礎”,“三個走向”。具體對策主要體現為:在尊重新媒體特點和運行規律的基礎上,加強黨的領導,從思想上高度重視,在制度和條件上給予必要的保障,轉變思維方式,統籌謀劃與安排,通過上、中、下三個層次的合作互動,達到良好的引導效果。
政務微信;主流價值觀;路徑;對策
政務微信是微信公眾號的一種特殊類型。是政府企業事業單位等部門利用微信平臺,向公眾提供信息公開、政務互動、實時管理和服務的一種電子政務手段。自2012年8月出現以來,政務微信的數量便以飛快的速度增長,截止到2014年11月,經過認證的政務微信公眾賬號超過10000個。[1]政務微信成為繼政府網站、政務微博之后又一電子政務平臺。目前,關于政務微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功能定位、發展現狀、存在問題等方面,對政務微信如何發揮其宣傳教育功能鮮少關注。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要“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學習教育,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凝聚社會共識”。政務微信作為增強提升社會凝聚力的“軟實力”,如何發揮好其凝聚主流價值觀,壯大主流思想輿論的功能,是一個值得關注的課題。本文將在探討政務微信教育引導功能的基礎上,對其凝聚我國社會主義主流價值觀的路徑與對策進行論述,以期為進一步做好我國意識形態工作提供些許參考。
(一)政務微信的教育引導功能
政務微信有三大功能:民主管理、政務服務和宣傳教育。其中宣傳教育功能更多地表現為隱性功能。相對于信息公開和政務服務的前置性,教育引導則更多地隱藏在背后。除了宣傳部門的微信公眾平臺比較顯性地呈現其教育功能外,更多的政府部門的微信公眾平臺在民主管理和政務服務上顯得更為突出。這也與部門的職能定位有著緊密的聯系。例如,交通、氣象、旅游等部門,大家首要關注的是其提供的交通生活服務信息等,其政務微信的功能更注重于服務是應當之義;而對于政府部門來說,首要是做好政務公開,回應社會大眾的關切,提高政府的威信。但是并不是說,這些部門就可以忽略其教育引導功能。理由有二:一是媒體的輿論工具性質使然。二是信息公開與政務服務本身就是民主、友善、文明、敬業等價值觀的體現。
首先,媒體的輿論工具性質決定。微信是既網絡、MSN、QQ、微博等之后的新型社交媒體,是輿論工具的一種類型。而政務微信是掌握在政府部門手中的社會輿論工具,和報紙、廣播、電視、網站、政府微博等一樣,也有宣傳和貫徹執行黨的政治路線、方針政策的任務。只不過其宣傳形式有其自身的特點罷了。其次,信息公開與政務服務本身就是民主、友善、文明、敬業等價值觀的體現。2013年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進一步加強政府信息公開,回應社會關切提升政府公信力的意見》中要求各地各部門要著力建設基于新媒體的政務信息發布和與公眾互動交流新渠道,主動、及時、全面、準確地發布權威政府信息,回應公眾關切,努力增強提升政府公信力、社會凝聚力的“軟實力”。政務微信為政府信息的表達開辟了新渠道,推動了社會對話機制,加強了官民溝通,推動了民主進程。
政務微信的民主管理、政務服務和宣傳教育功能彼此滲透,相互交織,共同構成完整的政務微信功能系統。
(二)互動性、內置性:政務微信教育引導的特征
互動性和內置性是政務微信相對于傳統和其他宣傳模式的轉型創新。傳統的宣傳模式是由傳者到受者的單項運動,也即是“控制型”宣傳模式。而技術的進步打破了這種單項流動,使接受者的身份發生質的變化,他們再也不是一擊即中的“靶子”,而轉變為可以參與議程設置,影響輿論方向的重要力量。這種轉變具有革命性意義,傳統的“控制型”宣傳模式被顛覆,由傳授雙方共同參與的“互動型”宣傳框架得以形成。這種宣傳框架的轉型,使得政務微信在進行教育引導要充分考慮受者的心理需求和感受,在協商互動中達成預期目標。同時鑒于政務微信民主管理、政務服務功能的前置性(宣傳部門除外),其教育引導功能更多地被隱蔽。這種隱蔽性主要體現在教育引導很多時候內置在信息公開和政務服務中,由政務微信的功能定位所決定。信息公開和政務服務做得越好,其教育引導效能也越優化。
政務微信凝聚主流價值觀,是其教育引導功能的體現,是手段而不是基礎。社會主義主流價值觀的凝聚要想取得明顯成效,依賴基礎,也離不開手段。同時,也要注意方法。
(一)主流價值觀的界定
主流價值觀和主流、主流社會相關。社會由多方社會力量組成。主流的日常生活詞匯意義指事情發展的主要方面和具體的社會現實。[2]有人將社會中的“官方”、“管理方”視為主流社會,如將主流媒體等同于綜合性日報、省級以上電臺、電視臺。[3]這樣的理解重視社會存在中的國家機器而忽視了“主流”一詞作用于社會生活的精神價值方向。主流、主流社會、主流文化應代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和社會發展的進步方向,是在一個時期內既產生重要影響,又代表中國社會,中國文化的發展方向和時代進步潮流,對中國社會、中國文化的建設起了積極促進作用。[4]因此,判斷主流價值觀既要著眼于社會影響,又要把握價值觀的思想方向。社會的價值觀不可能只有一種,而主流價值觀是人們,尤其是主流社會在一定的時期內對全社會產生重要影響,而又符合社會進步方向,代表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對社會發展產生促進作用的關于價值的根本立場、觀點和態度的總和。當代中國的主流價值觀是指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要內容的一整套價值觀念。
(二)政務微信凝聚主流價值觀的路徑
路徑是凝聚社會共識的主要思路。政務微信凝聚社會主流價值觀的路徑可以概括為:“一個基礎”,“三個走向”。
“一個基礎”: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堅持改善民生,大力加強社會主義民主建設。市場、民生、民主構成凝聚路徑的基礎。首先,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發展社會生產力,生產出更多更好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是凝聚主流價值觀的經濟基礎。其次,堅持改善民生,滿足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物質生活需求和精神生活需求,是凝聚主流價值觀的社會基礎。再次,突出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在主流價值觀中的指導地位,保證人民群眾當家做主的權利,權為民所用,堅持社會公正,是凝聚主流價值觀的政治基礎。
“三個走向”:主動性、系統性和針對性。在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堅持改善民生和大力加強社會主義民主建設的基礎上,通過政務微信凝聚社會主義主流價值觀要強化主動性、系統性和針對性。
強化凝聚的主動性。凝聚主流價值觀,要注意統攬全局,預測未來,努力避免“馬后炮”和填補漏洞、窟窿的被動型,努力避免凝聚頭疼醫頭腳疼醫腳的工作格局。
強化凝聚的系統性。凝聚主流價值觀,事關全局和整個流程,不可缺少任何一個環節。要加強謀劃與統籌。注意每個環節和層次的關聯性,加強互動,形成全覆蓋網絡格局。
強化針對性。凝聚主流價值觀要主次分明,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強化凝聚社會共識的效率。
政務微信凝聚主流價值觀的空間維度包括凝聚的主體和客體。執政黨與政府、企事業單位與社區是社會主義主流價值觀凝聚的主客體的三大力量。他們身兼主體和客體,既是凝聚的主體,又是凝聚的客體,匯聚一處,共同作用,才能生發強有力的積極力量,產生良好的社會效果。否則相互抵啎,互相沖銷,就難免乏力乃至于無力,預期目標就難以抵達。
(一)執政黨和政府是關鍵:一把手掛帥,主動應對
中國共產黨自創建共和國以來長期執政,執政黨及其政府擁有我國境內最豐富、最優質的資源。因此,凝聚社會主義主流價值觀的關鍵性主體在執政黨。在當前形勢下,執政黨在利用微信凝聚社會主流價值觀工作中有幾點值得考慮:
(1)思想上高度重視,抓好基層黨組織微信平臺建設。信息化時代,技術的第一生產力性質更加突出。領導干部要充分認識微信對人們生活的影響,尤其對輿論格局的改變,在思想上對微信高度重視起來,抓好基層黨組織微信平臺建設。
(2)“一把手”掛帥,主動應對。火車快不快,全靠車頭帶。“一把手”在思想上重視不重視,在行動上起到示范帶頭和模范引領作用沒有,關系到微信在一個單位能不能建立起來,能否真正運轉好。“一把手”要關注新媒體,在新媒體運轉上給予方向性的指導,在遭遇重要的,尤其是重大的突發性事件、災難性事件、群體性事件,面對洶洶輿情或即將到來的輿情,要先發制人,不僅親自過問、指揮,還要指派強有力的領導干部,必要時親身出現在現場,調查研究,傾聽各方意見,及時通過微信介紹情況,密切信息溝通。其次,搭建好平臺。通過微信凝聚主流價值觀,思想重視、機制保證是前提。成立新媒體部門,設置相應崗位,給予必要的人財物保障是基礎。沒有這些基礎,再好的思想和制度都無法落實下來。
(3)做好指導培訓。當今社會,技術發展日新月異,新媒體發展勢頭迅猛。剛剛熟悉微博,微信又強勁出現。對于新技術快速地更新換代,上級部門要加強培訓和指導,不斷提高各單位工作人員的應對技術和能力。
(4)建立考評獎懲機制。通過考核機制激發微信使用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對積極運用微信等新媒體進行思想教育和輿論引導的單位和部門要進行獎勵;對不順應當前形勢,走過場,做形式的單位和部門進行教育和適當的懲罰。恰當的獎懲機制對提高大家學習新媒體知識,運用新媒體進行宣傳教育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二)企事業單位和社區:強化引領、組織功能,增進自我管理功能
作為社會的中觀組織,企事業單位、社區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在社會主義主流價值觀凝聚上,有引領、組織和自我管理功能。
第一,強化企事業單位的引領功能。在個人對主流價值觀的接觸、認同與踐行的初期,人們容易出現一定的缺失與反差。單位要充分運用包括微信在內的各種宣傳媒介進行教育和引導。同時,更要通過行動來踐行。例如,在干部的提拔上,能否真正做到公開透明;在處理關涉職工切身利益的重大問題上,領導們是否處于公心,是否充分發揚了民主,決策前是否進行了科學論證等等。企事業單位要拋開“一張皮”式的說教,把引導教育與日常工作,與服務職工、社會和客戶,與單位的發展等融合在一起,通過微信這個小小的平臺有血有肉地鮮活地展現出來,使職工在不知不覺中受到教育和引導并內化為自己的行動。需要說明的是,具有引領功能的單位不僅包括事業單位、國有企業、集體企業,也包括合資企業、民營企業、外來獨資企業等。
第二,強化社區的組織功能。社區和人們的個人生活密切相關。公民在由計劃經濟時期的單位人一統天下向市場經濟條件下單位人和社會人共存的局面轉變下,社區的組織功能更加凸顯。汽車車位緊張,由寵物狗引發的矛盾、沖突等多發生在社區。社區是進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戰場。社區也要適應新形勢,建立起自己的微信平臺,在為社區居民解決問題、提供服務的過程中,引導居民向主流價值觀靠攏。
(三)加強政務微信的建設與推廣宣傳,提高其知曉率
自2012年8月30日,廣州市白云區應急辦率先開通政務微信“廣州應急-白云政務”。兩年多來,我國政務微信總量已達10000多個,[1]但是,相對于全國大大小小眾多政府部門來說,這個數字還顯得微乎其微。即便是有政務微信覆蓋的大中城市,其政務微信的認知率和訂閱率也是非常低。根據王芳等學者對我國政務微信利用情況的調查,有82%的被調查者關注了至少一個公眾號,但是只有13.4%的人關注了來自政府機構的微信公眾號。在不關注政務微信的原因中,57.3%的受訪者選擇了“不知道有政府公眾號”;32.5%的選擇了“不知道怎么去找政府公眾號”。[5]凝聚社會主義主流價值觀,政務微信是先頭部隊和主力軍。但目前的狀況非常不利于其在凝聚社會主義主流價值觀中的“領頭羊”作用的發揮。這也表明了加大政務微信宣傳推廣力度的必要性和緊迫性。同時,政務微信的內容實用性、時效性差,乏味無趣等也是導致其不被關注的原因。
(四)轉變思維方式,確立服務理念
運用微信等新媒體凝聚社會主流價值觀一定要轉變過去自上而下的宣傳灌輸方式。轉變思維方式上,確立服務理念。一個微信用戶愿不愿意接受另一個微信用戶的申請,使之進入自己的微信圈,有完全的自主權。政務微信要達到良好的宣傳效果靠強制行不通,必須想辦法提供目標人群需要的服務,吸引他們到自己的公眾平臺上。第一,分析他們想要什么,就給他們實現什么。例如,學校的微信,學生想知道近期有什么樣的學生活動,他們只需發出命令“學生活動”,就可以獲得學校近期關于學生活動的各類信息。在提供服務的同時,把教育和引導嵌入到服務中,用簡潔溫馨的提醒,告訴同學們要注意的文明事項。譬如是學術講座,就要提醒同學們:“別忘了把你的手機調到靜音哦”等等,用軟性的方式滲透他(她),讓他(她)愛上你,離不開你。這才是運用微信凝聚主流價值觀的威力和境界。第二,善待粉絲。粉絲是凝聚社會主義主流價值觀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要好好對待他們。除了提供他們所需的服務外,還要注意人性化。首先,少用自動回復,多用人工交流,加強互動。沒有人喜歡機器冷冰冰的沒有溫度的回答,公共平臺賬號一定要少用自動回復,多用人工參與的方式解答粉絲的個性化問題,適時進行互動,讓粉絲感到貼心和溫暖。其次,注意信息推送頻度和時間。微信公眾平臺向粉絲推送信息要注意頻度。過于頻繁的推送信息,粉絲會產生逆反心理,不看,甚至取消關注。過于稀疏又會使粉絲失去熱情。合適的推送頻率為每天推送一次。通常早上8點左右、中午12點左右、晚上6~8點。在這幾個時間點上進行內容的推送,更容易引起粉絲的有效閱讀。再次,推送的內容也要具有可讀性,引起粉絲的閱讀興趣。不必拘泥于傳統的文圖,可以借助語音、視頻的形式,令粉絲產生更大的興趣和新鮮感。
利用微信進行社會主義主流價值觀凝聚,在尊重新媒體特點和運行規律的基礎上,一定要加強黨的領導,從思想上高度重視,在制度和條件上給予必要的保障,轉變思維方式,統籌的謀劃與安排,通過上、中、下三個層次的合作互動,達到良好的引導效果。
[1] 微信公眾賬號2015年發展趨勢[DB/OL] . http://www.k06 31.com/news/2014-12-30/172.html.
[2] 現代漢語詞典(第3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1642.
[3] 林暉.斷裂與共識:網絡時代的中國主流媒體與主流價值觀構建[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3:27.
[4] 詹福瑞.中國古代文學研究的邊緣化問題[J].文學評論,2001(6):148.
[5] 王芳,張璐陽.中國政務微信的功能定位及公眾利用情況調查研究[J].電子政務,2014(10):58.
G206.2
A
1674-8883(2015)15-0014-02
本論文為河南省教育廳2015年人文社科規劃項目(2015-GH-466)
李建波,華中科技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2014級博士生,中原工學院新聞與傳播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