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恩潔
(南京師范大學 新聞與傳播學院,江蘇 南京 210023)
美國媒介理論家保羅·萊文森在解釋媒介的發展規律時提出“人性化趨勢”理論,“人性化趨勢”理論的核心指技術發展的趨勢是越來越人性化。萊文森從自然進化論中得到靈感,認為人好比“自然環境”,媒介技術好比物種,存活下來的媒介是適合“人類某種自然的生態環境”的媒介。這種媒介延伸我們交流的范圍和能力,卻又不擾亂我們從生物學角度的企盼。[1]微信基于手機載體,互聯網和電視、臺式電腦等對人性的違背就是不能自由攜帶走動,而移動客戶端則補償了這一點。保羅·萊文森認為:“說話與走路是人類兩種基本的交流方式,唯有手機的出現,才實現兩者的真正結合。”[1]
現實中面對面人際交往是“一對一”的方式,傳遞的信息內容具有相當高的指向性,會出現冷場的尷尬。但微信交流卻容忍交流間歇性的存在,任何一方都可以隨時結束話題,避免不想回答而冷場的局促。同時信息存留在手機里,雙方可隨時接著話題聊下去。對信息收者而言,是立即回復、延時回復還是不回復,全看個人意愿和需要,根據自己的時間和需要措辭。同時,人們可為自己沒有第一時間回復信息尋找合適的理由,然后雙方繼續愉快交談。相對于面對面交流,微信交流更能根據自我需要進行時間和交流節奏、內容的控制,滿足了人們對話題和談話進度的控制欲。
面對面的交往中,人們必須按照既定的社會角色要求修飾自己的言行,言語、行為受社會規范制約。而社交媒介中隔著一個屏幕,交談者可更容易表露自己,從而有一部分被壓抑的需求便釋放出來。微信中的“人機傳播”特有的非面對面的情境也大大稀釋了面對面交流中社會規范對言行的制約,使得現在很多人利用虛擬的微信交流來表達自己真實的情感,而在生活中卻又是另一副面孔,形成了線上線下不同的人格表現。
微信為使用者搭建了一個私密的交流空間,私密性由信息無聲的交流與信息視覺上的隱蔽帶來。微信人際傳播是一種可以進行無聲傳播的交流,微信雖有語音錄播功能,但現實中仍有很多人愿意選擇用文字進行交流,選擇交流方式的自主權在使用者身上,即使對方用語音和自己交流,也可以選擇聽簡模式或者利用軟件中語音轉換成文字的功能來避免信息的泄露。
除了交流的雙方,其他人無法看到和聽到交流內容,也無法得知交流對象是誰。同時微信注重小群體內的私密傳播,包括對“朋友圈”的功能設計:除了互為好友的人能看到彼此的留言,沒有加為好友的人是不能看到對方在同一好友下的留言信息。
社交媒介具有人性化服務滿足使用者的需求,所以很多使用者產生了對微信等社交媒介的依賴,而淡化了現實生活中的交流。
微信作為一個虛擬的社交互動平臺,互動的跡象和狀態成了判斷一個人生活、社交狀態和動態的指標。人們常常會根據朋友圈狀態下的回復來判斷生活中的關于一個人的一些事實,如這個人的社交能力、對話者之間的關系和親密程度,然而虛擬網絡和實際生活畢竟還是兩回事。
微博上曾直播自殺的19歲少年,在大家看來有很多朋友,網絡上他的狀態會有很多人回復,每次傷心難過有很多“網友”安慰,在網絡上有很多人的關心。然而在臨死前的微博卻說很孤獨。微信等社交媒介雖跨越了人際交往時空障礙,但是這種便捷的交流所帶來的影響之一是情誼的淡薄和廉價化。
當個體對手機交往產生過分依賴,就會有意或無意地減少現實生活中的人際交往,有可能疏遠原本親近的關系,對個體的正常社交產生阻礙。微信等社交媒介本質是一種間接交往,交往主體所直接面對的首先是手機媒介,其次才是傳播對象。雖然手機傳播能夠慰藉人們的心靈,但是同時它無法帶來在現實交往中才有的表情、手勢、眼神等元素,只能使人們從干枯的文字信息中竭力挖掘藏匿在文本背后的感情,并不利于深層次的精神交流,由此造成交往的“異化”。基于微信交流的方便快捷,人們把微信作為溝通的主要選擇渠道,把感情、聯系、溝通都建立在以微信為基礎的虛擬交往中而忽視現實生活中的人際交往,容易淡化現實感情產生疏離感。[2]
微信的“人性化服務”特性是人們喜愛它并廣泛接受它的原因,但是也造成了人們對虛擬社交媒介的依賴,給“人際傳播亞狀態”提供了滋生的土壤。面對面交往中,人們用非語言符號諸如身勢、表情、語調、語氣等等來輔助判斷交談對象的真實情感和目的,而這些在微信中無法表達。根據布魯默的符號互動論的基本原則,在行動和互動中,人們能夠依據其對情境的詮釋為基礎,而修正或改變意義與象征符號。
而微信傳播是一種非面對面的間接溝通方式,溝通雙方只能憑借僅有的一些信息片段來傳達信息和理解信息,漢語中,說話者的語氣、語調、斷句會對談話內容造成很大影響,而微信簡短的錄音、模式化的表情、文字和字符畢竟缺乏獨特的感情色彩。交談缺乏非語言符號的語境容易引發歧義,會引起理解偏差。
但人們也可以利用單一的符號表達來隱藏情緒和意圖。甚至一些人專門利用微信這種不清晰的語言特征可能為對方帶來的多重理解,有意在微信表達中制造模糊和曖昧,或玩笑,或故意試探,將真實意圖隱藏在文字背后,獲得一種隱藏真實自己的快感和神秘的自豪感。
同時,現實的人際傳播對于傳播雙方提出了一些規則并發展成為一套為大多數人所認同應該遵循的交往禮儀、倫理道德。一些人在現實人際交往中無法獲得成功,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沒有遵守大家所認可的交往規范。而通過手機進行傳播不需要現實具體的交流場所,不用遵守面對面的社交禮儀,為人際傳播帶來前所未有的自由體驗,變“人人傳播”為“人機傳播”。
[1]保羅·萊文森(美).手機——擋不住的呼喚[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2]殷洪艷.微信用戶的“使用與滿足”研究[D].鄭州大學碩士論文,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