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燕梅
(重慶大學 新聞學院,重慶 400000)
隱私,顧名思義,隱蔽、不公開的私事。在漢語中,“隱”字的主要含義是隱避、隱藏,《荀子·王制》:“故近者不隱其能,遠者不疾其勞。”引申為不公開之意。[1]
這里的“隱私”可以從兩方面來理解:一是“隱”,即主觀上不愿為他人知悉或不愿意被他人干擾或侵入。二是“私”,即客觀上與公共領域無關,屬于純粹的私人領域,公眾無權知曉或介入。
世界上的絕大部分國家,都沒有對“隱私權”進行單獨立法。在我國也是一樣,我們的“隱私權”有著其特殊的文化基礎:1987年,《民法通則》規定出了公民所具有的各種人格權,但是并沒有提及隱私權;1993年,《最高院關于審理名譽權的解答》將隱私權歸入名譽權;1998年,《最高院關于審理名譽權的解釋》則確認對隱私權加以保護。近年來,人們普遍接受了隱私權區別于名譽權,是一項獨立的權利的看法。201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明確將隱私權列入依法保護的民事權益,隱私權正式成為一項獨立的人格權出現,但無詳細具體的規定。
在學術界對隱私及隱私權的界定有很多,[2]但是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種:第一種是指與公共利益無關的私人信息等。此類定義范圍較窄,多將隱私定義為不愿公開的私人信息或資料。第二種是指與公共利益無關的私人信息及私人生活。此類定義較第一類定義范圍較寬,隱私還涉及私人的生活方面。另一種定義,其定義范圍較之上面兩種都更加寬泛,簡明來說,隱私就是與公眾生活無關的私人信息、私人活動、私人空間。
(1)個人信息。個人信息通常是指:“個人姓名、住址、出生日期、身份證號碼、醫療記錄、人事記錄、照片等單獨或其他信息對照可以識別特定的個人信息。”[3]有學者認為個人信息屬于隱私中的私人信息,是個人數據隱私。
(2)社交網站中的個人信息。社交網站中的個人信息通常是由一些符號不穩定性地集結在一起,用來識別個體在這個平臺上的存在依據。當一些特征符號有意無意的同時指向某個對象時,便會變成一個人的標識信息,導致他人的隱私被揭露,引起侵權事件的發生。
隱私更多強調私密性,隱私是為了個人能有個私密的空間而不被公開和侵擾,個人信息則是可以公開的,但是不得非法使用。
社交網站上的隱私權是指公民在社交網絡中享有的私人空間不受侵入、私人生活不被打擾和私人信息依法受到保護的一種人格權。在這個網絡平臺上人們有可能因發布私人信息造成侵權,也有可能因為信息的采集或發布行為干擾了他人的正常生活等。
表達自由,是指人們尋求、接受及傳播的權利。社交媒體最大的一個建構原則就是信息的共享與互動,人們在社交媒體上的自由表達是實現其信息自由流動和愉快交流的前提。但隱私又是人們在交流和生存過程中不愿讓他人知曉或干擾的內容、空間等。這二者則形成了一定矛盾,需要進行平衡。
(1)沖突。每個人在社交媒體都會有這種心態:出于某種目的,希望適當“袒露”自己的信息,或是為了展現自我,或是為了實現其社會價值,但在控制避免自己的隱私流出的同時,卻對他人的“袒露”顯示出很強的好奇心。由此,我們會發現這樣一種潛在的“沖突”,即信息公開的要求與私人生活中不受干擾的“私密”之間的矛盾。
(2)沖突的平衡。表達自由的價值在于能完善自我,隱私權的價值在于能體現對人的尊重。可見這雙方都具有極端的重要性。但其天然的沖突關系,卻不得不找到點進行平衡。公共利益,就是這樣的一個臨界點。
社交網站它延續了一定程度的網絡虛擬性,有時身份的不確定性會給隱私的保護帶來不少困難,侵權的主體會變得更加多元化,使得被侵權人的追責也會變得異常復雜和困難。
社交網站上的用戶積極利用資源把自己的信息適度公開,希望能借助這個平臺來了解社會和表達自我,但是信息傳播的廣泛性以及個人空間的相互交織,難免會出現隱私信息的泄露。這就需要用戶在積極利用這些新的媒介和空間發展和完善自我的同時,加強自我防范的意識。
對于社交網絡行業來說,社交網絡在不斷更新應用技術的同時,應當努力配套相應的隱私防范技術,督促使用者注意做好隱私防范工作。
(1)建立隱私監管機構。隱私監管機構一般至少有兩個功能:鑒定隱私和判定侵權。一個公正的、權威的專業的隱私監管機構可以同一法制理念做出相對公平合理的認定。
(2)相關隱私法律的出臺。隱私權保護,其價值在于對人性的尊重。在我國最近的一部涉及隱私權保護的法律是2010年的《侵權責任法》,但是就如同我們之前看到的那樣,社交網絡侵權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原本配套的法律在技術的不斷革新下,會顯得相對滯后,為了能及時應對社交網絡中出現的新問題,我們可以研究出臺一些專門性的法律辦法等,從行政、民法還是刑法層面針對不同的網絡侵權事實進行認定,提出解決辦法。
[1][DB/OL]http://baike.baidu.com/subview/350273/6063252.htm?fr=Aladdin.
[2]張紅霞,鄭寧,等.網絡環境下隱私權的法律保護研究[M].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3.
[3]張新寶.個人信息保護法及立法研究報告[M].法律出版社,2006:3.
[4]馬曉君.面向社會網絡的用戶隱私分析與保護[D].山東大學,2012.
[5]田霞.關于互聯網上個人信息保護立法的思考[J].中國礦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04).
[6]秦州,等.網絡新聞編輯學[M].復旦大學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