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軍(作者單位:陜西省商洛廣播電視臺)
自媒體時代的媒體監督
楊 軍
(作者單位:陜西省商洛廣播電視臺)
摘 要:在自媒體來勢兇猛的態勢下,傳統主流媒體的輿論監督面臨新的挑戰。如何在自媒體沖擊下更好地發揮媒體監督作用,是值得我們思考的課題。
關鍵詞:自媒體;挑戰;新聞監督
自媒體以私人化、平民化、普泛化、自主化身份參與信息傳播,以現代電子信息技術為手段,以博客、微博、微信、貼吧、論壇、社區傳遞信息的新媒體。因為自媒體時代人人都是信息的發現者、采集者,又不受傳統媒體“審查”限制而成為信息的信息發布者,以即時化、分眾化、裂變式的傳播讓輿論監督無處不在,形成了開放的公共話語空間,“網友曝光、媒體跟進、政府查處”已成為常見的監督模式。
1.1自媒體來勢洶洶
經濟社會發展雖步入“新常態”,但是政治和經濟體制改革依然在路上,社會意識、理念思維、行為方式等還未能與新常態“接軌,”甚至依然存在“舊常態”。在體制內監督無法到位的時候,新聞監督也常常缺位、失語,不能發出應有的聲音,扮演應有的角色,起到應有的作用。社會各層自覺接受監督意識不強,人們依然習慣于“報喜不報憂”,不會或不善于借助輿論監督來解決問題、推動工作,把輿論監督看作“找碴”“添亂”,為了“面子”“政績”唯恐遇到媒體批評,在新聞監督面前,習慣于“滅火”,對新聞監督常常采取不歡迎、不支持、不配合的態度,使新聞監督面臨窘境。
1.2媒體的行政化無法直面新媒體的沖擊
我國主流媒體雖然有監督的權利,但對監督的火候、尺度難以拿捏。因此,不少媒體對輿論監督避之不及,少有作為,不敢進行旗幟鮮明的輿論監督,對一些問題不敢報、不愿報,觸角所及只能是雞毛蒜皮、不疼不癢的諸如不孝的子女、不講公德的民工、環境衛生的臟亂差等社會現象,新聞監督層次過低,談不上輿論監督。
1.3輿論監督保障體系影響了新聞監督
我國現在保障新聞輿論監督和約束新聞采訪的相關法規不完善、不健全,一方面媒體輿論監督的法治有待完善,記者的采訪權得不到保障,媒體的監督權得不到落實,媒體和記者常常因信息內容為官司所累,甚或人身安全受到威脅;另一方面個別媒體濫用監督或監督失當,甚至以新聞監督之名進行負面新聞炒作,有償新聞、有償不聞和新聞敲詐等情況時有發生,嚴重影響媒體的公信力。
正因為傳統媒體監督的缺位、失位或無所作為、處境尷尬,自媒體必然乘勢而入,扮演了媒體監督者的角色,嚴重分化和吸納了傳統媒體受眾,使傳統媒體的身份、地位、權威等受到嚴峻挑戰。
2.1為媒體監督提供保障
要從機制體制上為媒體監督創造寬松、有益的環境,提供應有的監督保障。這里涉及到新聞媒體的角色、運行機制等歷史和現實性課題。讓媒體能夠擺脫“舊常態”的束縛,使媒體能夠說話、敢于說話而不受長官意志和社會意識的左右、干擾,更不懼人身威脅,就必須在現行體制環境下依法賦予媒體應有的監督權利,給予媒體主動權和話語權,徹底剔除限制、打壓、制肘媒體監督現象,使媒體不再為條條框框束縛,面對新聞事件不再左右為難,不再“一看二慢三通過”,從而避免自媒體對新聞事件已經炒得天翻地覆而傳統媒體卻默不做聲的尷尬。媒體的監督權,媒體人的采訪權、報道權,如果不從制度層面提供有效保障,勢必使媒體常常瞻前顧后,陷入“前怕老虎后怕狼”窘境,要么保持可怕的沉默,要么隔靴搔癢地說幾句,讓位于自媒體,失去傳統主流媒體的公信力。媒體監督的環境營造、監督權利的保障,既要從公眾的思維理念上進行引導,更需要進行頂層設計,從法律法規、體制機制上體現對媒體監督的地位、規律、權利的尊重,讓媒體真正能夠輕裝上陣,擔負起媒體的使命與責任。
2.2善于與新媒體“搶位”
自媒體時代,人人都在新聞現場,都能夠在第一時間將現場傳遞信息,而且人人都可以對新聞事件發表看法,人人都可以成為新聞事件的見證者、參與者,這也是自媒體能夠贏得受眾的重要原因。而傳統媒體由于受設備、人力、資源以及信息采集、制作、審查、發布時間和平臺等因素的制約,常常不能夠“在現場”,也時常不能夠第一時間發布信息,和自媒體相比總是“慢半拍”,甚至因為事件的敏感而遠離現場、躲避現場。
2.3善于和自媒體“對接”
自媒體隨時隨地發現新聞、傳播信息、互動交流,使傳統媒體相形見絀。這是新媒體的優勢同時又是劣勢,因為人人參與,勢必粗糙囫圇,泥沙俱下,良莠不齊,導向多樣。而傳統媒體有著自身的資源、人力、設備以及主流媒體積淀的公信力、權威性,無論是信息制作的精良、信息發布的準確,還是輿論導向的判斷、新聞監督尺寸的把握,都是自媒體無法具備的。
2.4媒體監督要進入“自覺”的狀態
傳統主流媒體的監督更要進入這樣“自覺”狀態,尊重事實,客觀準確,不先入為主,不刻意引導;新聞監督要堅守行業自律,防止權利濫用;監督者不能率性而為,任意而行,也要自覺接受整個社會的監督,確保輿論監督良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