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瑞卿(作者單位:周口師范學院)
紀錄片的敘事策略與趨勢分析——以《舌尖上的中國》為例
尹瑞卿
(作者單位:周口師范學院)
摘 要:伴隨著近年來歷史文化題材電視節目的熱播與發展,紀錄片作為一種嶄新的文化傳承手段,在鏡頭內一度蔚然成風,并成為解讀歷史符號的重要工具載體。紀錄片是以其故事性、論述性和知識性的“三位一體”,通過對歷史或現實的創造性處理,借助虛實相生的敘事手段,進而實現對題材事件的重構的一種影視形式。紀錄片能夠上映的節目類型不勝枚舉,多以反映民族文化等人文信息為主旋律。作為一個飲食文化大國,中國的飲食文化堪稱歷史悠久、博大精深,隨著《舌尖上的中國》在影視熒屏中的陸續上映,受眾在欣賞中充分體驗到了紀錄片的人情味和故事性,其獨特的敘事策略對推動紀錄片的轉型發展,無疑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國產紀錄片;敘事策略;趨勢分析;人文情懷;《舌尖上的中國》
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不僅讓飲食脫離了基本生活的狹隘視野,使之上升到歷史性與人文性的高度,更為重要的是,本片的上映和熱播在紀錄片的影視發展史上堪稱一朵綻放的奇葩,為國產紀錄片在敘事策略上的成熟,提供了豐富的經驗,樹立了成功的榜樣,并一度引領了國產紀錄片在敘事策略上的進步與飛躍,為紀錄片的發展趨勢劃定了正確的目標和方向。因此,深入研討《舌尖上的中國》并對其展開敘事策略與人文宣傳等方面的分析和歸納,對于國產紀錄片在敘事功能與文化傳播價值等方面的發展,具有以點帶面的突破作用,并在影視文化產業的研究歷程中,可達到窺一斑而知全豹的積極效果。
1.1彰顯人文情懷
與單純作為故事敘述主體的電影、微電影或電視劇不同,紀錄片在借鑒其敘事策略的前提下,著重體現出自身的功能和價值,其中首要的功能便是人文情懷的彰顯。當前眾多的紀錄片中,以文化、自然與歷史的節目作品樣式最為繁多,《經典人文地理》《探索·發現》《自然傳奇》《動物世界》以及《大國崛起》等都是新時期堪稱經典的影片佳作。通過一組組扣人心弦的自然或歷史故事,將一國之文化、一地之景觀乃至于一區之民俗,搬上熒幕,營造一片使人心曠神怡的心靈感悟境地。在文學理論體系中,人文關懷與歷史理性本來就是相輔相成的一對概念。后者依托前者展現其本來面目,而前者的精神彰顯務必要建立在后者的維度之上。所以紀錄片以其歷史感的濃郁,宣傳人文情懷、高唱人文精神,自然具有得天獨厚的理論優勢[1]。
1.2擴大受眾視野
由于紀錄片的上映以知識信息為載體,因此知識的廣度便成為紀錄片風格上的一大突出優勢。上述列舉的幾種節目中:《探索·發現》與《大國崛起》重在陳述歷史,除此之外還有《解密》《法律講堂(文史版)》等;《自然傳奇》和《動物世界》則以紀錄自然中的生態案例為主,除此之外還有《人與自然》《科學世界》等;而《經典人文地理》則涵蓋了自然景觀、歷史社會、文化民族與時事政治等科學知識各個層面的全部,稱得上是影視作品體系中的一部“百科全書”[2]。各種節目通過對各類知識的搜集與查驗,對觀眾最大的幫助即視野的擴大,進而幫助受眾擴展其知識面,讓忙碌于工作中的人們不必“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即可洞悉世界的全貌。
2.1敘事的主體與視點
作為文學的一種特殊形式,敘事在故事性作品中的地位自然是不可撼動的。紀錄片集文學、歷史與實時報導于一身,結合了多重藝術優勢,其敘事策略在表現上更體現出獨特性的價值。其敘事主體和視點,與文學作品、影視作品便彰顯出很大的不同之處,其主體不在于作者編輯而在于講說人,其與視點的互動也并非“一對一”式,而能夠直接與受眾形成“一對多”的格局。敘事者可以是創作者、旁觀者和主人公,創作者往往是紀錄片敘事中的參與者,旁觀者處于全能全知的視點,攝影機充當著偷窺者的角色而盡量不影響事件或事物的原貌。主人公視點是內部視角的一種內部視點,以角色身份來講述其中的故事[3]。
2.2敘事的情節與時空
紀錄片的敘事情節和時空交錯也體現出與文學故事截然不同的特征。在情節方面,紀錄片往往不以角色之間的對白見長,至多體現在記者與當地居民的訪談對話中,通過敘述主體“全知全能”的講解和評述,體現出故事的來龍去脈;在時空方面,則可以自由穿越歷史間隔,一切為器物或事件的背景服務,可以實現對文本時間和故事時間的雙重超越[4]。
3.1人本化的敘事風格
本片雖然以中國美食為主要論述對象,但究其敘事策略體系中的主線,仍以人物為第一要義,體現出人本化的敘事風格及特征。人物為主要線索,再輔之以各種美食的切入,使得這種人本體制具備了高度的人文精神。首先,紀錄片以基層勞動人民為敘事主角,使大批的邊緣人物在影片中成為關注的焦點,并對其美食上的研發智慧加以宣傳,展
現出“高手在民間”的人文觀念。其次,本片以其文化內涵的豐富度,再創紀錄片發展史上收視率之新高,通過各地質樸的民俗習慣,表達這些“民間美食家”的勤勞樸素和執著堅韌[5]。因此,《舌尖上的中國》不是單純的美食推銷活動,而是一種尊重自然、尊重文化傳統與尊重勞動人民的展現形式,其人本理念與人文精神的彰顯無疑是一目了然。
3.2戲劇化的氣氛營造
雖然文化和藝術的宣傳要以功利性的排除為前提,但作為收視率的需要和文化宣傳等直接動機的客觀需求,紀錄片的錄制與放映又不能完全排除對實際利益的視而不見。而作為直接展現在受眾眼球中的載體,戲劇化的氣氛營造更有助于增強吸引力,勝過單純的知識講解。在《舌尖上的中國》中,懸念的設置便是戲劇化的一種錄制手段。所謂的懸念設置,就是利用未知情節達到敘事目的,讓觀眾產生期待感,激發受眾的觀看興趣。以接受心理學理論來講,面對懸念的神秘感,受眾在這種作用下很容易形成心理期待,進而有效吸引他們的注意力,激發他們的觀看欲望[6]。本片第一集中講解漁業的發展,開頭便以“魚把頭”石寶柱的冰面捕魚為線索,在對其捕魚成功與否的期待中,實現了對受眾的意念引領。這在國產紀錄片中,堪稱是一項頗具創舉性的突破。
3.3知識性的講解不足
盡管本片在很多方面取得了體制上的創新與突破,但由于枝蔓上采取的改動較大,使得本紀錄片在敘事策略上多少有喧賓奪主之嫌,這就是由于人本化與人文化的過多介入,進而使得紀錄片本來的影視責任——知識性的講解得以或多或少的沖淡。例如在第二季《家常》一集中,母女在生活中的艱辛與刻苦成為主要的陳述對象,而忽視了對美食文化介紹的關注,使得知識講解的根本使命實現了朝向人文教育方面的轉變。
4.1人文與歷史的統一
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以其開天辟地的體制革新的敘事策略,對國產紀錄片的結構衍生起到了巨大的促進作用,也產生了比較深遠的影響。國產紀錄片在未來的發展中,遵循本片的敘事策略,首要的將體現為人文與歷史的統一格局,即人文關懷與歷史理性的進一步結合。本紀錄片將美食的發展溯及百姓生活中的側面,本身就存在著人文價值的關注,而作為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紀錄空間,知識的宣傳本身就意味著對社會的服務[7]。
4.2論述與敘事的統一
本片形成的另一種風尚影響,便是實現論述和敘事的進一步結合。由于敘述事件只是過程與手段,宣傳某種文化現象方可稱為結果與目的,因此各種紀錄片如欲實現吸引受眾眼球和擴大受眾視野的雙重功效,務必要處理好主觀評述和客觀描述之間的辯證關系。通常來講,懸念設置很少被運用到紀錄片創作中,但在《舌尖上的中國》中卻很常見,這也成了該片的一大敘事特色和成功原因[8]。其余的紀錄片如《百戰經典·二戰人物志》的體制改革中,節目也邀約了軍隊文職中的著名主持人,在人物介紹的開頭設置一段導入性的獨白,進而引發受眾對介紹對象的興趣,并為其增設懸念,不得不說也與本紀錄片的懸念敘事策略不謀而合,在很大程度上達成了異曲同工之妙。
4.3知識解構力的增強
作為《舌尖上的中國》唯一美中不足的一點,知識講解上的孱弱成為其敘事策略中的最大爭議。而作為國產紀錄片中的先鋒之作,對其不足的考究,正可為未來紀錄片產業的進步提供寶貴的意見參照。紀錄片的成功終究要以知識為根本,以敘述為手段,以人物為主干,以事件為枝蔓,以受眾為對象,并以講說人為主導,形成點線面網狀結合的敘事體制。其中知識雖然最不顯眼,卻是記錄片中所有信息元素的根本生成要素,決定了敘事策略的體制構建。而正是基于此,金飛主播的《傳奇故事》由于過度側重事件的講述,在時事生活的紀錄節目中,逐漸讓位于知識廣度更強、評述深度和銳度越發濃烈的“老梁系列”。
以《舌尖上的中國》為代表的飲食題材紀錄片,通過對餐飲文化的分析和在民族文化格局中的定位,使得在當今社會主義文化機制改革不斷深入的今天,以歷史的厚重感和文化的弘揚意識來喚醒國人的文化自信。與此同時,這也正是根植于中華文明的飲食文化的內涵所在。通過針對飲食文化的尋訪和探究,不但得以在歷史的虛擬蹤影中洞悉文化傳承的現實脈絡,同時在歷史與現實之間的遙相呼應之中,得以構建二者之間具有代表意義的媒介橋梁。歷史凝聚文化,正如時勢造就英雄,歷史生命越發鮮活,文化氣息也就越發濃烈。
參考文獻:
[1]金震茅.講述作家自己的故事——作家紀錄片的敘事策略及其文學史價值[J].聲屏世界,2012,(8):47-49.
[2]甄婕.社會類電視紀錄片的敘事策略[J].西部廣播電視,2013,(8):61-62.
[3]蒲衛國.劇情片、紀錄片創作敘事視點差異性分析[J].電影文學,2013,(4):12-14.
[4]譚志勇.“飲食”與“影視”的盛宴——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敘事策略[J].電影評介,2013,(1):78-80.
[5]任盼.新時代人文紀錄片的敘事策略研究[J].西部廣播電視,2013,(9):71-73.
[6]柳婕.人文類紀錄片的敘事研究[J].東南傳播,2013,(10):73-75.
[7]廖文志.新媒體語境下紀錄片的敘事策略研究[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13.
[8]唐寧.中國電視文獻紀錄片價值構建研究[D].南京:南京藝術學院,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