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玨西
(黑龍江大學 新聞傳播學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80)
淺析古代歷史題材電視劇正劇《康熙王朝》的歷史真實與藝術真實
陳玨西
(黑龍江大學 新聞傳播學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80)
摘 要:歷史正劇作為歷史題材文藝作品應在不違背重要歷史事件、重要歷史人物、歷史氛圍等符合藝術創作規律的基礎上進行合理創作,做到歷史真實與藝術真實的辯證統一,這樣歷史正劇才會達到歷史與藝術雙重真實的完美平衡。2001年古代歷史題材電視劇正劇《康熙王朝》在各大衛視熱播,倍受好評,之后更是不斷地在各地方臺重復播出,堪稱經典。此劇以其對重要歷史人物和重要歷史事件的準確把握,做到了歷史真實和藝術真實的辯證統一,同時也存在一定的瑕疵,本文從此三方面分析此劇的歷史真實與藝術真實。
關鍵詞:《康熙王朝》;歷史真實;藝術真實
從歷史真實與藝術真實的辯證統一來看,《康熙王朝》無疑是一部優秀的古代歷史題材正劇作品。首先,《康熙王朝》依據歷史正劇創作中歷史真實的原則,劇中的重要歷史事件及重要歷史人物都能在《清史稿》的《紀》《傳》中找到記載。同時,《康熙王朝》通過豐富生動的情節和大量細節描寫,刻畫了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塑造了被稱為“千古一帝”的康熙、孝莊皇太后與內大臣等人的藝術形象。該劇尊重歷史史實,真實地再現了康熙在位期間的重要歷史事件:擒鰲拜、撤三藩、撫蒙古、征羅剎、平定噶爾丹、收復臺灣、簽訂中俄“尼布楚條約”等等。但與表現劇中人物的人情和人性相比,該劇并沒有對這些重大歷史事件的著力敘述,而是以這些事件作為全劇故事結構的主線,著重表現劇中人物之間的人情故事。全劇中,面對歷史重大沖突時,不同利益關系的各個人物間靈魂的激戰最吸引觀眾的,而那些戰爭場面卻不是觀眾關注的焦點。該劇對主要人物和主要情節,都基本上維護了歷史的原貌,同時對一些次要人物、情節又進行了必要的藝術虛構和二度創作,既表現出歷史正劇的歷史真實與藝術真實,又達到了很好的強化和審美效果。
對于歷史真實與藝術真實的有機結合,該劇主要體現在重要歷史事件與重要歷史人物的設置兩方面。
歷史正劇表現重要歷史人物和事件時,在尊重歷史史實的前提下,對于一些難以進行歷史考證的情節、細節、場面和人物心態,應留給創作者以廣闊的想象與虛構的空間,來充實歷史記載的不足和展現歷史的可能。合乎邏輯的藝術想象和虛構是必要的,否則,歷史正劇就很難吸引觀眾。
《康熙王朝》中重要歷史事件的表現,以擒鰲拜為例。《青史稿·本紀六》中明確記載了擒鰲拜的始末,但在記錄這一激動人心的過程時,史書中卻僅有寥寥數言:“康熙八年五月立十六日,康熙帝召集眾少年,問道:‘汝等皆聯股肪謄舊,然則畏聯欽,抑畏拜也?’眾少年同聲回答:‘獨畏皇上’!康熙帝便公布鰲拜罪惡,授計捉拿。當宣鰲拜進宮時,他毫無思想防范,康熙帝指揮眾少年‘立命擒之’。”歷史上的鰲拜武藝超群、權傾朝野、威風凜凜。觀眾一定能接受捉拿鰲過程是驚險刺激的,因其掌握朝廷軍權,黨羽眾多。而史書上記載只有幾句話,劇中若按照史實的三言兩語來安排則無法感染觀眾,所以編導無對該場面進行合理想象和藝術虛構。在《康熙王朝》中編導對鰲拜進宮前設置了合乎邏輯的危急場面,九門提督吳六一為康熙拼殺的危急場景、小庫布們對康熙忠心耿耿為保護康熙而犧牲等等。這些場面的設置既符合鰲拜身懷絕技的歷史身份,又顯示出少年康熙臨危不亂,指揮若定的沉穩、堅毅和韜略。這種藝術加工的手法既增強了電視劇的戲劇性又充分的遵循了歷史真實的真實性。
在《康熙王朝》全劇最后,康熙皇帝是在將要宣布遺詔的早朝上手拿遺詔坐在乾清宮的龍椅上駕崩的,但在歷史史實中,康熙皇帝是在暢春園駕崩的,而不是死在乾清宮的寶座上的。他的“遺詔”也不是拿到乾清宮宣布的,而是在暢春園寢宮交給隆克多等少數人的。因此,雍正初年才有“改詔、墓位”之說,發生了雍正帝(胤禛)與其兄弟胤禛等人為爭奪皇位的明爭暗斗。雖然這一處,并不符合歷史史實,但這最后的虛構是為了體現康熙皇帝一生圓滿結束,他駕崩的時候并不是如雍正那般孤獨凄苦,這樣離去的康熙皇帝,會引發觀眾聯想起其一生擒鰲拜、撤三藩、撫蒙古、征羅剎、平定噶爾丹、收復臺灣的豐功偉績。這是為了全劇的藝術效果,這是盡可能圍繞著人物做藝術虛構,合情合理。
此劇中,合理的虛構,不僅將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的活動用想象的細節串聯起來令觀眾更加清楚地明了情節發展的全過程和完整性,而且用血肉豐滿的藝術形象和形象體系及愛憎分明的藝術情感和情感體系,藝術地演繹了歷史。
歷史正劇的創作應依據歷史真實來塑造劇中的主要人物,重要歷史人物的本來面貌及品格均不得隨意歪曲和篡改,劇中必須符合史實。但歷史正劇也屬于文藝作品,在尊重歷史的前提下,不完全依賴史料創作。如果僅按史料中概括性的語言拍攝,會與文藝作品的內在要求相距甚遠,也很難使其成為藝術品。所以在歷史正劇中,重要歷史人物的心理變化與細節以及次要人物的設置在尊重固有歷史精神的前提下可以并且應該進行合理想象和藝術虛構。
《康熙王朝》中所表現的重要歷史人物有:康熙帝、孝莊太皇太后、順治皇帝福臨、輔政大臣索尼、索額圖、鰲拜、明珠、李光地、吳三桂、尚可喜、耿精忠等等。這些歷史人物構成了全劇的整體脈絡,演繹著康熙時代宮廷內外的種種激烈復雜的斗爭。
依據歷史正劇依據歷史真實加以藝術虛構的創作原則,在《康熙王朝》中編導虛構了魏東亭、伍次友、周培公、容妃及藍齊兒等人物。而在劇中為增強藝術效果對于一些歷史上確有其人的人物也增加了一些細節的虛構。例如,效忠于康熙的魏東亭一直從小時候陪伴康熙讀書到長大效忠于康熙一直到其死亡,他們之間的君臣關系和朋友關系是劇中不可忽視的重要部分。而在史實中并
無魏東亭此人,陪伴康熙讀書的另有其人。但魏東亭的設置能體現康熙一直歷來的成長,表現他們的君臣關系,尤其是在康熙因魏東亭擅自讓百姓退三里護駕并且未發現朱三太子的過失后,貶魏東亭由提督變成知縣。這顯示了康熙身為皇帝的不徇私情,深諳帝王之道。再如,據《清史稿》中的史實記載蘇麻喇姑是孝莊從娘家帶到婆家的貼身侍女,比康熙皇帝約年長40余歲,她與孝莊文皇后歲數相差無幾,當為康熙帝的奶奶輩。而在劇中編導卻設計了少年康熙與蘇麻拉姑之存在欲語還休的感情,蘇麻拉姑與伍次友之間的也存在感情。劇中還虛構了公主藍齊兒,設計藍齊兒曾與李光相愛,但卻被康熙嫁給了噶爾丹。在康熙平定噶爾丹的戰斗中,噶爾丹被殺,康熙獨自前去看望愛女,藍齊兒在怒斥和哀怨之間搖擺不定的態度,她與噶爾丹所生的兒子上前捶打康熙的場景,令觀眾深深地體會到康熙作為一國之君的艱辛與無奈,因為作為君王他卻不能成為一位合格的父親。
正是這些虛構的歷史人物和紛繁復雜的情感糾葛令人物的情感沖突和內心矛盾得到了升華,從而取得了震撼人心的藝術力量。雖然這些都是劇作家的藝術虛構,而正是這些虛構的復雜的人物關系才使得電視劇本身更好。
雖然《康熙王朝》在重要歷史事件與重要歷史人物的設置上,歷史真實和藝術真實達到了辯證統一,實現了歷史與藝術雙重真實的完美平衡,但是,再優秀的作品也會存在瑕疵。在該劇中,一些重要歷史事件的表現上,確有不符合史實的缺憾。例如,在劇中康熙帝三十二年收復臺灣,而歷史事實卻是,康熙帝二十二年施瑯率軍收復臺澎;[1]劇中清軍功陷臺灣,鄭經自刎,而史實是鄭經早死于康熙帝二十年正月,臺灣由其次子鄭克爽降清。[1]再如,劇中康熙帝把臺澎合成一縣,命魏東亭去當縣令,而史實是清在臺設立一府三縣,由臺灣府下轄臺灣、鳳山、諸羅三縣。[1]可見《康熙王朝》在臺灣問題的把握上確實有悖于史實。再如,劇中孝莊皇太后直呼“孝莊”,“孝莊”是她死后的謚號。她生前怎么能知道。《康熙王朝》歷史事件,稱呼等方面都存在著差錯,這就不是歷史真實了。因此,不得不引起歷史學家與傳媒業內人士的思考與反省。歷史正劇在拍攝前邀請史學專家進行論證是十分必要的。
《康熙王朝》作為古代歷史題材電視劇正劇,在遵循歷史真實的基礎上進行了合理的藝術虛構在具體歷史環境內用細節表現人物形象,客觀還原,合理想象,體現了歷史真實與歷史規律之間的關系和歷史的本質特征,在重大歷史事件和重要歷史人物上達到了歷史真實與藝術真實的辯證統一,揭示了特定時期的社會關系和歷史發展規律,從而取得了較高程度上的評價。雖存在一定的瑕疵,但是確實是我國古代歷史題材電視劇正劇創作的一個經典之作。
參考文獻:
[1]趙爾巽,等.清史稿[M].北京:中華書局,1977:205-215.
[2]李靜.中國歷史題材電視劇中的正劇研究[J].中國藝術研究院,2009.
[3]吳學明.歷史劇淺析——觀歷史劇《康熙王朝》《雍正王朝》《漢武大帝》有感[J].中國電視,2005(5):6.
[4]郭沫若.郭沫若論劇作[M].上海文藝出版社,1983.
作者簡介:陳玨西(1992—),黑龍江巴彥人,黑龍江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學生,研究方向:新聞傳播。
中圖分類號:J90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15)16-007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