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茜
(寧夏廣播電視臺,寧夏 銀川. 750001)
開放理念下的媒體創作規律
王 茜
(寧夏廣播電視臺,寧夏 銀川. 750001)
摘 要:作為一名新聞媒體的文藝編導,近些年我參加了近四十臺大型文藝節目的制作,其中2014年寧夏春節聯歡晚會《花兒的家鄉》獲全國、自治區大獎。雖然實踐有余,但心里始終有所忐忑,覺得缺少創作理念的支撐。去年5月,我參加了在上海舉行的寧夏文藝骨干高級研修班,由國內著名文化專家、資深學者,國際前端教授親自授課。專家們開放理念下的媒體創作規律的講述,對于創作理念更新的探討,都讓我受益頗深。
關鍵詞:開放;媒體創作
盧昂·漢斯是德國著名文藝評論家,他用比較文學的方式所做的《中德高峰論壇——從國家戲劇到歐洲戲劇》,讓我們對戲劇的發展以及目前存在的問題有了清晰的了解和認識。在他的描述中,舞臺劇是對現實感受的集中釋放,但舞臺劇不可能再現真實,即舞臺劇就是現實的提煉和升華,有著再加工的成分;從元代關漢卿的戲劇開始,中國的戲劇就開始脫離時代,融入“寓教于樂”的成分,正是始終抱著“教化人”的目的,中國的戲劇缺乏對人物內心情感的再挖掘,因而也就缺乏打動人心的力量。
舞臺劇應該是什么?盧昂·漢斯的觀點認為:舞臺劇與現實社會有著非常強的粘合度,是與現實緊密相關的。在戲劇創作中,始終要牢記一點,即戲劇是來探討社會問題的,如果脫離了時代的背景、社會的背景,戲劇將是無源之水,無土之木。在歐洲,劇場是社會問題的思考和表達,正是創作者所具有的高于常人的敏感度、見微知著的洞察力,創作出了讓觀眾感到身受的好作品。
當然,在舞臺劇表現方式上,有一些值得借鑒的方法:“演出沒有觀點就是一種觀點”;“觀眾對于演出手法的認可就是一種認同”;“地域不同產生興趣,文化不同產生興趣”;“出于恐懼造成交流,欲想認識產生欲望”;“劇場里的觀眾是舞臺中的一部分,要有參與感”……
在我們日常的新聞報道中,我們習慣做告知者、習慣教化人,習慣將新聞報道游離于生活之外,殊不知所謂真實就是觀眾的認同,只有被觀眾充分認可的報道才是好報道。
國家一級編劇,上海戲劇學院兼職教授羅懷臻所做的《現代性與地域性》的講座,則是圍繞創作手法的開放與包容展開。
他的講座充滿哲理,他對地域有著全新的解讀。地域不僅影響著人的成長,還具有不可替代性,影響思維與創作。我們每個人的一生都在消費童年、少年的經歷,都在一遍遍尋找著自己的來路,尋找著自己的記憶,回歸著我們成長的背景。正是通過尋找自我,我們完成著自我價值觀的形成及價值取向的確定。
最近幾年,國內外文化界興起一股“返鄉”運動,試圖在回歸中尋找創作的源泉,這也是全球化背景下的一種必然。在信息高度發達、交通高度發達的現代社會,地球成為一個村,在所謂“現代到極致,地域到極致”的現實狀態下,用藝術的方法提煉出地域特征,實現“文化一統”狀態下“民族性”,“返鄉”運動無疑是實現“突圍”最好的方式。
因此,無論在藝術創作上,還是在新聞報道的寫作上,我們要呼吁重新喚起對地域的特征認識,對地域氣質的重新把握,千萬不能忽視地方文化。魯迅先生在他的《且介亭雜文集》中曾說過:“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即是對這一觀點的高度凝練。
對于地域文化的再認識,為我們今后的新聞報道找到了一條發展之路。我們在新聞報道中常常強調貼近性,這實際上是文化的貼近、價值體系的貼近,甚至是思維模式的貼近。只有離得充分近,才讓人們感知到一種感同身受的認同,一種與“我”相融的認同。
“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這是一個最糟糕的時代?!痹谶@樣一個伴隨著奮斗、成功、糾結、無奈的時代里,我們需要什么樣的藝術?藝術的出路在哪里?
中國作協會員,上海美術家協會理論委員會主任毛時安所作的《時代藝術與我們》,為我們做了全方位的分析。
改革開放30年,是全面奔小康的30年,是物質極大豐富的30年,也是給人思想帶來極大震蕩的30年。物質的變化,貧富差距的拉開,使人們的世界觀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原有的集體主義向個人主義邁進,英雄主義嬗變為天為主義,理想主義與現實主義相互糾結,精神被物質所替代。在這個“過度市場化、過度現代化”的時代里,藝術在商品與政治之間搖擺、游離,尋找著生存的空間,試圖找到一條突圍之路。
作為藝術創作者,我們始終要有清醒的認識:作為精神產品,文化藝術作品始終是推動時代發展的靈魂,唯有藝術,才能讓平庸、索然無味的生活變得生機盎然。通過優秀的文化創作,讓熟悉的平凡生活變得五彩繽紛,并通過對現實生活的還原和升華,使觀眾產生審美共鳴和感動。
回答了藝術是存在的價值,還必須要考慮作為“藝術產品”,創作過程中必須要解決的三個問題:
(1)作品是給誰看的?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要遵循一個原則,創作出符合情理的藝術作品,即符合生活常理,通過真實、真誠、真情的表達,完成藝術作品的生產。
(2)研究受眾的需求。藝術創作過程是一項復雜的精神活動,伴隨著強烈的心理活動和情感活動。為了完成一件藝術作品,需要進行藝術體驗、藝術構思和藝術傳達三個方面的功課,為了達到良好的藝術效果,藝術家需要對受眾進行研究,形成了審美理解理論。
(3)建立基本的運營機制,讓藝術的產品屬性得以發揮,這是藝術保持生命力的要素。當然,讓藝術走向市場的同時,我們始終要牢記,藝術作品不是普通商品,是現代城市文明的標志,是一種特殊的精神文化產品,必須樹立文化產品是一種特殊的精神產品的理念,加大對嚴肅藝術作品的扶持力度。
2011年,中央出臺《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稕Q定》為未來國內文化產業與傳媒產業指明了發展方向,對照藝術產品的屬性發展,媒體在做好新聞報道的同時,一定要兼顧產品屬性的特征,兩者兼顧,才能談可持續發展。
理論來源于實踐,同時又是實踐的升華與超越,“開放理念”對媒體從業者來說,即是心靈的洗禮,更是思考的來源。在自媒體時代,媒體發展環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固守以往發展經驗,顯然不能適應時代的發展和需要,以開放的理念、開放的創作手法、開放的思想進行新聞作品的創作,應該是媒體創作規律改進必須要走的一步。
中圖分類號:GG220066..22.....
文獻標志碼:AA.......
文章編號:11667744--88888833(22001155)1166--00008877--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