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海濤(青島日報報業集團 青島晚報,山東 青島. 266001)
新聞陣地應讓新聞事實摒棄“噱頭”
楊海濤
(青島日報報業集團 青島晚報,山東 青島. 266001)
摘 要:“互聯網+”時代的到來,APP等技術軟件的開發和應用,讓新聞傳播的路徑更廣泛了,在時效性上猶如坐上了“子彈頭”。報紙、電視、廣播等傳統媒體在新媒體的沖擊下,也開始在速度提升上蠢蠢欲動,各種報網融合、新聞客戶端及社交網站、微信、微博等應運而生,新聞進入“拼速”和“點擊”時代。為了讓這些“掌上新聞”吸引眼球,獲得盡可能多的點擊率,“標題黨”大肆興風作浪,從很大程度上歪曲了新聞事實,讓新聞失去本真,甚至引起讀者的反感,產生不良的社會效果,影響了新聞陣地的保持和拓展,不利于新聞業的健康發展。本文就新聞事實的概念構成及“噱頭”的產生原因表現及危害,來分析摒棄“噱頭”對保住新聞陣地及維護新聞事實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關鍵詞:新聞事實;新聞噱頭
(一)新聞事實的含義
新聞事實,即那些具有特殊意義的現象或事件,其應具有新聞價值,是最近發生的,且對讀者有吸引力。一個新聞事實的成立,應該包括人物、時間、地點,事件發生的原因、經過、結果六要素。新聞事實不僅包括自然界發生的事件,如狂風暴雨帶來的影響,也包括社會關系中發生的事件。例如,助人為樂、見義勇為事件等。
(二)如何保持新聞事實
(1)要加強新聞工作者的職業道德修養和技能操練。新聞工作者應從提高自身綜合素質做起,在采編新聞中保持事實的本質不變,以客觀的語言來表達解釋給讀者。
(2)新聞單位應出臺相應的管控制度。形成可行的追溯機制,以方便新聞單位能夠隨時聯系上當事人予以回訪,在允許的條件下盡可能地要求報道真人真姓,禁止“某先生、某公司、某區域”的表達方式,以確保新聞事實的公正客觀。
(3)要加強管理部門的監管。各省市的宣傳部應對于歪曲反映事實的虛假新聞,嚴厲打擊,追究當事作者及其所屬單位的責任。
(4)禁止一切形式的暗訪新聞。暗訪新聞容易出現信息交流的不對稱性,導致信息溝通出現片面或誤解,從而導致新聞事實整體被扭曲。
(5)嚴懲“標題黨”。從新聞生產單位的報社、廣播電臺,到傳播途徑的社交網站、微信、微博等,嚴明責任,打擊題文不符的畸形報道內容和傳播方式。
(一)噱頭的來源及解釋
“噱頭”一詞,源自洋涇浜英語,及當時英租界上海人的讀音,將英語“shit”讀成了“噱頭”,即大便、胡說、謊言、大話,蹩腳的商品或表演,引申為吸引觀眾的低級趣味的表演,引顧客上當的騙局,以及各種華而不實、嘩眾取寵、引人發笑的手段。
(二)噱頭在新聞中的表現
噱頭在新聞中的隱藏方式眾多,一般穿插于新聞事實及其各要素之間。
其中最為常見的就是標題黨,如青島市駕考可能會在今年9月份試點自考,這里需要強調的是“可能”、“試點”、“自考”,但加入噱頭的標題往往會這樣子了:“被考了30年,終于迎來自考”,結果是嘩眾取寵;噱頭的另一種常見方式就是詞匯的選用,尤其是新聞中禁用的形容詞在近幾年的新聞中常見。例如,“最美媽媽”、“最帥交警”等等,結果肆意拔高,脫離了實際。
此外,噱頭還會在新聞發生時間、經過、結果、新聞人物等各方面作祟,最終導致新聞成了膨脹性新聞,新聞人物成了完美無瑕的絕世人物,新聞事實成了群體事件。
(三)新聞噱頭產生的原因
綜合現在的新聞實踐及新聞界的各種現象,之所以會出現新聞噱頭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1)新聞單位對待新聞的不嚴謹。在新聞事實審核上把關不嚴,導致噱頭有機可乘,成為“標題黨”。
(2)新聞單位的隱性倡導。現如今,大部分新聞單位對新聞有無“噱頭”已經成了一條潛規則,有噱頭才能發表,沒有噱頭便只能槍斃。這間接鼓勵并引導新聞從業者在采編新聞時不知不覺會在尋找噱頭上發力。
(3)新聞工作者對新聞事實的采編態度不夠嚴謹。為了能夠把文章發表出去,發出好稿子,打出高分,新聞從業者在了解新聞事實時總會設法尋找噱頭,結果把新聞事實的主體拋在了腦后。
(4)管理制度遲鈍思想落后。管理部門對新聞采編的管理沒有針對性,對新聞噱頭帶來的危害認識不足,思想鈍化、僵化,不能從中發現問題并盡快予以警戒。
(5)最主要的一點是傳播途徑的放縱。新聞在傳播途徑中出現以訛傳訛。尤其是網絡高度發達的今天,各種網商、微商及社交網站,為了博取眼球,博得點擊率,肆無忌憚地以雷人標題的形式來轉載新聞單位生產出來的文章,給人帶來錯覺,還以為是新聞生產單位的采編有問題。
(四)噱頭給新聞帶來的危害
(1)噱頭引發標題黨,導致新聞事實歪曲,新聞報道偏離正常軌道,不能正確客觀全面地反映新聞事實。
(2)噱頭導致新聞采編作風出現形式主義,對新聞界及新聞業的健康發展帶來不利影響。
(3)噱頭導致新聞沒有了內存,新聞僅限于標題,對新聞的挖掘不夠深,新聞失去了生命力,失去了靈性,直接影響了讀者或受眾的閱讀深度。
(4)噱頭導致新聞失實,在社會上引起負面影響,讓新聞界的誠信和職業道德受到質疑。
(五)如何治理新聞噱頭
(1)治理新聞噱頭,需要加強對新聞單位的管理,從新聞單位這個噱頭的源頭開始,禁止一切與新聞事實不符的標題,禁止一切對新聞事實的肆意拔高,禁止從新聞事實中尋找細節來主導新聞。
(2)治理新聞噱頭還需要加強新聞工作者的培訓。新聞工作者必須明白,他們是新聞事實的采編者,離開新聞事實或者偏離新聞事實,該次采編將是無效的失敗的。
(3)治理新聞噱頭必須建立相應的管理機制。從制度和機制上來約束新聞單位和工作者,做到獎罰分明。
(4)治理新聞噱頭,應該有重點有針對地實施。噱頭泛濫的地方或者說始作俑者基本都是網絡,其中多數又以社交網站、微信、微博居多。因此,網絡監管部門包括新聞單位,應該嚴加監管或追究這些歪曲新聞事實的網站的責任,讓其不敢制造噱頭,也不敢歪曲轉發。
新聞與事實是相輔相成的,一則新聞,若想保持生命力和影響深度及廣度,必須尊重事實,客觀地反映事實。而要杜絕虛假新聞,就必須抵制噱頭,讓這個本就不該屬于新聞的詞匯離開新聞。只有摒棄了噱頭,新聞才能更貼近民生、更親近現實,更有生命力。架天線接地氣,沒有噱頭的新聞才能保住陣地,才能真正為人民服務。對于新聞,本文作者認為,其應該具備以下三點之一:生活服務、認知啟發、感情認同。
中圖分類號:GG221100......
文獻標志碼:AA......
文章編號:11667744--88888833(22001155)1166--00110044--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