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彩雯
(廣州廣播電視臺,廣東 廣州. 510010)
災難事件報道的準則
謝彩雯
(廣州廣播電視臺,廣東 廣州. 510010)
摘 要:面對突發的災難事件,新聞媒體應明確自身擔負的社會道德責任,遵循客觀真實、及時、完整、人文的新聞報道準則,全天候、全面的對災難事件進行報道。此外,隨著災難受害者與新聞受眾的主體地位逐漸提高,新聞報道應充分重視人文關懷的融入,尋求報道事實與人文關懷的最佳平衡點,讓人民群眾在災難面前看到希望。筆者將結合多年新聞報道的實踐經驗,對災難事件的報道準則進行分析,并以此為基礎對災難事件中人文關懷的報道方式進行探究。
關鍵詞:災難事件;新聞報道;準則
(一)客觀真實性
真實還原、報道災難事件全過程是新聞媒體報道工作的最基本要求,[1]也是群眾對于新聞的共同要求。新聞媒體工作者應以客觀真實的原則作為新聞報道的重要準則,在新聞報道、傳播的過程中,最大限度地避免由于新聞媒體工作者主觀意識的偏差而產生的虛假新聞。
(二)及時性
及時對災難事件進行報道能有效減輕災難帶來的損害程度。新聞媒體在災難發生后,迅速及時地深入災難事件進行調查與報道,通過現場實時報道、電話連線、采訪現場目擊人員、專家解讀等多種方式進行新聞報道,并實時對新聞進行播報更新,讓群眾能及時了解受災地區的實時情況,并能為救援人員提供有效的參考信息。
(三)完整性
新聞媒體工作者通過音頻錄制、圖片拍攝等方式對災難事件的全過程進行記錄,并對災難事件發生的原因進行連續報道。災難事件報道的完整性不僅尊重了群眾對于事件的知情權,也滿足了群眾的信息與心理的需求,使其充分了解災難的成因。
(四)人文性
新聞報道的人文性主要表現在尊重人們的個體價值與尊嚴。新聞報道應做到以人為本,將人文關懷放在工作的首位。災難事件的發生必然會造成人畜傷亡、財產損失嚴重的情況,新聞媒體工作者在真實反映受災事件的同時,也要關注災群眾的受傷情況、損失情況、情緒波動等方面的情況,在新聞報道中融入人文關懷,彰顯人性善良的一面。
人文關懷是指對人的生存狀態、生命尊嚴以及人性條件的肯定。在新聞報道中融入人文關懷對減緩受災群眾焦慮情緒、促進正能量的傳播,凈化人們的思想有著重要的作用。為此,我國新聞傳媒工作者應積極將人文關懷融入到新聞報道中,[2]具體方式如下:
(一)對災難事件進行真實報道,實時報道與監督政府的應對情況
新聞報道的人文關懷首先體現在媒體對于災難事件的及時、真實、準確地報道,包括了人員的受傷情況、救災情況、人員安置情況、事故原因的調查等方面內容。不過,我國新聞媒體在災難事件報道時往往非常謹慎,總是重正面報道輕負面報道、重政府官員報道輕民眾報道。有關部門和地方領導對突發事件中的人員傷亡、財產損失情況、事故原因和對相關責任人的懲處情況總是不愿公開透露,造成了受眾對政府、媒體的不信任,嚴重影響政府和媒體的公信力。在這種情況下,記者要及時、準確地報道公眾渴求的信息,還需另辟蹊徑。2015年8月12日,天津塘沽發生了特大的爆炸事故,牽動了全國上下十幾億人民的心。在四天內舉行的六場新聞發布會中,天津官員應對媒體時語焉不詳:第一場中回答記者“危險品倉庫按照規定應該離居民區多遠”官方稱“還是蠻遠的”;第二場發布會中無視記者喊話“只峰是誰?”徑直離場的做法;第三場發布會中“專家不在,我要與我的同事商量一下”的回答,此外還有高頻次出現的“不掌握、不了解、無法回答”等詞。在這種情況下,新京報、財新網、南方都市報等媒體通過查閱有關公司的材料、規劃、危化品管理條例等資料寫出一篇篇報道。例如,南都率先通過河北一家化工企業的爆料,隨后查閱瑞海國際在2013年進行退場改造工程時的報批材料,相互對比印證瑞海國際倉庫違規存放700噸氰化鈉的新聞。在第三天的新聞發布會中也確定該新聞報道是準確。
(二)人性化采訪災難事件中的家屬
在突發新聞中,“新聞中的人”是非常重要的信息組成要素。記者的天職是搜集可靠信息,進行及時、準確、全面地報道。如果因擔心傷害家屬感情而放棄采訪事件的受害者一方,不僅失去了突發事件方的重要信源,也無助于報道的及時、準確、公正和平衡。在任何突發事件中,都不乏家屬表達出向媒體呼吁和訴求的意愿,他們提供的信息也很可能是事件的重要證據。因此,關鍵不在于是否需要采訪,而在于如何在報道過程中盡可能減少對被采訪人的困擾和傷害。
3月11日,CNN播出了一次對機上失蹤美國公民、在吉隆坡工作的IBM高管伍德的親友的直播間采訪。一個值得注意的細節是,被采訪人顯然是在有充分準備的前提下出鏡的:穿戴莊重整潔,表情雖然悲痛卻仍然比較平靜。CNN對其出鏡的處理方式與被采訪的專家、記者一致,在新聞呈現上,這就與無限逼近、粗暴搶拍獲取當事人悲痛失控表情的報道方式產生了極大區別,尊重了被采訪人的尊嚴。整個報道為時不足兩分鐘,簡短、平靜,對家屬悲痛的呈現有嚴格地把控——當主持人詢問“兩個孩子是否了解父親的情況”時,當事人的朋友回答:“是的,我們都希望他平安。”由于處理適度,這一最早出現的對當事人家屬的直接專訪并沒有引發所謂的“二次傷害”,伍德的家人在16日第二次接受了CNN采訪,表達對伍德的擔憂和思念,可見他們對CNN的報道是認可的。由此可見,正如許多記者所指出的,對遇難者家屬的采訪不是問題,如何適度采訪才是問題。
在事件剛剛發生的第一階段,受害者家屬往往處于極度震驚、恐懼和拒絕接受壞消息的心理狀態。此時,急于挖掘受害者與家屬在事發前的分別細節,或是追問其感受,顯然屬于大忌。記者應盡可能使用觀察法進行報道,少提問,不追問,給被采訪者保留足夠的物理和心理空間。在鏡頭語言的使用中,應盡量采用中景和遠景,如果對方有表達意愿,采訪應該在理性、不煽情的基調下進行,即使現場被采訪人情緒失控,后期編輯資料時也應選用能夠保護對方尊嚴、避免二次傷害的素材。
參考文獻:
[1]張平宇.災難報道中的媒體責任及報道準則[J].當代傳播,2005(04).
[2]胡陽.關注普通人的命運和情感——對災害性新聞的幾點思考[J].記者搖籃,2007(01).
中圖分類號:G2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15)16-015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