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凡宗(遼寧大學,遼寧 沈陽. 110036)
微信朋友圈中新聞信息的傳播形態和特點研究
李凡宗
(遼寧大學,遼寧 沈陽. 110036)
摘 要:朋友圈作為微信這一社交媒體中的一個重要場域,與其他社交媒體有所區別,它的私人化程度更高,對于社交關系的展現更加封閉,同時也更多受到“強關系”的影響。因而,新聞信息在其中的傳播不僅受到傳統新聞價值定義的影響,更加受到使用者個人“印象管理”和現實社交關系與虛擬關系互動的影響。
關鍵詞:信息傳播;朋友圈
社會學家格蘭諾維特曾經對人際關系進行過區分,以“互動頻率”、“情感強度”、“親密關系”和“互惠交換”為指標作為衡量關系的強弱的標準。朋友圈中正是基于“強關系”來搭建使用者的關系網絡,它源于朋友圈的規則設置——只允許自己同一個“圈子”的好友能夠共享其互動信息——也起到了維護這種關系生態的作用。
朋友圈的圈子既是基于現實人際關系組建的,同時也包含了種種弱關系的培養。因而這個圈子呈現出“既有成員間的高度信任、忠誠、團結、互惠和自利為紐帶的‘圈子’關系,也有聯系松散因而獲得更多的信息流動和交換的社群”特征。[1]
人們進入一定的場域都是基于一定目的的,同時也受制于這一領域內在組織邏輯,朋友圈的特征使得信息的共享和傳播過程受到個人形象構建和維護關系發展因素的影響,使得新聞信息的傳播也呈現出自己的特點:
(一)新聞信息的分享在朋友圈中傳播存在“關系把關”傾向
“把關人理論”是傳播學者盧因在20世紀40年代提出的觀點,后來傳播學者懷特把這個理論引入到新聞學領域,它反映了大眾傳媒在信息傳播和組織過程中一種“關口”功能。[2]但在新媒體時代,由于互聯網對“受眾”的賦權,大眾傳媒的這種功能越來越被消解,但“把關”本身在信息傳播過程中仍舊是存在的。使用者越來越以網絡節點的身份出現,正如彭蘭所說,“每一個網絡節點,都是傳播路徑中的一個開關,它的‘開’或‘關’決定了信息的流動或者阻滯,從而影響到信息的傳播面。一條信息能否在網絡中廣泛傳播,取決于它能得到多少‘開關’的響應。這樣一種機制在某種意義上是一種信息傳播中的‘全民公決’。”[3]
而這種“全民公決”正是在各種強弱關系因素作用下而進行的。但當朋友圈的使用者在其進行信息分享和互動過程中,作為信息發出一方角色進行互動時,往往考慮的更多的是“強關系”這個層面。因而在個體進行信息分享和傳遞過程中,信息本身的內容價值被逐漸消減,在傳遞本身的意義之外,更是個體通過信息進行自我標簽化的過程,對于自我形象的建構和維護。
對于新聞信息而言,這一改變則涉及新聞價值的重新排序。在傳播中人際關系以及對自我“印象管理”重新編排了其價值順序,從而實現了分享過程中對新聞信息進行“把關”。這就造成那些被認為能夠體現使用者自身觀點態度和有助于形象建構的新聞話題或者新聞形式更加有可能被傳播。而傳統新聞突發性、重大性、時效性等等的標準則根據上述需要被重新排序。
(二)朋友圈對觀點性新聞發展的影響
社交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進行觀點的交流。在信息相對閉塞的時代,信息富裕者可以通過向信息貧乏者輸出信息完成交流??墒侨缃?,技術的發展漸漸消除了這種信息差距,社交關系中對信息本身的討論的價值開始衰減。
因而,伴隨著“告知事實”這一價值在信息傳播高速發展的時代被消解而失去了原有的巨大影響,事實呈現本身在朋友圈的關系網絡中的意義被漸漸抽離,人們對于事件的討論已經將事件事實的獲知作為既定的先決條件,除非其事件本身由于事實不清還有被展現的價值,人們更趨向于從其他渠道了解事件的基本信息而在此進行討論或者“沉默”。
這一切表明新聞要根據其存在語境發生變化??陀^性的提出是由于大眾傳媒發展的需要,由于面向屬性多樣,觀點迥異的大眾,只有做到客觀才能贏得市場和聲譽。而在社交化場景下,新聞事實往往成為先在性的存在,人們迫切需要的是事實之上的東西,因而一定程度上它是事實無法滿足社交需求的引發的變化。除非某新聞事實本身尚有存疑,否則事實本身很難成為關注點。
(三)朋友圈中新聞信息與其他信息的互動過程中的互文性特征
朋友圈中搭建的新聞信息的分享搭建不再是人和信息背后事件之間的關系,而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信息仍舊是中介,但其背后已經不是指向社會和事件。
這種邏輯的存在導致朋友圈中的新聞信息一方面消解了新聞本身的社會價值,同時其信息價值則可能被借助或者借助各種形式再次體現。
例如,各種營銷文案對于新聞的借勢營銷中,其目標和呈現本身與新聞本身意義之間已失去了原來的聯系和意義,但其信息引出的話題卻被借用和傳播。因而人們在借勢營銷中看到的是兩個意義空間的互動,新聞在這一領域具有了互文性的特征。諷刺的是,借勢營銷某種程度上促進了新聞的傳播和影響。
除此之外,也有很多小游戲的開發,則為新聞的展現提供了廣闊的空間。用經濟學的長尾理論進行解釋就是,某一新聞在告知事實層面的價值實現之后,它的其他層面的價值,諸如娛樂價值等也很可能被挖掘。人們既是在消費新聞的其他價值,同時也可以看作是一種情緒的表達,運用了某種方式對文本進行的重構。甚至可以看成,新聞層面無法解決的問題在社會的其他領域的繼續討論和意義延伸,或者說在事件的不同階段,其意義場域不斷變更。
由朋友圈這一社交場域的研究,我們可以發現,相較大眾傳播領域,新聞的傳播在朋友圈中呈現一種完全不同的生態,顯出了自己獨有的場域文化內涵,也許我們不得不承認技術的邏輯塑造了媒介生態,且某一媒介中又根據其功能劃分有其不同的場域存在。這些都警醒新聞制作者,在媒介融合和社交媒體的發展過程中,越來越難以用一個統一程式化的標準去對待事實,同時新聞的存在也更加泛化,單純的信息甚至觀點的提供在未來極可能發生變化,新聞業與其他行業的聯系也將更加密切。
參考文獻:
[1]聶磊,傅翠曉,程丹.微信朋友圈:社會網絡視角下的虛擬社區[J].新聞記者,2013(05).
[2]郭慶光.傳播學教程(第二版)[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
[3]彭蘭.社會化媒體:媒介融合的深層影響力量[J].江淮論壇,2015(1).
作者簡介:李凡宗,男,遼寧大學2014級新聞學專業。
中圖分類號:G20066..22..........
文獻標志碼:AA.......
文章編號:11667744--88888833(22001155)1166--00225544--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