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曄(武漢大學 新聞與傳播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2)
法國公眾人物隱私權的界限
——從法國總統奧朗德緋聞女友訴
《靠近》(Closer)雜志案來看法國隱私權中的“度”
王曉曄
(武漢大學 新聞與傳播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2)
摘 要:本文通過回顧、分析法國媒體關于加耶訴《靠近》雜志案的報道,整理了學界、業界以及普通民眾對于此事的態度。總的來看,關于此案隱私權方面的討論,一種觀點認為總統作為公眾人物的隱私權同樣需要得到保護;而另一種觀點則認為,其隱私權由于公眾知情權的存在理應受到縮減,媒體應該予以報道。而在這種爭鳴中我們可以看出,作為世界上隱私權最嚴厲的法國,在法規的執行過程中,依然存在諸多爭議。而這種爭議不是一朝一夕的,而是在法國隱私權的發展過程中依舊存在的問題。
關鍵詞:奧朗德;隱私權;新聞自由
多年以來,法國堪稱世界上對隱私權保護最嚴厲的國家。不同于英美,法國媒體一向都遵守“君子協定”,對政客們一樁又一樁的風流韻事“閉口不言”。而近二十年來,自從1994年的法國雜志《巴黎競賽》披露了法國前總統密特朗的花邊新聞之后,諸多總統、政客的桃色新聞就屢見報端,考驗著政治人物對隱私這一詞定義的界限。近來法國總統奧朗德緋聞女友影星朱莉·加耶(Julie Gayet)訴《靠近》(Closer)雜志案讓學界和業界再次考驗了公眾人物的隱私權的界限。
(一)事件回顧
2014年1月7日,法國八卦雜志《靠近》(Closer)發表了一篇題為《弗朗索瓦·奧朗德與朱莉·加耶——總統的秘密戀情》的報道。緋聞曝光后,奧朗德發表聲明,在聲明中他使用了“公民”這一署名,而不是以總統身份自居,他認為報道侵犯了他的隱私權,正“考慮可能采取的行動,包括法律行動”。1月16日,加耶對《靠近》雜志提出起訴。《靠近》雜志辯護律師戴爾芬·潘多反駁稱,雜志報道的是公眾有權知道的信息。3月27日,法院裁決雜志社侵犯個人隱私,應向原告支付1.5萬歐元。
法院的判決并沒有為這件事畫上句號。在法國,媒體傳統上“停留在臥室之外”,但近來社交媒體發展導致奧朗德私生活被廣泛關注。奧朗德的緋聞引發公眾人物是否有權將私生活置于公眾關注之外的全國辯論。
(二)學界、業界對于媒體報道的權利與公眾人物隱私權的討論
學界對于媒體報道大多持批判的態度。巴黎律師事務所媒體法專業律師Bruno Le Roux,認為奧朗德所引起的危機是由于《靠近》雜志不恰當的曝光奧朗德私生活形象而引起的。而業界則認為,媒體應該大膽去報道事實來滿足受眾知情權。相比之下,法國民眾則顯得較為理智。根據第一次調查的結果,77%的被法國人認為這完全是朱莉·加耶的私事,并不會影響總統的形象。有網友認為,對于總統這樣的公眾人物的知情權是與生活息息相關的,不可或缺。但是也有網友認為,“總統有做他想做的事情的自由。我們不應干涉。相反,記者應該提高他們的業務和道德水平。”在這種觀點中,法國隱私權被置于高處,更多地考察了隱私權與新聞自由之間的平衡。
綜上所述,在學界、業界和受眾這三個輿論場的激烈辯論中,我們可以看出,在法國這個世界上隱私權保護最嚴厲的國家,公眾人物,作為一個較之普通群眾有一定特殊性的群體,其隱私權保護依然備受爭議。
隨著大眾讀寫能力的提高,媒介的迅速發展,社會公眾對他人的私人生活的好奇心越來越濃厚,也越來越易于滿足。人們對公眾人物與新聞時事的求知欲,往往與他人享有避開公眾渴望的權利相沖突。
(一)私人空間和公共空間界定的模糊
在法國,《法國民法典》第9條僅僅簡單地規定,他人的私人生活受法律保護。他人發生在私人場所的生活也受到該條的保護。那么,他人發生在公共場所的活動是否屬于《法國民法典》第9條所規定的私人生活并因此受到該條的保護?法條并沒有明確,這樣的問題主要由法官或者民法學者做出說明。而司法判例、法官和學者也都采取了不同的態度。
少數司法判例認為,當一個公眾人物在駕駛摩托艇的時候,他對其肖像不享有隱私權,當行為人公開其駕駛摩托艇的照片時,該行為人的行為沒有侵犯他人享有的隱私權,無須根據《法國民法典》第9條的規定對該人承擔侵權責任。大多數法官采取完全相反的態度,認為即便他人所從事的活動發生在公共場所,他人仍然對其公共場所進行的活動享有隱私權。
(二)公眾人物的“私人生活”和“公共生活”界定模糊
《法國民法典》第9條并沒有對私人生活與公共生活的區分做出明確規定。雖然大部分人認為,政治人物、影視明星的生活屬于公共生活。但是,他們自己則認為,他們也享有私人生活。人們在討論他人私人生活的范圍時所面臨的困難是,他人的哪些生活屬于該條所規定的‘私人生活’。法國民法學者認為,“實際上,不同的人所享有的私人生活范圍是不同的。”后來雖然對于私人生活范圍有一部分不存在爭議了。但是身為公眾人物的私人生活仍然被討論。
由于歐洲人權法院有關利益平衡理論的影響,從2003年開始,法國的法官開始采取了利益平衡的理論,這就是,在決定是否責令行為人對他人承擔侵權責任時,法官要平衡他人的隱私權與行為人的言論自由權、社會公眾的信息權之間的關系,看看這兩種權利當中究竟哪一種權利更重要。
然而,即使有歐洲人權法院利益平衡理論和法國關于隱私權的平等保護原則等理論依據,在現實操作中,對于公眾人物隱私權的保護限度依舊存在爭議。這種理論的完善與現實的困境將關于奧朗德與緋聞女友約會被曝光事件中隱私權是否應當被保護推到了輿論的風口浪尖。何謂公共空間、何謂私人空間,值得我們進一步去探索。而關于公眾人物的私人生活和公共生活的界定在思想的碰撞中或許會界限分明。從專家學者的討論中我們可以
看出,作為總統,其隱私權是否應當因為受眾的知情權而被縮減依舊是一個懸而未決的難題。而站在媒體的立場,享有新聞自由的權利和滿足受眾的知情權是他們的使命。而從公眾的理性立場中我們也可以看到,法律和判例的完善正在使公眾人物隱私權的保護與受眾知情權的滿足日漸平衡。
參考文獻:
[1]張民安.隱私權的比較研究:法國、德國、美國及其他國家的隱私權[M].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13.
[2]吳飛.平衡與妥協——西方傳媒法研究[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6.
中圖分類號:GG220066......
文獻標志碼:AA......
文章編號:11667744--88888833(22001155)1166--00226699--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