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育明
(福建廣播電視大學 福建 福州)
(1)服務型政府。隨著我國社會的不斷發展,政府的“管制型”模式已經無法適應我國當今發展的趨勢?!胺招汀闭畱\而生,它主要是指在民主的基礎上,在“以民為本”的思想下,將政府職能和社會治理以公共服務為中心的一種新型的政府模式?!胺招汀闭J綇浹a了傳統政府模式的不足,從行政方式、治理手段以及政府職能這三方面上來說,“服務型”政府具有民主性、有限性、責任性以及法制性等特點。
(2)行政文化。目前來看,對于行政文化的概念有許多種說法,但是總結來說就是指由行政人、行政主體以及相關的成員經過長期在行政工作中的經驗積累而行成的行政制度、習慣、意識、價值觀、動機、信念、規則、制度、態度等,并且行政文化在形成過程中與其社會化的形成是一致的。行政文化具有歷史繼承性、實踐與創新性、物質依附性、前進與曲折性、融合與整合性等特點。
首先,行動的效率離不開文化,實踐需要以文化作為依托。只有不斷改變觀念,才能使改革得到有效落實。“服務型”政府的行政文化直接決定著政府是否能夠成功轉型。雖然我國政府職能體制已經進行了深入地改革,但是依然沒有得到顯著的效果,這其中除了受社會背景、歷史、政治等因素的影響,最重要的還是受到了行政文化的制約。
其次,行政文化影響著制度和執行的力度。在20世紀中期,某些發展中國家對發達國家的制度和政府體制進行照搬,而沒有考慮到本國的實際情況,從而沒有得到預期的效果。因此,想要建立一種理想的政府模式,首先就需要建立與之相適應的行政文化,為政府轉型的成功提供一個重要的保障條件。
最后,行政文化可以對人的靈魂和心理進行重新塑造。無論是從外部環境還是內部因素,都會對執行者或決策者的文化產生不同的影響,例如社會背景、發展趨勢、價值觀、期望值等。在缺失科學合理行政文化的環境中,行政人員在工作過程中的效率都無法達到預期值。
(1)組織文化管理理論。其主要是利用文化手段構建起一個新的管理模式,從而達到良好的管理效果。組織文化管理理論不僅著重體現了政府“以人為本”的管理觀念以及文化力量,而且還是我國構建“服務型”社會的重要理論條件。
(2)新公共管理理論。其主要是以政府職能為導向,以服務大眾為中心,以分權和授權為手段,提高群眾參與管理的積極性,并在這過程中建設合理的競爭制度,促進市場的良好發展。新公共管理理論為構建“服務型”政府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指導。
(3)治理理論。其主要是通過商量、合作、認同、伙伴關系以及共同目標等手段來對公共事務進行管理。治理理論一共有四個特點:第一,治理只是一個單純的過程;第二,協調不是控制,而是治理的基礎條件;第三,治理關系到公共部門和私人部門;第四,治理是一種制度。
我國擁有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歷史,在封建體制下產生了行政體制并且形成一個完整的組織系統,這里面涉及到一個權威主義。權威可以為社會的制度、秩序、組織和結構等提供保障,因此提高權威的合法性才能充分發揮出權威的作用。在封建社會背景下,官僚體系就代表著權威,并利用這種權威對社會進行治理,使人們盲目的服從于權威。在今天,權威主義仍然存在。既然有了權威,那么自然而然的產生了等級制度,權威與等級之間的關系就是領導與服從的關系。權威與等級制度的產生形成了傳統社會的行政行為的權威主義,從而產生權力崇拜與人身依附的觀念與意識,直到今天仍然對政府人員產生重要的影響。
中庸觀念體現了我國封建社會的平均意識,它是一種政治主張,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平均意識來自于小農經濟,雖然在封建社會中并沒有體現出真正的平均,但是表達出了人民希望實現平均的強烈愿望。其實想要實現平均,僅僅依靠經濟手段是不行的。同時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中庸思想也體現出了為人處世的原則,在行政管理中發揮的作用形成了中庸與權變的行政文化,在行為上表現出,不出風頭、辦事沉穩等特點,從而使人們思想比較保守,在行政活動中開拓與創新力不足,阻礙了我國的行政改革。
德治是春秋時期孔子提出來的,它主要強調的是以德治國的思想,即“仁政”,用現代話翻譯就是“以人為本”,即人格化。人格主義是一種人格模式的設計,根據時代的發展需要,塑造完美的人格榜樣,人們通過這種榜樣不斷完善自身的人格化。德治與人格主義在行政管理中表現為行政道德主義和行政人格主義,維護社會秩序的穩定發展。
傳統“官本位”文化主要是對傳統的主流文化進行指導,意識形態特征比較明顯和濃厚。由于我國的封建統治擁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因此“官本位”文化特別濃厚,從而使得法律制度無法充分發揮出有效的作用。例如皇帝是最高權力者,可以憑主觀意識任命官員、管理國家等,從而形成以行政權為核心,等級制度森嚴的體制。時至今日,“官本位”文化依然對我國政府人員產生重要的影響。
“臣屬型”文化主要強調的是依附與服從,從而忽略了人格的獨立性。在“臣屬型”的文化中,人們參與政治管理十分被動,不善于表達自己的政治意識和自身利益觀念。特別是當自己的權利受到政府或官員的侵害時,一般都是默默忍受,并且對于政府的依賴性比較大,使得我國社會在發展中呈現出越來越多的問題。
轉變政府職能,鏟除“官本位”的根基首先要轉變理念支撐,確立憲政約束理念、民主約束理念、分配約束理念、財政約束理念;其次樹立服務理念、責任理念、法制理念;最后是提高政府人員的綜合素質,包括要提升政府人員的綜合修養、提高政府人員的工作認知以及滿足政府人員的發展需要。
由于我國擁有兩千多年的封建主義文化,因此受到權威主義和等級制度的影響比較嚴重。要想沖破權威主義與等級制度的束縛,首先就需要奠定堅實的民主行政的群眾基礎,提高人們的主體意識,加強民眾的思想教育,鼓勵民眾積極參與政治管理;其次是強調“為人們服務的”精神,構建民主行政,將公共服務中的社會組織與政府的角色進行重新定位,讓人們參與到構建“服務型”社會的過程中來;最后是健全完善行政管理體制的改革,著重改變政府職能、優化政府結構,提高行政效率。除此之外,政府還應該健全責任體制,完善服務體系。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促進我國行政管理的體制改革。
受傳統的“人治”行政文化的影響下,政府的行政工作帶有很大的隨意性,沒有合理的制度進行規范與約束,從而嚴重阻礙了我國“服務型”社會的構建。因此必須實現由“人治”到“法治”的轉變。在“法治”行政文化中,其中心思想就是“以人為本,為人民服務”,同時一切行政工作必須受到法律制度的約束。因此首先就需要創造良好的法治化建設環境;其次建立依法行政的制度機制;最后是建立有效的依法行政的監督體制。
隨著我國成功加入WTO 后,我國政府的行政工作環境越來越信息化、透明化、知識化以及全球化。構建“服務型”政府就是為了與之相適應,從而實現我國社會各個領域的更好、更快發展。所以,為了滿足時代發展的需求,在行政文化建設過程中需要重視理念創新和開拓,徹底清理中庸與守舊的思想。因此,我國政府首先應該以理念的創新與開拓為核心價值理念;其次是樹立“效率性”的服務政府;最后是構建“創新型”的服務政府。
我國政府想要實現服務型政府文化的孵化與推廣,首先需要構建服務型政府文化的培育模式;其次是培育現代服務型政府文化新理念;最后是建立服務政府文化的政治與經濟基礎。
行政文化是我國政府的精華,是構建“服務型”社會的導向,我國想要成功的向“服務型”政府轉型,就必須重視行政文化的建設。雖然目前我國行政文化在建設過程中遇到了各種文化障礙,但是隨著我國政府人員的不斷摸索和研究,這些文化障礙將會得到有效的解決。
1.田巍,張波.服務型行政文化:服務型政府的靈魂.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6).
2.朱靜,王寶成.和諧行政:重塑服務型政府的行政文化.學術論壇,2011(1).
3.姚玫玫.論服務型政府建設中的行政文化創新.四川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26(3).
4.王瓊.服務型政府背景下的現代行政文化研究.長安大學,2012.
5.馬志敏.服務型政府構建中的行政文化建設探析.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11,23(8).
6.喬理達.我國行政文化創新趨勢:服務型政府――以南京市政府為例.現代商業,2011(32).
7.李倩.我國傳統行政文化對服務型政府建設的影響研究.長安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