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鉛淡,林玉芬,翁文水,蘇霄樂,涂銀勇,李中欽
(福建中醫藥大學附屬泉州正骨醫院,福建泉州362000)
腰椎間盤突出癥急性期患者常因劇烈腰腿疼痛和功能受限就診,藥物療法起效慢且胃腸道反應等毒副作用明顯,急性期患者嚴重者常因強迫體位無法配合牽引治療,側隱窩注射對疼痛有顯著效果,但對功能受限改善方面并不理想。我科在大量臨床實踐的基礎上總結出“立體定位斜扳法結合側隱窩注射及微波治療”的綜合療法,能快速有效解決腰椎間盤突出癥急性期的疼痛及功能受限。為了評價本療法的臨床療效故進行臨床研究,以期為腰椎間盤突出癥急性期臨床診療方案的優化提供參考依據。
1.1 一般資料66例腰椎間盤突出癥急性期患者來自2014年1月—2014年12月我院推拿科住院患者,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實驗組34例和對照組32例,2組年齡及性別比較分別采用t檢驗及卡方檢驗,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2組一般情況比較(±s)

表1 2組一般情況比較(±s)
組別實驗組對照組n 男女34 32 24 22 10 10年齡/歲42.12±9.51 40.97±11.72
1.2 診斷標準參照胡有谷撰寫的《腰椎間盤突出癥》[1],急性期判定參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推拿重點專科協作組制定的《腰痛病(腰椎間盤突出癥)中醫診療方案》[2],表現為:腰腿疼痛劇烈,活動受限明顯,不能站立行走及轉側,不能入睡,咳嗽噴嚏疼痛加重,生活質量受到嚴重影響。
1.3 納入標準①符合上述的診斷標準并且為單節段突出者;②年齡20~65歲;③接受過其他療法的,洗脫期≥2周;④患者知情同意且能配合治療到療程結束。
1.4 排除標準①髓核游離或伴有馬尾損害者;②受損神經根所支配關鍵肌肉肌力小于3級者;③合并骨性椎管狹窄、腰椎滑脫或椎弓峽部裂者;④合并有腫瘤、結核等疾病或其他因素無法配合者;⑤臨床治療觀察時間不足者或臨床資料不完整者。
2.1 對照組側隱窩注射療法:患者取俯臥位腹部墊枕,在病變椎間盤對應棘突間隙偏患側0.8~1.5 cm定位標記;局部以碘伏消毒三遍后鋪巾,以0.5%利多卡因局部浸潤麻醉;術者持9號腰穿針稍向外側傾斜5°左右進針,如遇骨質,稍退針后調整進針角度,經過黃韌帶獲突破感后停止進針;拔出針芯,換注射針筒回抽確定無腦脊液或出血后,注氣無阻力確認為穿刺針已進入硬膜外腔;抽取地塞米松針劑10 mg、利多卡因0.1 g,以生理鹽水稀釋成約20 mL,先注入2 mL復合液,觀察5 min后無不良反應,則將全部藥液注入;注射完畢后,拔出腰穿針后,局部以無菌紗布覆蓋固定。患者入院當天診斷明確后即行側隱窩注射治療,間隔7 d再行側隱窩注射,共治療2次。微波治療:采用日本MINATO公司生產的MT3D型微波治療儀,探頭距離皮膚10 cm,在腰背部以病變椎間盤為中心照射,采用連續輸出,輸出功率60 W,每次15 min。從入院當天開始治療,每日1次,共治療14次。
2.2 治療組側隱窩注射和微波治療同對照組,配以立體定位斜扳法[3]:患者取健側臥位,患側肩關節前屈外展約90°,兩手互握手腕處固定于胸前,肩下墊約40 cm高的厚枕,使脊柱軸線與床面成一約30°夾角。L3~L4突出者,患側下肢伸直、健側下肢后伸,使剪力中心處于L3~L4節段;L4~L5突出者,患側下肢屈髖20°左右,健側下肢伸髖20°左右,使剪力中心處于L4~L5節段。L5~S1突出者,健側下肢伸直,患側下肢屈髖、屈膝90°以上,膝部伸出床邊,使剪力中心處于L5~S1節段。以上為正常腰椎曲度為例,具體操作時可根據不同腰椎曲度適當調整患側下肢屈曲或后伸角度,以確保病變節段的椎間盤處于剪力的中心。助手站在患者后方,雙手從前方固定患側肩膀使患者雙肩峰連線與床面垂直。術者站在患者前面,雙手重疊按壓于患側髂翼部,逐漸加力帶動腰骶及骨盆向床面旋轉到極限位時,術者以雙手掌向下施加一短促而有控制的沖壓力,重復7次。首次手法治療在側隱窩注射后進行,第2次治療間隔3 d,共治療4次。
3.1 觀察指標采用疼痛視覺模擬標尺法(VAS)[4]和JOA功能量表[5]對患者的疼痛和功能情況進行評定(由專職人員在開始治療前及2周療程結束后分別測定)。
3.2 統計學處理數據采用SPSS18.0進行統計學處理,計量資料屬正態分布以x±s表示,2組年齡及性別分別采用t檢驗及卡方檢驗,VAS評分及JOA評分數據不符合正態分布,采用秩和檢驗。
4.1 2組治療前后VAS評分比較見表2。
表2 2組治療前后VAS評分比較(±s)分

表2 2組治療前后VAS評分比較(±s)分
注:與對照組比較,1)P<0.01。
組別實驗組對照組差值5.82±1.03 5.81±0.82 n 34 32治療前7.52±0.83 7.53±0.76治療后1.71±0.871)1.72±0.73
4.2 2組治療前后JOA評分比較見表3。
表3 2組治療前后JOA評分比較(±s)分

表3 2組治療前后JOA評分比較(±s)分
注:與治療前比較,1)P<0.01;與對照組比較,2)P<0.01。
組別實驗組對照組差值16.35±2.10 12.97±2.36 n 34 32治療前8.71±1.95 8.97±1.14治療后25.05±1.271)2)21.93±2.281)
目前關于腰椎間盤突出癥腰腿痛產生的機制主要有三種學說[1]:①機械受壓學說:包括神經的過度牽張和壓迫。②化學性神經根炎學說:椎間盤髓核的蛋白聚糖及組胺的刺激對神經根造成化學性刺激從而產生化學性神經炎,炎性神經根對疼痛異常敏感是腰椎間盤突出癥急性期疼痛的主要因素。③自身免疫學說:髓核與機體免疫機制發生密切接觸后產生免疫反應,在腰突癥患者的疼痛癥狀中起了重要作用。我科在臨床治療中,從腰突癥患者神經癥狀產生的三種機制入手,從眾多的保守療法中精選了“側隱窩注射、微波治療和立體定位斜扳法”進行組合:側隱窩注射治療是將含有激素和麻醉藥物制劑注入硬膜外腔,利用地塞米松強大的抗炎作用和免疫抑制作用,減輕滲出和水腫,減輕粘連等炎癥后遺癥;利多卡因良好的鎮痛作用可阻斷惡性刺激傳導,改善局部血液循環,達到消炎、鎮痛、預防和治療神經根粘連作用。微波治療是利用微波照射病變部位時產生的聚熱效應,促進炎癥產物和水腫的消散,降低感覺神經興奮性,達到抗炎鎮痛的作用[6]。立體定位斜扳法是林應強教授的特色手法,該手法根據脊柱的生物力學,采用特殊的側屈、旋轉體位使病變節段椎間盤位于剪力中心,術者沖壓時能充分地減輕椎間盤壓力,擴大椎間隙,松動上下椎間關節,使突出髓核組織產生位移松解與神經根硬膜囊的粘連,從而達到解除突出物對神經根和硬膜囊的牽張和壓迫目的,改善脊柱的力學平衡[3]。微波治療和側隱窩注射從“化學性神經根炎學說”和“自身免疫學說”的機制方面入手,有效緩解了急性期的疼痛;立體定位斜扳法則從“機械受壓學說”機制入手,著重解除突出物對神經根和硬膜囊的牽拉、壓迫,恢復脊柱的力學平衡,有效改善急性期功能受限問題。本研究結果證明:本綜合療法對于腰椎間盤突出癥急性期的疼痛和功能受限具有顯著療效,對于腰突癥分期診療方案的制定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但是本研究存在樣本量較小和疾病分期研究方面不全、觀測指標單一的缺點,因此擴大樣本量、增加觀測指標,同時將非急性期腰椎間盤突出癥納入研究內容,是今后研究要解決的問題。
[1] 胡有谷.腰椎間盤突出癥[M].4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1:370,180-181.
[2] 張喜林,沈國權,金喜宏,等.分期綜合治療成年腰椎間盤突出癥816例分析[J].中國中醫骨傷科雜志,2015,23(6):15.
[3] 郭汝松,林偉鋒,田強,等.立體定位斜板法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臨床研究[J].頸腰痛雜志,2009,30(1):85.
[4] 李麗,王傳英,李慶波,等.懸吊技術聯合蠟療治療慢性下腰痛的療效觀察[J].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2010,32(1):775-776.
[5] 范振華.骨科康復學[M].上海:上海醫科大學出版社,1999:218-220.
[6] 胡阿威,陳新武,喻愛喜,等.綜合療法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臨床觀察[J].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2011,33(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