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進民,孫淑賢
(云霄縣中醫院,福建云霄363300)
膝關節創傷性滑膜炎是以膝關節腫脹、疼痛、功能受限為主要特征,西醫一般采用抽液、制動、激素、抗生素等方法治療,取得一定效果,但容易反復。筆者運用中藥五苓散加味為主治療本病36例,取得良效,現報告如下:
1.1 診斷標準依據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頒布的《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1]判定:①有膝關節外傷史或勞損史;②癥狀體征:患膝腫脹、疼痛、活動受限,活動增加后癥狀較明顯,浮髕試驗陽性;③影像學檢查無異常;④排除結核性滑膜炎、創傷性滑囊炎等疾病。
1.2 中醫辨證標準依據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頒布的《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1]辨為痰濕結滯證,癥見:腫脹持續日久,肌肉硬實,筋粗筋結,膝關節活動受限,舌淡,苔白膩,脈滑。
1.3 一般資料將2008年5月—2013年8月在我院進行治療的膝關節創傷性滑膜炎患者72例采用隨機數字表法隨機分成2組。對照組36例中男20例,女16例;21~30歲28例,31~45歲8例;發病部位:右側22例,左側12例,雙側2例;27例局部皮色正常,9例略呈紅赤;病程最短1個月,最長2年2個月。治療組36例中男22例,女14例;21~30歲25例,31~45歲11例;發病部位:右側19例,左側13例,雙側4例;25例局部皮色正常,11例略呈紅赤;病程最短2個月,最長2年6個月。2組性別、年齡、病程、發病部位等因素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4 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17.0軟件進行統計處理,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
2.1 治療組①內服五苓散加味,組成:茯苓20 g,豬苓20 g,白術12 g,澤瀉12 g,穿山龍15 g,澤蘭葉30 g,桂枝10 g,香附12 g,丹參15 g,川牛膝10 g。加減:急性者加紅花6 g,雞血藤10 g;慢性偏寒者加制附子5 g,細辛3 g。以上諸藥加清水500 mL浸泡15~20 min,文火慢煎至250 mL,每日1劑,每劑煎2次,飯后1 h口服。②藥渣外敷,每日敷1次,每次30 min。③功能鍛煉:患膝若有腫脹、屈伸受限,應適當制動,并指導練習股四頭肌等長收縮活動,同時練習直腿抬高活動;腫脹消退后主動練習膝關節的屈伸活動,鍛煉股四頭肌及膝關節,每日2次。治療1個月后觀察療效。
2.2 對照組采用微波理療:患者取仰臥位,暴露局部皮膚,雙膝下墊薄枕,采用多功能微波治療機(MH-Ⅰ型,大連為爾康電子公司出產),頻率915 MHz,輸出功率20 W,垂直照射膝部,輻射器距離皮膚2 cm,以局部溫熱舒適為度,體表溫度約41℃。每次30 min,每日1次。功能鍛煉方法同治療組,治療1個月后觀察療效。
3.1 療效判定標準參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頒布的《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1]制定,治愈:疼痛腫脹消失,關節活動正常,浮髕試驗陰性,無復發者;好轉:膝關節腫痛減輕,關節活動功能改善;未愈:癥狀無改善,并見肌肉萎縮或關節強硬。
3.2 2組療效比較見表1。

表1 2組療效比較
膝關節創傷性滑膜炎屬中醫“痹癥”“鶴膝風”等范疇,多因體虛風寒濕邪阻絡或勞損所致,病機以濕、瘀、虛為特點,其中濕邪是關鍵。濕為陰寒,郁久化熱則傷陰或聚而生痰,痰瘀互結致病程纏綿難愈。盡早清利關節水濕、行氣活血通絡是治療本病的關鍵。因此我們采用五苓散加味治療本病[2],方用豬苓、茯苓、澤瀉甘淡以助陽,淡滲利濕開水竅;穿山龍、澤蘭葉伍用最能清利關節內水濕而止痛;桂枝溫通經脈,善通陽氣溫化水濕;白術燥濕健脾,使水之堤防以制水;香附、丹參行氣活血通絡,瘀除而痛解;牛膝為引經藥,增強膀胱氣化功能,以利關節內之水從尿道排出體外。全方共奏清利關節水濕、行氣活血通絡之功,切中病機,故收效較好。同時藥渣外敷能起到活血化瘀、舒筋通絡、祛風除濕、消腫止痛的作用,其藥理作用和熱效應能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環,減少炎性滲出并促進滲出的吸收,加快病理產物的排泄,故本療法效果滿意。
[1]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S].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206-207.
[2] 施杞.中國中醫骨傷科百家方技精華[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0:379-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