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金連,黃守清,尹蓮花
(福建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二人民醫院,福建福州350003)
根據國內權威機構進行的臨床流行病學調查顯示:我國亞健康人群有疲勞、睡眠障礙、身體疼痛、健忘、口咽不適、頭昏、眼睛疲勞、易怒等8類癥狀,其中身體疼痛者發生率高達56.3%,項背部疼痛占較大比重[1]。項背疼痛若未及時糾正,將導致頸椎穩定性下降,加速頸椎骨關節退行性改變,引發頸椎病。本研究通過量化指標觀察不同頸椎操對頸椎病病前狀態的影響,為尋找簡便易行有效的頸椎操提供依據,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2014年11月—2015年4月在我院健康管理中心確診的頸椎病病前狀態180例,其中男86例,女94例;年齡20~55歲,平均(32.4±10.5)歲;病程3~24個月,平均(15.5±8.2)個月。按數字表法隨機分成3組,其中健康宣教組60例,男28例,女32例;年齡20~55歲,平均(32.4±10.5)歲;病程3~24個月,平均(15.5±8.2)個月。頸椎三三操組60例,男30例,女30例;年齡22~54歲,平均(33.1±10.6)歲;病程3~22個月,平均(15.1±7.5)個月。頸椎自我保健操組60例,男28例,女32例;年齡20~54歲,平均(32.3±9.8)歲;病程3~24個月,平均(15.3±8.5)個月。3組人群基線比較,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參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十二五”重點專科協作組制定的《頸椎病病前狀態管理方案》[2]。①勞累后出現頸部酸脹不適、僵痛不舒、肌肉緊張、轉側不爽,可自行緩解;②長期從事IT、繪圖設計、不對稱運動等職業者;長時間低頭學習或工作,長時間看電視,尤其是高枕而臥者;③頸項背部肌肉緊張,局部壓痛;前屈、后伸、左右側彎、左右旋轉某個方向活動欠利;臂叢牽拉試驗陰性,壓頭試驗陰性;④X線正位攝片顯示正常,或鉤突輕度增生;或側位攝片顯示頸椎曲度正常或稍直;或雙斜位攝片顯示椎間孔正常;或張口位攝片顯示齒狀突居中或輕度偏離;或過伸過屈位攝片顯示頸椎活動度正常或稍受限;或動態頸部肌肉測試系統(MCU)頸椎功能評定顯示各個方向的肌力和活動度小于正常值的90%。
符合以上任何一點即可診斷。
1.3 納入標準①符合診斷標準;②年齡20~55歲;③愿意接受研究調查。
1.4 排除標準①頸椎病以及相關并發癥;②合并有嚴重的心腦血管、造血系統、肝腎功能等疾病;③患非重大疾病但需用藥維持者;④不愿合作者。
2.1 健康宣教組①注意端正頭、頸、肩、背的姿勢,不要偏頭聳肩;②談話看書時要正面注視,要保持脊柱的正直;③長期伏案工作者,應每隔20~30 min改變頭部體位,適當活動頸部,如點頭、后伸等動作;④不要蜷縮在沙發或床上長時間以歪坐、側臥等不良姿勢看電視;⑤防止突然轉頭,避免頭頸部長時間向同一個方向轉動,每間隔20~30 min應進行一次平衡運動,即向相反方向的姿勢鍛煉;⑥避免手持或搬、抬、拋擲重物,防止加重軟組織勞損或椎關節紊亂。
2.2 頸椎三三操組健康宣教同健康宣教組。練法參考文獻[3]:①捏三把:手掌心置于頸后部,用食、中、環及小指與掌根相對用力,提捏頸肌,左手捏三把,右手捏三把。注意應連同皮膚、皮下組織和肌肉一起提捏,捏后即感頸項輕松舒適。連續做30次為1組,每日早晚各做1組;②摩三下:手掌置于頸項部,沿頸項作橫向來回摩擦,左手摩三下,右手摩三下。注意應緊貼體表,掌根、掌心、手指同時著力摩擦,摩擦后即感頸項發熱。連續做30次為1組,每日早晚各做1組;③扳三下:手指置于頸后部,頭緩緩向后仰,手指同時向前扳拉,左手扳三下,右手扳三下。注意扳拉動作要到位,頸后部有被牽拉感,扳后即感頸部靈活自如。連續做30次為1組,每日早晚各做1組。
2.3 頸椎自我保健操組健康宣教同健康宣教組。練法:①站立,雙腳分開與肩同寬,雙手合十,諸手指尖倒轉在胸前,雙臂抬起與雙肩同高,緩慢做頭部前俯后仰7次,后頭部水平位作左右緩慢轉動7次,每日早、晚各1次;②雙手五指交叉,手掌朝上,如同抱球狀,雙肩聳起,作弧形向前方拋出7次,每日早、晚各1次;③雙前臂抬起,手心向下于胸前,作擴縮胸運動7次,每日早、晚各1次。
以上3種方法均觀察3個月為1個療程。
3.1 MCU測試①等長肌功能評價:受試者在MCU設備座椅上固定好,置患者頭部于中立位。固定頭部于工作架,囑患者于中立位向左、向右方向各用最大力對抗3次,MCU設備自動算出3次平均值。②頸椎活動度:由MCU設備測量頸椎屈伸、側屈、側轉活動度。
3.2 疼痛測評采用目測類比評分(VAS評分)測定[4]。
3.3 觀測周期在干預前后分別做1次評估,觀察療效。
3.4 統計學處理使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
4.1 3組MCU評測指標比較,見表1和表2。
表1 3組治療前后等長肌力比較(±s)磅

表1 3組治療前后等長肌力比較(±s)磅
注:與治療前比較,1)P<0.05;與頸椎自我保健操組比較,2)P<0.05。
組別健康宣教組頸椎三三操組頸椎自我保健操組n 60 60 60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前屈5.4±2.5 5.7±2.51)5.3±2.3 5.8±2.32)5.4±2.2 6.3±2.6后伸10.6±3.9 11.2±3.82)10.7±3.8 11.6±4.01)10.9±4.1 14.3±4.21)左側屈6.3±5.1 6.5±4.82)6.4±4.5 6.9±4.62)6.7±4.3 8.9±4.2右側屈6.4±3.6 6.8±3.4 6.5±3.2 7.2±2.91)6.3±3.5 8.5±3.2
表2 3組治療前后頸椎活動度值比較(±s)度

表2 3組治療前后頸椎活動度值比較(±s)度
注:與治療前比較,1)P<0.05;與頸椎自我保健操組比較,2)P<0.05。
組別健康宣教組n 60頸椎三三操組60頸椎自我保健操組右側屈45.4±9.8 47.3±10.62)45.8±10.2 48.3±10.82)46.9±10.6 51.3±9.5 60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左旋65.9±11.8 66.4±11.31)66.5±13.6 67.3±13.21)2)66.8±14.5 69.3±13.9右旋68.5±10.1 69.8±9.8 68.7±9.8 70.4±10.32)69.3±12.8 72.6±12.51)前屈49.7±9.8 56.2±10.82)50.4±10.6 57.6±11.42)47.6±12.9 60.3±9.3后伸50.9±12.3 53.2±10.51)51.3±11.8 53.9±10.7 53.8±13.4 57.9±12.71)左側屈42.5±10.3 45.6±9.81)2)42.9±9.7 46.5±10.3 43.6±11.9 49.3±10.5
4.2 3組VAS評分比較3組治療后頸部疼痛VAS評分值均有明顯下降(P<0.05),3組間比較無顯著性差異,見表3。
表3 3組治療前后頸部疼痛VAS評分比較(±s)分

表3 3組治療前后頸部疼痛VAS評分比較(±s)分
組別健康宣教組頸椎三三操組頸椎自我保健操組n 60 60 60治療前6.51±1.59 6.53±1.74 6.89±1.65治療后3.63±1.31 3.56±1.26 3.75±1.19
頸椎自我保健操組取效機制:一是頸椎自我保健操主要緩解頸部的后伸肌群、肩胛提肌、斜方肌疲勞。研究表明頸伸肌群分擔了一部分頸椎載荷,屈頸幾率和強度的增加是頸椎病發生發展的關鍵因素[5]。頸椎自我保健操可使部氣血通暢,通則不痛,疼痛癥狀及壓痛體征隨之改善,可以使頸椎和軟組織得到均衡地鍛煉,增強頸椎的穩定性。二是頸椎自我保健操使頸部得到運動,帶動肩、胸、肩胛骨等部位運動,從而舒緩了上述肌肉緊張度并改善了肌肉的彈性和協調性,恢復頸椎的活動度。頸椎自我保健操有針對性地應用了經絡、經筋理論,調整頸部經絡氣血,使其氣血調和,功能正常。故頸椎自我保健操有很好防治頸椎病病前狀態的應用價值。
[1] 謝雁鳴,劉保延,樸海垠,等.基于臨床流行病學調查的亞健康人群一般特征的探析[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2006,26(7):612-616.
[2] 第一屆頸椎病病前狀態專題座談會紀要.頸椎病病前狀態管理方案.2013.
[3] 范炳華.保養頸椎常做“三三操”[J].家庭醫藥,2003,12(10):35-36.
[4] 王悅.目測類比評分法在頸肩腰痛患者中的應用[J].中華物理醫學康復雜志,2004,24(10):602.
[5] 房敏,姜淑云,洪水棕,等.頸伸肌群對頸椎間盤和小關節內壓力變化的影響[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與臨床康復,2008,12(15):2847-2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