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憲章
高先生打算蓋一所房子。他請了很多工人去伐樹,這批木材一運到院子,他就找來工匠,催促其趕緊動工建房。工匠看了木材后,果斷地說:“不行啊!這些剛砍下來的木料含水太多、質地柔韌,抹泥承重以后容易變彎,用這樣的濕木料蓋的房子很容易倒塌。”高先生不同意,木匠只好聽從他的吩咐去做。沒過多久,一幢新屋就落成了,高先生也很快住進了新房。可是沒幾個月,新屋就明顯地往一邊傾斜,家人怕出事故,趕緊從房子里搬了出來。又過了幾天,這幢房子真的倒塌了……
因為忽略“木材干燥過程”,忽略“工匠中肯的建議”,讓高先生付出了房屋倒塌的嚴重代價,而他忽略的,恰恰是房屋倒塌最重要的原因。
忽略的有時更重要。這一規律每一個人都應該清楚,特別是每一位育人者更應該時刻警惕。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曾經”、“正在”也許“正要”像高先生蓋房子一樣“自以為是”、“自作聰明”地對待自己所教育的學生,雖然內心充滿著強烈的善意、責任、關愛,甚至毫無私心雜念,但這都不會成為個人隨意作出拙劣舉動的借口,而應牢記“忽略的有時更重要”。
用學生的求知身份去審視每一個可能被忽略的施教行為,弄清楚不可省略的那些“感染價值”。育人者只有像學生一樣參與在每一個施教環節里,站在他們的角度去看他們所看的,嘗試用他們的思維想他們所想的,才能真正體驗到具體施教過程中他們的情緒變化和真實的成長需求,才會感受到不同教育過程對他們規范自我、警示自我、改變自我、提升自我的實際作用。為了讓自己的感覺更真實、更有現實價值,在施教的每一個環節中無論是內容還是形式都不可“自我局限”,既不能只習慣于自己熟悉的內容而忽略不同時期學生認知的差異,更不能只習慣于自身賞識的情境而疏忽學生欣賞口味的不同。
用教師的職業眼光去評價每一個可能被忽略的育人實踐,弄明白不可省略的那些“激勵作用”。育人者要真正擺脫自己固有施教習慣的束縛,看待學生的成長和發展時不僅要遵循教育工作的特有規律,更要跳出自己原本的施教模式,全面把握和尊重學生自身特有的成長特點;對待育人方式既不能“墨守成規”,只習慣將自己熟悉的幾個“套路”用個遍,而應多去嘗試學生感興趣、愛參與的施教方式,學會運用各種手段去吸引學生。不僅要就地取材,充分發揮現有資源環境的施教價值,更應學會適應學生的成長實際、適應學生的個性意愿,讓自己營造的施教情境可以融入到育人實踐中,而不是彼此格格不入……這樣的過程自然不可省略,也會格外有魅力,格外感染學生。
用師生的互動需求去檢驗每一個可能被忽略的施教過程,弄明白不可省略的那些“體驗效果”。育人者不僅要習慣于讓自己多站在學生的位置上用學生的眼光去看學生的學、看教師的教、看學生學習的過程,更需要從育人者的位置多變換視角去觀察學生的實際表現、教學方式的實際效果、教學情境的感染效果,更需要做到彼此沒有差別、互動沒有障礙、協作沒有抵觸,同時還要學會從改變自己入手,盡可能地讓自己在施教過程中的一舉一動可以符合學生不同的意愿和需求,及時摒棄一些不適時宜的觀點,及時控制自己的情緒。
忽略的有時更重要。每一個學生的內心都有一顆夢想的種子,育人者需要做的就是在自己的育人實踐中給其“溫度的關愛”、“水分的支持”和“空氣的呵護”,而不是隨意忽略一些看似“麻煩的環節”、“多余的情節”,只有這樣他們才會如期萌發、抽葉、散枝,才會用鮮花和果實裝扮屬于自己的那一片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