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建江
今年,英國英格蘭、威爾士和北愛爾蘭地區共有70萬中學畢業生參加普通中等教育證書考試,取得A+至C級成績的考生比例為68.8%,比2013年上升0.7%。從性別上看,取得A+至C級成績的女生占總體女生比例為73.1%,男生占總體男生比例為64.3%。從科目上來看,數學科目成績進步較大,62.4%的考生取得C級以上成績,比2013年上升5%;科學(含生物、化學、物理)科目中,59.1%的考生取得C級以上成績,比2013年上升6%,而英語科目取得C級以上成績的考生比例為61.7%,比2013年下降了1.9%。
今年是英國普通中等教育證書考試26年來最大的制度性改革實施的第一年。考生統一在兩年課程結束后參加考試,不再分模塊考試。改革前,教師可以讓學生提前或多次參加考試,以摸清考生水平,但新規定明確“考生首次考試計成績”,即考生第一次參加該科目考試的成績計入各校學校成績綜合排名。在評分標準方面,在歷史、地理、文學等科目中因拼寫差錯、語法錯誤和標點運用不當,可扣除5%的分數。英語科目中卷面分則達12分,同時英語口試和聽力不計入英語總分,英語筆試成績占60%,平時作業占40%,而改革前的平時作業占60%,這也被認為是今年英語成績下滑的主要原因。
英國教育部分管學校事務的國務大臣吉布表示,家長和學生相信,現在的考試方式有利于他們,而以前的考試方式既不利于肯定教師付出的努力,也不符合學生的利益。今年的成績表明教育改革方案正在糾正原來的做法。在合適的時間參加考試的學生人數、學習學術類課程的學生人數以及他們所取得的優異成績都令人鼓舞。
有55萬小學畢業生參加的國家課程評估成績顯示,79%的11歲小學畢業生在閱讀、寫作和數學測試中取得了預期的四級水平,高于2013年的75%和2009年的62%。而在3門科目考試中達到五級水平的學生比例增至24%,高于2013年的21%和2009的13%。總體上看,還有11.5萬名小學畢業生在3門科目測試中未達到規定的四級水平,但3門科目都達到四級水平的學生人數比2009年多了8.1萬。從性別來看,3門科目均達到四級以上水平的女生占總體女生比例為82%,男生占總體男生比例為76%,差額為6%,但比2013年減少了1%。從科目上看,閱讀測試中取得四級以上水平的學生人數比2013年增長了3%,寫作測試中取得四級以上水平的學生人數比2013年增加了2%,數學測試中取得四級以上水平的人數增長了1%。2013年數據顯示,在英語和數學科目測試中取得四級水平的11歲小學畢業生中,57%能繼續在普通中等教育證書考試中取得包括英語和數學科目在內至少5門C級以上甚至更好的成績。
吉布認為,該結果表明英國的教育改革已初見成效。他說:“我們對學生和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改中不僅引入了新的斷句、拼寫和語法測試標準,還規定在數學考試中不能使用計算器。此外,也要求學校必須達到65%以上的學生獲得3門關鍵學科(即閱讀、寫作和數學)四級水平的要求。”他強調,從長遠來看,良好的讀寫和算術能力將有助于這些學生未來升入大學,獲得學徒機會,從而找到好工作。
在今年7月英國政府內閣改組中離任的前教育大臣邁克爾·戈夫曾推動了一系列旨在提高基礎教育質量的改革措施,從以上中學和小學畢業生測試成績來看,的確有一定的效果。新任教育大臣摩根宣稱將繼續其步伐,例如2014年9月開始實施新國家課程大綱,課程難度更大,主要包括:5歲學生需要背誦詩歌,11至14歲學生必須深入學習兩部莎士比亞戲劇以及有重大影響的世界文學作品;5歲開始學習分數,9歲必須學習12倍乘數表,11歲小學畢業的數學考試中不使用計算器;5歲開始學習編寫簡單的電腦程序、存儲和檢索數據,11至14歲學習電腦編程語言和解決電腦故障;外語成為小學必修科目。此外,拼寫、語法技能得到進一步重視,歷史科目也將聚焦于英國歷史故事。
(摘自《中國教育報》)
編輯: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