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財經界,也是個“看臉”的世界!
盡管國人對GDP的崇拜已經理性、成熟了很多,但一年一度中國經濟的“年終總結”還是能引發輿論的各種熱議,并每每能夠找出不同的看點來。
比如,在2014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達到63.6萬億元人民幣的規模,若以美元計算,中國成為繼美國之后第二個“10萬億美元俱樂部”的成員。
美國將1萬億的GDP做到10萬億美元,用了31年;而中國則是在2000年達到1萬億美元的GDP規模,但用了不到美國人一半的時間,中國經濟總量就突破了10萬億——這個標志著經濟超級大國的“顏值”水平。
從長達10余年的2位數“野蠻增長”到7.4%的“新常態”,這種速度上的降調變化曾經令很多“末世預言家”恐慌不已,然而,中國經濟在降調之后,卻并沒有出現預言中的經濟大潰敗或者大規模失業潮的出現。
反倒是,速度降下來,人們心里卻更踏實了。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之前,中國政府就意識到了隨著經濟發展紅利的消褪和經濟結構的日益失衡,很可能會使中國經濟墜入到“中等收入國家陷阱”,因而提出了調整經濟結構的策略。
時至今日,調結構的效果已然顯現:2014年國內第三產業增加值達到了8.1%,快于第二產業的7.3%和第一產業的4.1%。服務業占比經濟總量的提升,不僅意味著中國經濟由工業主導正在向服務業主導加快轉變,同時也說明了,我們已經走在了“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上。
2014年阿里巴巴在美國上市,并很快超越了中石油,成為全球市值最大的中國企業。毫無疑問,這是一個標志性的歷史事件——以互聯網經濟為代表的新業態、新行業在中國經濟的成分當中已經開始顯露山水。而在這些新方向的發展上,未來很可能會是中國領先全球的姿態。
此外,中國經濟過去所倚重的重化工業和很多傳統行業的不景氣,使得整體經濟呈現出調整狀態,但我們依然要看到其中的“亮點”。
在過去的一年中,國內工業中的高技術產業同比增長12.3%,比規模以上的工業增速度高出4%,占比也提升到了10.6%。無疑,這些數據對于仍是全球制造業中心的中國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希望所在。
更大的希望還在于深化改革為中國經濟繼續澎湃向前,注入的動力。2015年是深化改革攻堅戰的重要年份,無論是處在改革深水區的國有經濟,還是代表中國經濟活力的民營經濟,都在轉變發展思路中,醞釀著新的成長動力。
而從更長遠的全局戰略上看,自貿區的設立和“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將使中國經濟真正發揮出與總量規模相匹配的國際影響力來,成為全球生產要素流動和資源配置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