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當代貴州全媒體記者 王遠白
黎平縣大力推進鄉村學校少年宮建設,借助這一平臺,以樂促智,以技促能,以讀養德,同時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融入其中,讓農村的孩子們也能享受到豐富的課余文化活動帶來的歡樂。
每天下午放學后,黎平縣各個鄉村學校少年宮,就變得熱鬧起來:學生們在這里學習民間技藝、誦讀經典、唱歌、跳舞、下棋、學書法、繪畫……不亦樂乎。
鄉村學校少年宮由中央文明辦于2011年開始牽頭實施,旨在推動農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和豐富他們的精神文化生活。
黎平縣大力推進鄉村學校少年宮建設,借助這一平臺,以樂促智,以技促能,以讀養德,同時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融入其中,讓農村的孩子們也能享受到豐富的課余文化活動帶來的歡樂。
黎平縣德鳳鎮中心小學的鄉村學校少年宮侗族大歌班里,坐滿了來自一至六年級熱愛侗歌的小學生。
講臺上,一位身著侗裝的女老師,正一句一句地教大家唱名為《晚輩要把老人敬》的侗族傳統道德歌曲。“晚輩要把老人敬,有什么好吃的先讓給老人吃,不要讓老人忍饑受餓,老人健康全家才快樂,子孫萬代樂哈哈。”
正在教侗歌的陸偉云老師,同時也是當地著名歌師,曾到過奧利地等國家參加侗歌演唱。為讓學生盡快學會這首侗歌,她采用先講歌詞大意、再逐句教歌的辦法開展教學。這首侗歌,已經持續教了兩周。
“現在的孩子,大多不會侗語,學起來比較難。”不過,讓陸偉云高興的是,學生們學得很用心,有學生回家后還跟父母學。正在聽課的六年級學生小陸說,父母當年都愛唱侗歌,就是通過“對歌”戀愛結婚的。
這樣的侗族大歌班,在鄉村學校少年宮里開辦了一年多。聽課的學生,每個學期換一批,而教的曲目,皆為黎平當地耳熟能詳、蘊含侗家人傳統道德的侗族民歌。
這些傳統侗歌所倡導的誠信、善良、友愛、平等、和諧等理念,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內容不謀而合。
“我們還利用重大紀念日、傳統節日、侗族鼓樓文化節等,開展豐富多彩的侗族文化活動。”校長陸守國說。
開辦侗族大歌班只是該校少年宮開展的活動之一。除此之外,還有舞蹈、書畫、樂器、聲樂、手工、誦讀、科技等7個活動室。
而在黎平縣肇興鎮中心小學的鄉村學校少年宮,還有專門聘請的民間藝人為小學生傳授紡織、刺繡、竹具編織等侗族技藝。肇興鎮中心小學校長陸仕文說:“通過學習這些技藝,既保護和傳承了民間工藝,學生也能在潛移默化中感受到侗家人的勤勞、勇敢、善良和智慧。”
“農村孩子農忙時幫家里干活,農閑時就在家里看電視,課外活動幾乎一片空白。”采訪中,一位從教二十多年的鄉村教師說,這導致鄉村孩子在才藝方面能力相當薄弱。

孩子們在學習織侗布(當代貴州全媒體記者 楊 恒/攝)
不僅如此,孩子們放學后“沒處去、沒人管”等諸多問題可能存在的隱患,在這位老師看來,更讓人擔憂。由于課余時間“無所事事”,有些孩子就會到社會上亂跑亂竄、沾染不良習氣。鄉村學校少年宮的建立,替家長、老師解了憂。
在中央專項資金支持下,黎平縣德鳳中心小學和肇興中心小學的“鄉村學校少年宮”于2014年建成并投入使用。
一年多來,在推進鄉村學校少年宮建設中,黎平縣不斷創新形式、豐富活動,發揮“以樂促智、以技促能、以讀養德”的作用,如今少年宮已發展成為“少年兒童的好去處、素質教育的好載體、同學交流的好平臺、師生溝通的好場所、家長放心的好地方”。
鄉村學校少年宮建有“道德講堂”,以“身邊人講身邊事、身邊人講自己事、身邊事教身邊人”的形式,對農村孩子開展德育教育,引導他們從自己做起、從小事做起、從點滴做起,堅定理想信念,培養良好思想品質和行為習慣。
通過開展“我的中國夢”、“愛學習、愛勞動、愛祖國”、“明禮知恥·崇德向善在校園”、“祖國好·家鄉美”等德育主題活動,讓農村孩子通過活動熟記熟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24個字,把核心價值觀融入到心靈里、銘刻在頭腦中、落實在行動上。
德鳳中心小學鄉村學校少年宮還把經典誦讀納入活動日程,重點選讀《三字經》《百家姓》《弟子規》《千字文》《聲律啟蒙》等中華經典,讓學生“兒時能背,終生難忘”……
“通過舉辦各種豐富多彩的活動,鄉村孩子的課余生活不再單一,鄉村學校少年宮成為孩子們健康成長的‘快樂大本營’。”陸守國說。
有了鄉村學校少年宮,學生在課外可以參加很多有意義的活動,解決了孩子放學后“沒處去、沒人管”等問題,深受老師、家長的歡迎。

肇興鎮中心小學六(2)班的陸園芳,在學校的少年宮里,學會了彈琴、刺繡,并通過誦讀經典等活動,對感恩等傳統文化有了更深的認識。周末,她在家主動幫父母曬侗布、收侗布,搶著做其他家務。
其實,鄉村學校少年宮剛剛成立運行那會兒,一些家長并不理解,沒少抱怨過:“孩子一放學就泡在少年宮,也不回家幫幫忙。”
后來,家長們發現,通過鄉村學校少年宮的“洗禮”,孩子不但增長了見識,開闊了視野,而且越來越懂事了——除了主動幫忙做家務、端茶倒水,甚至還主動幫父母洗腳。
德鳳鎮中心小學一年級學生石予在《道德作業與反思》作業本上寫道:“在學校,我學會了向同學行見面禮,向老師行鞠躬禮,在家里,我學會了幫父母端正倒水、洗腳。”父母也在作業本“家長意見及簽名”一欄寫下了對孩子的贊語。
德鳳鎮中心小學53歲的語文老師董兆娟無不感慨地說,這是她從教30年來第一次聽家長說孩子回家幫自己洗腳。“少年宮‘立德樹人’教育,潤物無聲,真真正正地起了作用,讓孩子懂得了感恩。”
鄉村學校少年宮起的作用,還不僅于此。通過在這里的學習,孩子們的思想進步很大,他們通過開展“小手拉大手”活動,影響身邊的人,對意識觀念陳舊的長輩形進行提醒。比如有些家長有說臟話、亂扔垃圾等不良習慣,孩子們就會“批評教育”家長。
“剛開始,我是有點生氣,哪有孩子教育老子的?”一位家長說,不過他隨后就想通了:“孩子批評教育得對,這說明孩子進步了,做家長只有高興的份,哪會真生氣。”
對于留守兒童來說,少年宮的意義更大。很多家長長期在外地務工,每年只有過春節時才能回家跟孩子團聚,和孩子交流的機會很有限。平時沒有時間管孩子,也不知道他們學習情況如何。
“自從有了少年宮,孩子在學校我們也放心了,還能學到很多知識,性格也比以前開朗多了。”一位常年在外打工的父親在電話里告訴記者。
孩子們在鄉村少年宮里接觸到很多以前從未接觸或參與過的跳舞、書法、繪畫、下棋等課外活動。如今,通過在這里的學習,不少孩子畫得一手好畫、寫得一手好字,更下得一手好棋。
據黎平縣文明辦工作人員介紹,黎平縣從2014年起,將鄉村學校少年宮建設運行經費納入財政預算,計劃每年建設4所鄉村學校少年宮,爭取2020年實現鄉村學校少年宮建設全覆蓋,讓鄉村學校少年宮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培育踐行陣地。
(責任編輯/豆文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