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當代貴州全媒體記者 姚 遠
50年前,有一場建設波瀾壯闊,奠定基礎、助推發展,為當時的貴州帶來難得的機遇。50年后,有一種精神依然延續,鑄就豐碑、感召后人,為今天的貴州注入強大的動力。
氣勢磅礴、驚心動魄、豪氣崢嶸——1964年開始的三線建設,完全當得起這樣的形容。
所謂“三線”,是指由我國沿海沿邊地區向內地劃分的三條線:一線地區是指沿海沿邊地區,三線地區包括四川、貴州、云南、陜西、甘肅、寧夏、青海及湖南、湖北、河南等地區,二線地區則介于一線和三線之間。
當時,國際形勢趨于緊張。出于備戰的考慮,黨和國家領導人提出建設三線的主張,決定把處于一線地區的國防科技工業、機械與能源工業及原材料工業,轉移到三線地區。
自此,一場持續了15年時間、涵蓋13個省區、投入2000多億元及千萬人力的建設拉開了序幕。
1964年7月,中共中央西南局和國家計委在四川西昌召開會議,貴州和四川被確定為西南三線建設的重點。
在短短幾個月內,西南鐵路建設指揮部在安順設立,西南煤炭建設指揮部在六枝成立,〇六一(航天工業)、〇一一(航空工業)、〇八三(電子工業)三大國防工業基地分別在遵義、安順和都勻地區啟動建設。到1965年下半年,貴州省的三線建設全面展開并形成高潮。
交通閉塞、工業落后、經濟貧困的貴州,進入中央戰略布局、成為重點建設地區,這在歷史上是第一次。以農業為主體的貴州,擁有高科技產業、迎來工業建設的高潮,這也是第一次。
在“好人好馬上三線”的號召下,北京、上海、天津、遼寧、黑龍江、山東、河南、江蘇等地的上百個大中型企業、逾十萬名職工、12700余臺設備遷入貴州。1964年至1976年,全省累計完成基本建設投資98.93億元,新增固定資產54.24億元,相當于建國以來至三線建設前新增固定資產的3.49倍。
百億投資,為貴州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動力,使貴州崛起了一大批現代化工業企業,奠定了以國防工業為主體,包括煤炭、冶金、機械、磨料、化工、建材等行業在內的、具有一定規模的工業基礎。到三線建設基本結束的1978年,貴州的國民生產總值比三線建設前增加了一倍,第二產業的比重也增加到40%左右,貴州工業基礎薄弱的局面得到了極大改變。
然而,三線建設對于貴州的影響不僅限于工業、不只限于當時。
通過三線建設,川黔、貴昆、湘黔三條鐵路干線,湖林、開陽、水大等支線和100多條廠礦專用線相繼建設通車,加上之前建成的黔桂鐵路,貴州鐵路運輸網絡基本形成,貴陽在西南交通網中的重要地位一直延續至今。
通過三線建設,貴州的城鎮化進程加快、綜合經濟實力提升。鐵路沿線和工廠、礦山附近的地區,生產生活水平迅速提高,路、電、水、通訊全通,已有了城鎮的雛形。六盤水市、貴陽原小河區、清鎮市等均興起于三線建設。貴陽、安順、遵義、都勻、凱里等三線企業集中遷入的城市也在那段時間里迅速擴大,城市化步伐提速。
通過三線建設,數萬名科研人員、工程技術人員在貴州扎根。中央各部屬研究院所、中國科學院所屬研究院、國防科技工業部門科研單位、地方科研單位和高等院校組成的“五路大軍”,至今仍是開創貴州經濟建設新局面的一支重要力量。
回顧貴州三線建設的歷史,1970年是極不平凡的一年。
這一年,貴州生產的第一架飛機——殲6Ⅲ在貴州航空工業基地誕生;〇六一凱山航天基地制造的第一批“衛國神劍”裝備成功;我國第一臺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傾倒爐在第七砂輪廠投入生產;第一列滿載洗精煤的貨運列車,從水城駛向攀枝花鋼鐵基地……
事實上,從1964年至1978年,每一年都有不平凡的成績:不少工廠實現了“當年建設、當年投產”的目標任務,如1965年,貴州永安電機廠在5個月的時間里建成投產,以60臺電機向國慶獻禮;許多企業創造了中國的“第一”,如1966年,新天精密光學儀器公司研制出我國第一臺潛艇潛望鏡;有的技術和產品填補了行業空白,如1978年,〇八三基地新云廠研制的12位D/A和8位A/D轉換器,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三線企業創造的輝煌成績,為貴州的工業體系奠定了堅實的基礎。1978年,貴州工業生產總值達到18.64億元,較1965年增加了2.3倍。
其中,國防工業航空、航天、電子三大基地共建有57個機械電子企業,均是既科研又生產,具有先進技術裝備和雄厚技術力量;能源方面,六盤水建設成為名副其實的“江南煤都”,貴州開磷得到壯大發展,形成了較為完整的資源加工業基礎;冶金方面,水城鋼鐵廠建成投產,貴州鋁廠擴大生產規模,遵義鈦廠以年產千噸的規模成為全國之最。
值得一提的是,民用機械工業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共建成骨干企業上百個。其中,磨料磨具生產基地、長征電器生產基地、貴陽儀器儀表生產基地、新天精密光學儀器生產基地均在全國排名前五。與此同時,貴州也開始創建地方電子工業,新建或擴建了貴州半導體廠、貴州電視機廠、永江儀表廠等一大批企業。截至1978年,全省機械電子工業企業將近1000個,年產值達15億元,比1964年增加了10倍。
此時,貴州已經形成了航空、航天、電子、煤炭、冶金、機械、磨料、化工、建材相互配套的工業體系,建立了以貴陽為中心、沿鐵路干線展開的基本工業格局,初步建成了六盤水、遵義、安順、都勻、凱里等一批新興工業基地。
時至今日,三線建設構建的產業布局依然在延續,工業依然是貴州經濟發展的支柱,三線企業也依然是貴州經濟基礎的重要支撐。例如,在2014年貴州企業百強的榜單中,貴州航空工業、貴州盤江、貴州航天工業、七冶建設、貴州水礦等三線企業依然位于前20位。而整個榜單中,工業企業的比例為68%,主要集中在電力、煤炭、化工、冶金、裝備制藥等領域。
“常到三線崢嶸地,少到江浙魚米鄉。生身故鄉非不愛,更愛三線練人場。”
這是著名數學家華羅庚在三線建設期間寫的詩句。直到今天,許多三線人還會念誦這首詩。因為上世紀60年代,他們就是懷著這樣的信念告別故土、植根西南,并用青春和熱血譜寫了“艱苦創業、勇于創新、團結協作、無私奉獻”的三線精神。
1964年,初到貴州時,這里的邊遠、落后、貧困、閉塞,令三線人震驚。斗志昂揚提高速度,毫無怨言保證生產,他們沒有退卻,放下行李,穿上膠鞋,鐵道部隊踏進人跡罕至的重重大山,一鑿一斧地開出了隧道;基建工人砍掉荊棘、打下地基,一磚一瓦地建起了廠房……
從上個世紀70年代末期開始,三線企業開始進行長達20年的調整和改革。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變,曾一度讓他們踟躕。三線人仍然沒有退縮,研制出的殲教7飛機在第37屆巴黎國際航空航天博覽會上震驚世界,實現了正負電子對撞機關鍵部件的技術攻關,生產的液壓挖掘機、兩相交流伺服測速機組等獲得國家銀質獎。
50年前,出于備戰的需要,三線建設者來到西南,譜寫了“艱苦創業、勇于創新、團結協作、無私奉獻”的三線精神。圖為水鋼創業者在搭建帳篷。(貴州三線建設博物館供圖)
2000年,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三線企業經過長時期的調整和適應,成為西部大開發最直接、最有條件、基礎最好的參與者。改革體制、探索市場、搶抓機遇,在全球化經濟浪潮的沖擊下,三線企業沒有坍塌,三線人沒有認輸,咬緊牙關二次創業,保軍轉民走出大山,貴航、力源、振華、貴飛等企業今天依然走在貴州工業建設的前沿。
50年時光荏苒,三線建設的崢嶸歲月已成歷史,“三線精神”卻依然在這片熱土上傳承。
那些大膽轉型、堅持改革的企業,正在探索符合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的創新之路,打造軍工用品和機械電子產品的貴州品牌。他們身上帶著“三線精神”的力度。
那些逐漸擴大、繁華高效的城市,正在踏上綠色環保、幸福宜居的建設之路,將“三線文化”打造為城市文化名片。他們身上帶著“三線精神”的熱度。
不畏艱辛、開放創新的貴州人,正走在后發趕超、同步小康的幸福之路,他們為“三線精神”寫下時代的注解——謀事要實、創業要實、做人要實。“三線精神”薪火相傳,永不熄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