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當代貴州全媒體記者 吳文仙 姚源清 任廷會
2013年12月15日,“嫦娥三號”著陸器與巡視器分離,“玉兔號”巡視器順利駛抵月球表面,宣告中國成為第三個具備軟著陸月球和月面巡視勘查能力的國家。
可是,很少有人知道,中國人“奔月”夢想的實現,與一家位于貴州的企業緊密相連。
隸屬于中國航天科工集團第十研究院的貴州航天電器股份有限公司(下文簡稱“貴州航天電器”)是一家軍工企業。其研制的繼電器和連接器等元器件為航天工程構建信號傳輸體系,被譽為“箭船”的“血脈”通道。近年來,貴州航天電器累計為神舟一號到九號,嫦娥一、二、三號等航天工程各系統提供繼電器和連接器等配套元器件數萬只。
貴州航天電器的前身是朝暉電器廠和朝陽電器廠。1968年,響應“好人好馬上三線”的號召,上海無線電八廠、九廠分別包建了朝暉、朝陽兩個軍工企業,按照“靠山、分散、隱蔽”的方針,將新廠建立在遵義新蒲的大山之中。
從三線建設起,朝輝電器廠與朝陽電器廠就專注于軍工產品的計劃生產。然而,1980年以后,隨著國民經濟戰略重點的轉移,軍工企業計劃生產時代基本結束,一直依靠為航天基地研制配套元器件存活的兩廠開始在市場經濟的浪潮中沉浮。
改革體制、轉型發展,成為軍工企業唯一的出路。然而,回想起上世紀90年代初期第一次在公司內部實行“干部能上能下、職工能進能退”的“三線制度改革”,貴州航天電器原黨委書記原維亮仍然覺得“驚心動魄”。
當時,企業已經到了生死存亡的關頭。“我們的飯碗在哪里?要向其他航天院所,甚至向航空、民品等領域進軍,尋找外部市場。”原維亮回憶。
要想贏得市場,必須要有優秀的人才隊伍研制出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產品。建立強有力的研發團隊,實現技術的轉型升級、企業制度的改革創新是關鍵。
“首先對技術人員和非技術人員進行改革,鼓勵技術創新,給技術人員加工資。對技術崗、管理崗和一線工人設置不同的晉升通道。對無所作為、不能適應市場發展的工人進行清退等處理。” 原維亮介紹。
但是,在“鐵飯碗”的觀念還未消退的年代,這一改革需要壯士斷腕的勇氣!
“對原書記說各種威脅的話、做各種威脅的事的人不在少數,他是改革的領頭人嘛。”貴州航天電器的老職工回憶:“正因為這次改革,企業有了乘風破浪的動力。技術人員隊伍干勁十足,還吸引了第一批正規名牌大學的畢業生。”
面對劇烈的市場競爭,貴州航天電器建立起一支具有強大研發能力的自動化設備研發隊伍,為產品研制和轉型升級提供技術支撐。2001年12月,朝暉電器廠與朝陽電器廠從遵義搬到貴陽,組建貴州航天電器股份有限公司。三年后,即2004年7月,貴州航天電器公開發行股票上市。
隨著國有企業改革的進一步推進,貴州航天電器以“精干軍、拓展民,多種經營”的發展思路,以65%以上軍品生產份額主攻航天、航空、兵器等領域配套用的繼電器、連接器等元器件,同時向民用航空、通訊、軌道交通、家用電器等領域提供高端元器件配套。
隨著技術水平的不斷提升,已是中國電子元件百強企業(2014年排名第26位)的貴州航天電器,于2010年取得了美國UL認證公司頒發的AS9100B航空航天質量管理體系認證證書,為開拓國內外航空市場提供了基本保障。

經過近半個世紀的發展,貴州航天電器不忘初心,始終遵循“面向市場、航天為本、科技創新、質量制勝”的指導思想,從航天基地里不起眼的小公司,發展成為跨地域布局、集團化經營、規模化發展的現代化軍工企業,銷售規模也從創建之初的2000萬元,增長到年銷售規模超過16億元、凈利潤2億元。2015年,貴州航天電器資產總額超過20億元、股票市值突破100億元。
從單一的航空液壓泵、馬達研制,到航天、兵器、艦船等“大國防”領域液壓泵配套生產;從第一臺挖掘機液壓泵開發,到壓路機、水泥機械、礦山機械等民用工程機械領域液壓技術的運用,近年來,中航力源液壓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力源液壓”)不斷突破自我,在探索和創新中砥礪前行。
作為成功轉型的三線軍工企業,力源液壓堅持走專業化發展道路,借助航空軍工液壓技術優勢,已經發展為軍民融合型液壓泵/馬達科研生產的專業化企業。航空液壓泵幾乎覆蓋了全部機種,成為航空、航天、工程機械、農業機械、工業機械等五大主機領域重點配套單位。
“這一切得益于公司‘兩次搬遷,三建家園’,以及‘軍民融合’的探索發展之路。”力源液壓總經理胡冬生表示。
力源液壓的前身是國營金江機械廠,1965年3月19日,經原第三機械工業部批準后,工廠落戶貴州省大方縣羊場壩一個名叫烏鴉洞的天然巖洞內,1970年3月25日正式投產,從事單一的航空軍品研制生產,為祖國國防建設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然而,隨著國家改革開放和產業結構的調整,軍工產品生產任務大幅減少,多數軍工企業處于半停產狀態。正當金江機械廠面臨生存危機考驗之際,廠洞洞頂一塊200余噸的巨石由于長期受機械振動和自然風化影響突然墜落,嚴重威脅到主廠房安全。在雙重壓力下,1980年,工廠啟動第一次搬遷、第二次建廠,選址貴陽市烏當區新場鄉下大壩。
“保密、封閉的計劃經濟管理模式已不能解決當時的困難。”胡冬生回憶,為改變單一的經濟管理模式,工廠開始主動接近市場。尋求企業生存發展之路。不過由于市場摸索初期的盲目性,工廠先后研制生產過摩托車、座鐘、鋼筋切割機等產品,由于研制開發的產品科技含量低、競爭力的缺乏直接導致機械廠無法在市場立足。
為尋求生存之道,廠領導班子開始進行大量市場調研,通過分析得出軍品與民品在技術開發上“產業同根,技術同源”的結論,并由此探索出新的發展路徑——發揮航空液壓的技術優勢,走軍轉民發展道路,理念的轉變瞬間為工廠注入了活力。

兩次搬遷、三建家園,力源液壓在探索和創新中砥礪前行,實現了“軍民融合”的成功轉型。圖為力源液壓生產車間現場。(中航力源液壓股份有限公司供圖)
1983年,國家要求把進口的德國利勃海爾全系列挖掘機液壓件國產化。金江機械廠抓住這一契機,承接了挖掘機高壓泵的研制任務,并于1984年生產出第一臺高壓柱塞泵。這是機械廠以軍為本、軍民融合的首次成功實踐。為擴大民用品市場,實現配套生產,金江機械廠采取勞務補償和貿易補償的方式與德國力士樂公司合作,引進專利技術。短短數年間,研制成功的全系列挖掘機配套用高壓柱塞泵/馬達,替代了進口產品,使工廠迅速地走出了困境,從而實現了企業軍轉民、內轉外的發展戰略轉變。
正值金江機械廠發展如日中天時,危機再次出現——上世紀90年代初期,在國際、國內市場的激烈競爭下,工廠出現了資金短缺、貸款困難的難題,企業經營舉步維艱。為籌集發展資金,工廠開始第二次探索,決定將民品部分剝離出來,創建了貴州力源液壓股份有限公司,并于1996年11月6日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作為中國液壓氣動密封行業第一家上市公司,公司募集到大筆資金,使工廠擺脫了徘徊不前的困境,也為企業的發展注入了生機活力。
為了擴大生產規模,提高市場占有率,2003年,公司遷至交通便捷的貴陽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完成了“二次搬遷,三次建廠”的歷程。為適應新形勢下產品信息化、工業化和智能化的發展需求,公司開始優化市場和產品結構,由中、低端向高端領域邁進。2009年,公司改名為中航力源液壓股份有限公司,先后承擔了高端核心液壓基礎件開發及產業化基地建設項目和高強度精密液壓鑄件生產項目等國家振興專項。2010年,力源液壓公司與全球最大工程機械制造商——美國卡特彼勒公司在江蘇省無錫市建立合資公司,初步走上了融入世界液壓產業鏈,融入區域經濟發展圈的產業集聚發展道路。
“如今,力源液壓擁有科研、生產、管理人員1700余名,我們的目標是創建一流的液壓傳動元件企業,成為國內‘有為’的液壓泵及馬達的定點配套企業和主要供應商,成為國際‘有位’的液壓傳動元件供應商及提供系統解決方案的服務商。”胡冬生說。
以數字1964作為主要形態,結合臘梅元素進行現代感的字體設計,遵義1964文化創意園的LOGO標識剛一推出,便受到不少市民的關注。
“1964是國家三線建設開始的重要年份,臘梅花則是取自長征電器的‘廠花’,作為三線企業,這與三線建設‘梅花香自苦寒來’的奮斗精神完全相符。”在解釋LOGO標識時,遵義1964文化創意園董事長、遵義長征電器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長征集團公司)總經理何可仁說。
2014年6月19日,遵義市政府批準長征集團公司建設“1964文化創意園”,并把園區列入全市八大旅游文化精品工程項目,同時要求把園區建設成為遵義市最具影響力的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區、弘揚三線精神的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5A級旅游景區、中心城區重要的文化新地標。
走進位于遵義市匯川區的1964文化創意園園區,這里曾是長征電器十二廠的廠區,但見干道寬敞,兩旁紅磚頭砌成的廠房高大整齊。廠房外圍,一排排腳手架縱橫交錯,拔地而起,工程隊的施工緊張而有序。按照規劃,創意園將于2015年年底完成一期工程并投入試運行。“建成后,這里的供應車間將變成三線文化博物館,而總裝車間將變成創意文化區……”遙指道路兩旁的廠房,長征集團公司總經理助理郭蘇星興致勃勃地向記者解說。
據郭蘇星介紹,長征電器是根據國家關于三線建設的部署,于上世紀60年代由上海內遷遵義建設,是西南地區最大的電器生產基地。其中,長征電器十二廠建于上世紀70年代,以生產制造高低壓成套電器設備為主,為改變我國配電設備產品的落后面貌做出貢獻。自2008年長征電器集團公司實行企業改制后,長征電器十二廠作為閑置廠房暫時租賃給改制企業進行生產。繼續保留還是轉讓給房地產開發商?作為遵義市炙手可熱的中心地帶,長征電器十二廠舊址的去留成為長征集團公司董事會的重要議題。經過商議和探討,董事會最后決定,利用原有廠房和場地建設文化創意園區,并作為2014年十大政協提案之一在市政協會議上提出。
“文化創意園的構想是基于對企業文化發展和對三線企業情感的考慮。”何可仁表示,建設文化創意園,一方面不僅可以保留原有三線工業遺產,實現靜態的歷史記憶傳承,同時通過引入文化創意產業等其它形式,還可以實現工業遺產的動態保護和再利用,從而賦予其新的生命。
為此,園區規劃建設特地分為五大功能區:文化創意區、三線文化展示區、旅游休閑區、藝術廣場區和管理服務區,共計占地105畝,總建筑面積10萬平方米,前后兩期總投入約5個億。其中,針對優秀文化創意企業和相關配套服務業,文化創意和休閑旅游兩大功能區還將實行“招商引資”,以進一步吸引遵義市優秀企業入駐,從而實現文化產業的集群發展,這一方案讓不少商家紛紛聚焦園區,前往報名咨詢。
“1964文化創意園的區位條件很好,并且其規劃比較完善,加上我們本身正好在做文化創意產業的資源整合,因此入駐比較符合我們企業發展規劃的需求。”在貴州鵬城萬里文化創意產業有限公司市場總監馮泓看來,貴州目前文化創意產業的市場還比較散亂,一些企業在產品定位和設計理念上較為滯后,因此,1964文化創意園所致力構建的大型文化產業平臺,無疑為文化創意企業提供了良好的產業集群效應。
而對于遵義縣水墨丹青茶書院代理人楊靜來說,1964文化創意園的吸引力更多是體現在其展示窗口上。“感覺挺好的,因為我們書院是以以茶會友、以詩會友的形式做文化,1964文化創意園無疑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窗口,可以宣傳并推出本土的畫家、書法家及茶文化。”
為了更好地促進文化交流、傳承和創新,園區還將適當吸引一些休閑咖啡廳、風味酒吧、鮮花店等相關企業入駐。據園區相關負責人透露,園區建成后至少可容納一百余家企業,后期時還將開發“實體+網絡”入駐模式,到時,一個全新的,以三線文化為基調的文化新地標和產業鏈將全面形成。
(責任編輯/姚 遠)

承載三線情懷,展現美好創意,遵義1964文化創意園融合歷史與現實、工業遺產與現代生活,推陳出新,方興未艾。圖為遵義1964文化創意園效果圖。(遵義長征集團公司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