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當代貴州全媒體記者 張立人
穿洞村黨支部通過調整優化產業布局,不斷抓好軟、硬環境的建設,不僅使經濟得到長足發展,環境得到改善,也讓群眾的生活質量得到切實的改善。
穿洞村位于貴開路沿線,交通便利,又是南江大峽谷及青龍十里畫廊風景區的重要樞紐,但仍然屬于一個傳統農業生產村。2010年,村民人均純年收入僅3800元。
如今的穿洞村,一個強有力的村黨支部正帶領全村村民共同致富,一條破解村域經濟發展難題的產業轉型之路也在實踐當中。
為增強村級黨組織的凝聚力和在發展中的戰斗堡壘作用,開陽縣禾豐布依族苗族鄉穿洞村的村級工作機構內設村辦公室(便民服務中心)、經濟發展及企業管理辦公室、村寨建設及環境衛生管理辦公室、供水管理辦公室、文化服務中心。
每個村委委員都要具體負責一塊工作,在每個星期天的早上,村委會都要召開例會,每個干部匯報自己的分管工作,前一個星期做的事情和接下來一個星期計劃做的事,都要寫進工作計劃中去。
每周的例會異常嚴謹,春天早上8點開,到了冬天則是早上9點開。遲到三次,一個月的工資就沒有了。
村委委員陳朝軍,原來在浙江省義烏市做廣告設計,每年收入至少10萬元,看到村里的變化后就不走了,他現在主要負責經濟發展的工作。
在陳朝軍的下一個星期工作計劃中,我們看到有協調6000平方米的彩磚廠房擴建項目、沙基的安放、彩鋼棚的搭建、下一季度申報采購的物資等等。做了什么事,下個周要做什么事,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在穿洞村村委會的墻上噴繪著一排大字,“穿洞一天不發展,干部一刻不休息”,正是成熟的工作機制確保了每一個干部和黨員都有事做。
而在穿洞村,不單小事有規劃,大事情更是不含糊。
在村黨支部書記姚家宏的帶領下,穿洞村制定村“十二五”規劃目標。如今,穿洞村“十二五”規劃被全篇印在了村子里的墻上,下面注明了“2012年1月15日全體黨員、村民代表大會通過”,在規劃的文中,有一幅巨大的穿洞村產業布置規劃圖,清晰明了地讓每個村民都知道全村什么地方要發展什么產業。
姚家宏說,他們現在正在嚴格地按照“十二五”規劃的目標和時間表奮斗,爭取早日達到目標。
姚家宏,在開陽縣算得上是個新聞人物。他辭掉縣民宗局局長的職務來穿洞村任村支書,當時在開陽成為爆炸性的新聞。
上任之初被人問道為何不當局長卻來當支書時,姚家宏說:“我教過書、當過工人,任過鄉長、黨委書記、縣政協辦公室主任和縣旅游局長、民宗局長,在外工作多年,見識也長了不少,積累了不少經驗,也擁有不少資源,鄉親們信得過我,我愿意和大家一起好好大干一番,摘掉穿洞頭上貧窮的帽子。”
辭職后,姚家宏由開陽縣委組織部派遣到江蘇省江陰市華西村掛職學習取經,在華西村的最后一天,華西村照例召開大會歡送這些掛職干部返鄉。
姚家宏看見前面的人發言都是在或多或少的希望華西村能給自己家鄉一些實際的支持,他起來第一句話就說,“我今天不要一分錢,我只希望華西村的領導記住有穿洞村的這么一個人就行,錢不重要,現階段先把村民們的思想帶出來最重要,我希望穿洞村可以跟華西村結成友好關系,歡迎你們隨時來穿洞。”
姚家宏的舉動讓華西村的人刮目相看,他們也重新認識了眼前這個人,是真正要帶領穿洞村發展的,于是穿洞村順利地和華西村建立了結對幫扶關系。
這個幫扶最重要的是思想上的改造。去年10月到12月,穿洞村分三批次共52人送到華西村各個部門培訓,他們在華西村的村委會、企業、工廠等各個部門學習到各種新農村建設的前沿經驗。
看到村民們的改變后,姚家宏更加確定自己的工作思路,“只有思想美,才能建成真正長效的美麗鄉村,否則拿再多錢也沒用。”
村委會主任李同軍也去了華西村,他告訴記者自己發現的一個小細節,“華西村的人一分鐘要走60步,而穿洞村的人一分鐘才42步,這就是差距!在華西村你基本看不到在街上懶散的人,而在我們貴州的村寨里則常會遇到,所以要發展,首先思想就要改。”
姚家宏先后兩次拒絕了華西村對穿洞村500萬的經濟支持,他心里有自己的計劃,“錢不是最重要的,沒有好的交通條件,再好的企業來這里發展也得虧,我們好不容易建立的良好關系,不能因為這點錢就丟了,現在的穿洞村還在發展,等真正條件成熟了,村民們思想也跟上了,我們一定出去招大商,一定能大發展。”
如今的姚家宏官越當越小,事卻越干越實在。
一直以來,穿洞村的經濟產值主要來自烤煙、油菜、洋芋、家庭養殖等,糧食產值主要來自稻谷、玉米,沒有產業支撐的村級集體經濟,收入只有幾萬元。
困境中的穿洞人,開始探索一條破解村域經濟發展難題的產業轉型之路。
李同軍理解的村域經濟和村集體經濟就是穿洞村發展的兩臺引擎:一內一外,村域經濟主要以農村合作社為主體,它是對內帶動全村農民一起致富;另外村集體經濟則是以穿洞經濟開發有限公司為主體,它是穿洞村對外發展的平臺,目的是以外部需求為導向,合力吸引村外優質資源,通過市場營收來致富百姓。
2012年,穿洞村成立了貴州開陽穿洞經濟開發有限公司,負責新農村建設投資開發、農產品種植、加工、銷售等。公司股東21個,其中村委會持股60%,其余股東根據出資額占有不同比例股份。
穿洞經濟開發公司從一開始就決定將利潤主要用于村里面的公共支出,比如合作醫療,教育支出等等。
全體穿洞人一起敲定了公司的章程,里面這樣寫到:“堅持科技創新發展企業、誠實守信贏取市場,用心維護企業形象,利益回報全體村民的經營方針,充分利用穿洞村的交通、區位優勢,盤活穿洞村土地資源、旅游資源、勞動力資源等,從而推動穿洞村產業轉型升級,形成多種經濟并存的區域經濟村,在黨和政府的指導下,帶領全村村民盡快實現小康村目標。”
2013年公司投資600萬元,占地6000平方米新建年產彩瓦、地磚項目,該項目主要從事彩瓦、地磚和標磚等水泥建材產品生產銷售。投產至2014年,生產彩瓦80萬塊、地磚10萬平方米和標磚200萬塊,銷售收入240萬元,實現利潤60萬元。
“咱們村公司生產的彩瓦占到了全開陽縣70%的比重,已經成為全縣這個細分領域的龍頭老大啦。”李同軍臉上寫滿笑容。
公司還與貴州水香坊食業公司合作,總投資1000萬元,生產的蔬菜面條已打入北京市場和貴州地方城市;與開陽博大公司合作總投資2000萬元建成混凝土生產線,年產混凝土40萬方,已投入市場;與貴州其龍農業開發公司合作占地2550畝總投入5000萬元的都市休閑農業旅游項目已落地,精品水果苗木已開始種植。
村集體經濟逐漸壯大后,穿洞村開始著手進行農業產業結構調整。
村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于2011年由35個村民出資5萬元注冊成立,目前與貴州環美種業公司合作開展玉米制種生產,近幾年在全村種植玉米1000畝,帶動農戶120戶,生產玉米25萬公斤,銷售收入235萬元,獲利12萬元,與貴州吉龍生物科技公司合作開發優質大米,2014年示范種植100畝,生產稻谷3.5萬公斤,產品全部銷往華西村,銷售收入15萬元,獲利5萬元。種植水果1800畝,種植油茶1100畝,養殖土雞3萬羽。
農村合作社帶動村民致富,是把錢裝到農民的袋子里;村集體經濟的不斷壯大,是為村民們提供一個更好的生活生產環境,穿洞人用自己的實踐證明了脫貧先變思想的真理。
(責任編輯/霍慶濤)

穿洞村和江蘇省江陰市華西村建立了結對幫扶關系,現在華西村每年都會派村里的青年人來穿洞村感受農村生活。圖為華西村村民在穿洞村務農體驗生活。(圖穿洞村村委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