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當代貴州全媒體記者 岳 振
“兩個問責辦法”是為了保障全省生態環境安全,進一步增強領導干部的生態環境保護責任意識,督促各級領導干部依法履行生態環境保護職責。
問責成為貴州生態文明建設的關鍵詞。4月初,貴州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印發《貴州省生態環境損害黨政領導干部問責暫行辦法》和《貴州省林業生態紅線保護黨政領導干部問責暫行辦法》,明確了在生態文明建設中應當追責的各種情形。今后,領導干部在經濟社會發展決策和生態環境監督、生產經營管理過程中,違反有關生態環境保護法律法規和政策,不履行或不正確履行職責造成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都將被追究責任。
5月5日公布的《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下稱“生態文明建設意見”)指出,嚴格責任追究,對違背科學發展要求、造成資源環境生態嚴重破壞的要記錄在案,實行終身追責,不得轉任重要職務或提拔使用,已經調離的也要問責。
從中央到地方,生態文明建設的責任追究制度建設越來越成熟。
“生態文明建設意見”指出,總體上看,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水平仍滯后于經濟社會發展,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已成為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大瓶頸制約。
要突破這個瓶頸,使生態與發展平衡共進,建立嚴格問責制度十分必要。生態文明建設的黨政問責,國家已經形成了一套較為完善的制度體系,中央在環保問責上的決心也很大。李克強總理用“環境污染是民生之患、民心之痛,要鐵腕治理”、“對姑息縱容者嚴問責”來表明污染治理的決心。
自2015年1月1日起施行的修訂后的《環境保護法》,以“零容忍”的態度對待環境污染,被輿論成為“史上最嚴的《環保法》”,是“有牙齒”的《環保法》。輿論認為,需要注意的是,新《環保法》的關鍵是執行,得不到執行或執行力度打折扣,這部法律就又會形同虛設。
新《環保法》明確,“保護環境是國家的基本國策。”并特別強調了政府責任、監督和法律責任。進一步強化了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對環境質量的責任,規定“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對本行政區域的環境質量負責”,“未達到國家環境質量標準的重點區域、流域的有關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制定限制達標規劃,并采取措施按期達標”。
中國的環境破壞事件諸如濫砍濫伐、河流污染、土地污染、空氣污染等頻繁發生,一些地方工礦企業濫排濫放,導致當地農作物遭受重金屬污染,百姓身心健康遭受極大傷害,生態破壞嚴重,可謂觸目驚心。這些都折射出環保領域“守法成本高、違法成本低”的普遍事實,這個問題已經到了非解決不可的地步,必須“進一步加大對違法行為的處罰力度”。
新《環保法》明確,如果有對環境違法行為進行包庇,依法應當作出責令停業、關閉的決定而未作出以及篡改、偽造或者指使篡改、偽造監測數據等行為,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和其他負有環境保護監督管理職責的部門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以及其他直接責任人員,將面臨記過、記大過或者降級處分,造成嚴重后果的,將被撤職或者開除處分,其主要負責人應當引咎辭職。
政績制約越來越嚴厲。國務院辦公廳于去年4月30日印發《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實施情況考核辦法(試行)》,該辦法“強調群眾直觀感受,注重當前和長遠、顯績和潛績統一”,考核不合格的,一些新增污染項目會被暫停審批,嚴重者,省級人民政府及其相關部門有關負責人會被國務院領導“約談”,篡改、偽造數據的,由監察機關依法依紀嚴肅追究有關單位和人員的責任。
在生態文明建設任務緊迫、法規逐漸完善的背景下,貴州省要求加大環保執法監管力度,大力提高環境執法水平,借助各方監督力量,保持環境監管高壓態勢,零容忍、下重拳、出狠招,切實解決“守法成本高、違法成本低”問題。
去年6月9日,貴州省委、省政府召開全省生態文明建設大會,強調要完善科學的政績考核評價體系,引導黨員干部樹立正確的政績觀,多做打基礎、利長遠的事情,真正把生態文明建設各項工作落到實處。加強對生態文明建設的督查和巡查,植樹造林工作要加大考核、公布、排名力度,對環境質量下滑或造成重大生態環境事故的要嚴格問責。

2014年4月25日,貴州省出臺了《貴州省赤水河流域生態文明制度改革試點工作方案》,其中明確了流域生態補償制度、生態環境保護司法保障制度、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生態環境保護考評機制等措施,為赤水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提供了有力保障。圖為赤水河春色。(付樹湘/攝)
作為“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貫徹執行新《環保法》的重要舉措”,貴州省同時推出“兩個問責辦法”,彰顯了守住“兩條底線”的信心和決心,為建設全國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提供了新的制度保障。
去年10月以來,貴州開展了為期半年的森林保護“六個嚴禁”執法專項行動,共摸排出各類林業案件7973起,其中違法使用林地案件3708起。貴州省林業廳廳長金小麒說,其中“相當數量的案件是因地方政府和相關部門不作為、亂作為引起的”,因此,“很有必要制定一個問責辦法,對全省黨政領導干部的相關行為進行約束和懲戒”。
因此,“兩個問責辦法”是為了“保障全省生態環境安全,進一步增強領導干部的生態環境保護責任意識,督促各級領導干部依法履行生態環境保護職責”,“督促各級領導干部依法履行林業生態紅線保護管理職責”。
“兩個問責辦法”所指的問責對象,包括省委、省政府的工作部門及其內設機構的領導成員,以及市州、縣(市)、鄉鎮黨委、政府及其內設機構的領導成員,各類事業單位、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領導干部等。問責方式包括責令公開道歉、停職檢查、引咎辭職、責令辭職、免職,并明確了“對檢舉人、控告人打擊報復、陷害的”等行為要“從重問責”。問責方式既可單獨使用,也可視情況合用。
生態環境損害“應當問責”的情形,包括各級黨委、政府在組織領導和決策過程中,制定與國家生態環境保護法律和貴州省生態環境保護法規相違背的文件及規定,在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綜合決策中出現重大失誤或者違反國家產業政策,轄區內環境質量明顯惡化影響群眾健康,造成惡劣社會影響等13種行為。
具有生態環境保護管理職能的部門,在監督管理過程中,出現違反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有關規定擅自審批,不按規定對違法排污單位進行查處,或者支持、放任已被依法停產整頓、關閉的嚴重污染環境企業恢復生產、經營的,違法批準緩繳、減繳、免繳排污費及水土保持費等相關規費等10種行為將被問責。國有企事業單位在生產、經營和管理活動中,因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直接責任人被追究刑事責任,對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負有領導責任的;偷排或篡改、偽造數據,逃避監管的;不執行建設項目“三同時”制度,擅自投入生產,造成環境污染或生態破壞等11種行為將被問責。
《貴州省林業生態紅線保護黨政領導干部問責暫行辦法》明確,林業生態紅線主要包括林地保有量、森林面積保有量、石漠化綜合治理面積、物種紅線等,各級黨委、政府在組織領導和決策過程中,如對“生態紅線的重要決策、決定和部署敷衍塞責、執行不力”和監管、管控不力等,以及發生諸如盜伐、濫伐以及可能造成物種滅絕的林業生態破壞事故應當實行問責。問責決定一般應向社會公布。
截至目前,貴州省已完成對赤水市、荔波縣的自然資產審計,并向有關部門移送20余項破壞資源和對環境造成危害的違法事項,這是貴州在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方面邁出的標志性一步。
“到2020年,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取得重大進展,主體功能區布局基本形成,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顯著提高,生態文明主流價值觀在全社會得到推行,生態文明建設水平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相適應”,這是“生態文明建設意見”提出的生態文明建設目標。實現這個目標,需要法治水平的提升和責任意識的加強,貴州正在以“最嚴問責”的態度和方式,不斷加強法治能力和責任機制建設,向生態文明建設目標堅實邁進。
(責任編輯/晏 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