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桂林
(貴陽職業技術學院思政部 貴州貴陽 550081)
如何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時效性
——基于借鑒積極心理學方法的思考
劉桂林
(貴陽職業技術學院思政部 貴州貴陽 550081)
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們黨和國家的優良傳統和各項工作的生命線,如何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一直以來都是學界探索的議題。文章以積極心理學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如何應用,從積極心理學的概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應用積極心理學的必要性和對策三個方面進行了探討
積極心理學 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
2000年1月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教授塞利格曼和西卡森特米哈伊聯名在世界著名的心理學雜志《美國心理學家》(第55卷第1期)上共同發表了《積極心理學導論》一文,具體介紹了積極心理學興起的主要原因、研究內容以及將來的發展方向等內容,自此積極心理學開始被世人所熟悉。積極心理學的本質體現在修正先前心理學發展的不平衡,強調心理學的發展既依賴于預防和治療人類的心理疾病,同時更依賴于培養、建構人類的優秀品質,由此可見,尋求人類的人文關懷是積極心理學追求的目標和本質。
大學生是社會的希望、國家的未來。高校承擔著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根本任務,把高校學生培養成中國現代化所需要的德智體全面發展的人才,對于全面實施人才強國戰略,確保我國在復雜的國際事務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宏偉目標,確保中國未來的興旺發展,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但在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實際工作中,部分教育者對本職工作責任感弱。部分教師主張把西方價值觀引進我們的課堂,這實際上是在“普世價值”的幌子下,用西方價值觀來取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更有少數教師在課堂上攻擊誹謗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抹黑社會主義,實際上充當了西方敵對勢力的代言人。其中不乏有部分教師在課堂上發表牢騷,發泄私憤,沒有充當教書育人的模范,不是正能量的傳播者,這樣的教師扭曲了大學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的功能。
積極心理學能夠促使教師根據積極心理學提倡的理念和方法,在教育過程中充分關注學生的主體性和能動性。積極心理學能夠積極關注和挖掘大學生的積極品質,引領大學生積極向上,重視人性的積極方面。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盡量關注和發現每一個學生的優勢和積極品質并及時鼓勵和表揚。同時,積極心理學能有效開發大學生的潛能,實現大學生的全面發展。積極心理學提倡積極的心理健康教育,提倡對大學生進行積極的人格輔導、學習輔導、生活輔導和積極的人生規劃等人生問題教育,幫助大學生學會情緒管理、挫折應對、適應發展,以此實現大學生全面發展。
(一)為了更好地培養大學生的思想素養,對教師進行積極心理學方面的培訓
教師是學生知識的傳播者,如果老師的整體政治思想素養不高,那么對學生的教育就會出現不足,甚至導致學生失去對所學學科的興趣。如果教師本身價值理念出現偏差,持消極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對學生就不會是正能量的傳播者,反而會把學生引向更消極的層面。因此對教師整體素質的培訓或者積極心理學方面的培訓可以更好地引領學生走進課堂中來,還可以在與學生交流中增進師生友情。教師的積極的人生觀通過講課方式潛移默化的感化學生,也可以傾向于調動學生的激情,可以在一個互動的氛圍中將自己所講的知識更好地傳播到學生思想中。在提高老師政治思想整體素養的同時,需要對老師的思想進行政治思想創新,這樣可以從學生剛剛啟蒙的時候起到關鍵作用;老師還需要對社會的很多信息進行掌握,將社會方面的東西傳播給學生,了解學生的看法,更好地培養學生自主思考能力。希望在教師的努力下,大學生可以更好地培養自己的積極方面政治思想素養。
(二)關注學生主觀層面上的積極情緒體驗
積極的情緒體驗,是指個體滿意地回憶過去,幸福地感受現在、對未來充滿希望的一種心理狀態。強調人要滿意地對待過去、幸福地感受現在和樂觀地面對將來,才更容易獲得情緒和生理的健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以及當前大學生的心理特點,呼喚積極心理學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指導思想。積極心理學所關注的人的積極品質和人格等心理現象與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是密不可分的,人的積極品質和人格等心理現象是貫穿于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的,尤其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為積極心理學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應用提供了理論基礎。
積極心理學主要研究積極的情感體驗、積極的人格特質以及積極的社會系統和社會環境等。處于青少年時期的大學生由于生理趨于成熟,人生觀、世界觀及價值觀等處于關鍵的形成期,因此,他們更需要積極的情感體驗,培養積極的人格特質以及建構積極的社會系統和社會環境,從而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以及價值觀。
(三)個人層面上的積極人格特征
積極人格特征是積極心理學的基礎,存在兩個獨立的維度:(1)正性的利己主義,是指接受自我或具有個人生活目標或能感覺到生
活的意義。(2)與他人的積極關系,指的是當自己需要的時候能夠獲得他人的支持,在別人需要的時候愿意并且有能力提供幫助,看重與他人的關系并對于已達到的與他人的關系表示滿意。積極的人格有助于個體采取更為有效的應對策略,從而更好地面對生活中的各種壓力。
積極心理學注重希望、快樂和幸福對人的意義,如何讓人獲得幸福從而過上良好生活成為積極心理學的終極關懷。這些心理追求恰恰是大學生內心和諧發展的基礎。因此,積極心理學提倡的個體內心和諧發展的幸福理念對于培養“人的全面發展”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觀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作為教師而言,引入積極心理學的自我決定理念,更新教育觀念,明確自己既是教育工作者又是助人者的雙重角色,這種角色的擔當可以挖掘大學生自身的潛能,激發他們自主地解決問題、擺脫困境的能力,從而樹立他們應對問題的信心。
總之,積極心理學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應用既是必要的,又是可行的。由于積極心理學通過倡導積極理念和積極方法來貫徹積極心理學思想,因此,其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應用可區分為積極理念的應用維度和積極方法的應用維度。積極心理學理念為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開展提供了一個廣闊的視覺與新的研究取向,用積極心理學的理念指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促進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契合,從積極層面去幫助大學生挖掘潛力,把他們培養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1]鐘恒.思想政治教育理論應吸納心理學知識[J].思想教育研究,2012(11).
[2]曹新美,劉翔平.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反思與積極心理學取向[J].教師教育研究,2009(3).
劉桂林,女,苗族,貴州遵義人,中國近現代史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