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燕秀
(廣西柳州市柳江縣穿山笫二中學 廣西柳州 545107)
新課標下初中語文有效課堂的構建策略
鄭燕秀
(廣西柳州市柳江縣穿山笫二中學 廣西柳州 545107)
對于初中語文課堂教學而言,有效性教學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環節。新課程標準對于初中語文課堂提出了諸多要求,初中語文教師應基于語文教學獨有規律性,著眼于構建有效課堂模式,對教學資源予以合理優化,切實提高學生語文能力。
初中語文教學 有效課堂 構建策略
教學有效性是教學評估指標中極為重要的一項,初中語文教師應在開展教學活動的同時從教學實際情況出發,融合并吸收各類教學先進經驗,不斷深化教學,創建有效課堂教學模式。本文筆者就此探討了新課標下初中語文有效課堂的構建策略,希望有所指導和幫助。
通常情況下,課堂教學有效性受到師生內部意識、心理活動以及行為表現的決定性影響。而就實際意義分析來看,研究有效教學依然源自于課堂教學行為表現的研究行為。傳統教學過程中我們通常會以教師單純“教”的行為作為教學有效性研究的一個關鍵性視點,對學生主體“學”的行為則有所忽視,這是習慣使然。但在現代教學理論中,我們在研究教學有效性時不僅應對教師行為有效性展開深入研究,同時還應兼顧學生行為有效性的研究。
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教學是師生、生生之間彼此互動、交往乃至共同發展的一個動態化過程。因此真實、有效的教學活動必然是包括師生在內的各類因素彼此作用、相互推進的動態化過程。教師在語文課程教學中應重視培養學生熱愛語文的情感,理解語文并掌握語文的應用技巧,不斷豐富語言知識積累,鍛煉其識字寫字、口語交際、閱讀寫作等各項能力,重視培養語感,充分發展語文思維。
在建構主義觀點中,學生始終是課堂的主體與中心,并且是認知主體以及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其中教師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教學意義的完美生成,而在此過程中教師并非必須傳授、講述或灌輸語文知識,而應對課堂情境、會話以及協作等各類學習環境要素予以充分利用,確保學生主動性以及積極性得到充分發揮,并樹立創新精神,從而能夠合理建構所掌握知識的意義。
結合協調理論可知,教學過程作為一個系統整體包括教師、教材、教法以及學生等諸多要素,不同要素之間應合理、恰當配合,確保彼此處于相互協調狀態,并形成有效的合力,從而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水平。倘若各要素相互獨立,互不支持,則難以形成合力,此種情況下各個要素固有的優勢難以得到充分發揮,同時還會導致其他要素功能被抵消,進而對整體教學效果造成不良影響。所以協調不僅僅是一種指導思想,更是動態的過程,是教學目的所在。
1、積極創設課堂情境。課堂教學氛圍良好是否將會對學生產生直接影響,學生在輕松愉悅、平等和諧的課堂氛圍中能夠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教師應充分發揮自身能動性,基于教學實際積極創設課堂氛圍,為學生提供科學合理的教學情境,從而使學生積極性與學習熱情得到充分激發,實現師生情感方面的共鳴,由此推動教學活動順利進行。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重視課堂氛圍的自由度與活潑性,在創設與教學內容相吻合的課堂情境基礎上盡量引導學生去想象,使之發散思維、“自由呼吸”。以蘇教版七年級上冊《春》為例,教師在講述本篇文章時首先要求學生朗讀課文,體驗作者對于春的感受與喜愛。朗誦開始前可組織學生欣賞文章的配樂朗誦,在此過程中應引導學生閉上眼睛認真聽,用心感受,想象文章對于春天各種美麗畫面的描述,用思緒勾勒出一副萬物生長、生機蓬勃的春天圖景。然后可點名讓學生分段為其他同學朗誦課文,并讓學生就個人心目記憶的春天的場景展開討論。由此,通過創設與教學內容密切關聯的教學情境,有利于活躍課堂氣氛,學生很容易就融入課堂教學,教學效果得以保障。
2.開展多樣化語文課堂教學模式。(1)引入流行元素。例如在蘇教版七年級上冊《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一文教學中,筆者適時引入了《明月幾時有》這首歌曲,很多同學非常喜歡王菲的聲音,在聽到這首歌時情不自禁地跟著和,無形中又一次預覽了課文,而美妙的歌聲與詩詞章句交相輝映,使得學生對本篇文章的學習更加熱情。筆者順勢導入課堂教學,講述詩詞大意,學生們則認真聽講,并積極踴躍發言;在課文背誦環節重復播放歌曲,學生們跟著歌曲輕吟淺唱,一改往日背誦的枯燥之感,輕而易舉地完成了背誦任務。(2)組織辯論比賽。學生在初中階段對于特定事物已能夠發表個人看法與見解,組織課堂辯論活動則為學生創造了一個展示自我的途徑與平臺。例如在講述九年級上冊《多收了三五斗》一文時,提出問題讓學生討論:“多收了三五斗對農民來說是好事還是壞事?”“豐收成災的社會根源是什么?”然后組織學生分成若干小組,各選出辯題進行辯論。學生們經過辯論活動后對于本文所表達的主旨內涵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其語言表達能力得到強化鍛煉,整個課堂教學也收到滿意效果。(3)組織課堂游戲活動。要想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組織課堂游戲活動無疑是一個有效途徑。教師可結合具體的教材內容來設計課堂游戲活動。例如在九年級下冊《威尼斯商人》一文教學中,教師可組織學生參與課堂模擬法庭的游戲,分角色飾演和對話,將文章內容完整再現,學生在此過程中對于夏洛克貪婪的性格與陰暗的心理活動有了更為深刻的認識。課堂趣味性通過游戲活動得以增強,學生學習積極性也有了很大提高。
諸多教學研究與實踐表明,構建語文有效課堂對于提高初中語文教學質量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這項工作是長期的、持續的,絕非一蹴而就、朝夕之功可完成的事情。作為初中語文教師的我們應積極思考,善于革新,著眼于新課改的要求對教學方法加以完善和創新,勤于探索、總結實用的教學方法與手段,推動初中語文教學再上新臺階。
[1]方關軍.“立足課堂,先學致疑,因學施教”的初中語文教學改革實踐[J].教育科學研究,2014,(12):49-54.
[2]夏宇.初中語文學科教學質量的課堂評價——基于對10節錄像課的分析[J].教育科學研究,2014,(4):10-14.
[3]林爽.散文教學內容的選擇——記一次初中語文“項目研修”[J].上海教育科研,2013,(2):78-79.
[4]張妍玲.基于對生命教育的實踐與思考實現初中語文的人文教學[J].科學導報,2014,(z1):190-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