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光慶
(廣西靖西縣龍臨初級中學 廣西靖西 533816)
初中政治教學如何有效滲透法制教育
岑光慶
(廣西靖西縣龍臨初級中學 廣西靖西 533816)
青少年是國家的希望和民族的未來,同時也是法制教育的重點對象。對青少年進行法制教育,不僅可以增強青少年的維權意識,更重要的是可以促使他們養成依法律己、依法辦事的良好習慣,有效地預防和減少違法犯罪的發生,促進他們的健康成長,使之成為社會有用之人。目前學校法制教育與建設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目標的要求還有一定的差距,青少年學生依法保護自己正當權益的能力比較弱,法律意識、法制觀念比較淡薄。近年來青少年違法犯罪現象呈上升趨勢,部分學生違紀現象突出,校園暴力事件時有發生。因此,學校的法制教育依然相當嚴峻,不容樂觀。
制教育 法律素養 滲透
作為教學一線的初中政治教師,讓學生成為一位知法、守法、用法的公民更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下面我就結合教學實際談談對學生滲透法制教育的具體做法,與各位同仁共勉。
政治教師必須明白:要成為政治課堂法制教育滲透的傳播者,自己必須具備有較高的法律意識和較強的法制觀念,掌握較多的法律、法規知識。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完成政治課堂法制教育滲透的任務。因此,政治老師平時首先要自覺進行法律知識學習,尤其是與教材內容相關的法律條文。其次,要加大教研力度。只有自己先懂法,才能在教學中結合思想政治課的特點制定出課堂法制滲透教育的計劃,才能在平時的學習和生活中滲透法律知識給學生。
提高青少年參加法制教育的興趣,必須緊密結合學生的現實思想,運用發生在“身邊”的案例,深入淺出,以案說法,以法治理,以德育人,把法與德講到青少年的內心深處。我在教學中力求形式新穎,運用“法制園地”“法治現場”等形式,進行法制宣傳教育,開展創建青少年維權活動。同時開展“模擬法庭”教育,讓青少年自己扮演“法官和當事人”,在法制實踐中提高青少年法律素養,樹立正氣,改掉惡習,分清“真、善、美”,提高思想認識,在直觀的法制娛樂中得到教育,受到啟發,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1.結合時政,加深學生對法制知識的理解。
思想政治課的靈魂在于其鮮活的時代性,教師在課堂上應該結合時政熱點加深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這樣學生不僅可以體驗生活,關注社會萬象,也可以提高認知、辨別、判斷、參與社會的能力。這就要求教師與時俱過,關心國內外時政熱點,并適當地引導學生聯系課本知識來分析時事。例如,在講到《消費者合法權益》時,我引用“地溝油”這一事件,幫助學生學習《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培養學生法律意識,提高消費者維權意識,懂得用法律手段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2.創設情境,讓學生積極參與法制教育。
創設情境教學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使學生提高自主學習和自主探究的能力,進一步達到教與學的和諧統一。在教學中,設置適當的情境,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從而獲得最佳的教學效果。例如在講到“依法納稅”時,創設情景引入一些企業和明星的偷漏稅行為,幫助學生樹立納稅人意識,懂得依法納稅是公民應盡的基本義務,偷漏稅行為是可恥的,要受到法律處罰。向學生普及稅法的有關知識,讓學生懂得納稅人的義務和權利,教育學生以后要主動、自覺依法納稅,樹立強烈的社會責任感。
3.聯系實際,讓“法”融入學生心中。
政治課堂法制教育的滲透,如能聯系學生生活的實際,將所見所聞,發生在身邊的小事,結合相關的法律進行有機的滲透教育,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讓學生明白“法制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道理,必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如在講到《違法行為》這一課時,我采用實例分析的方法讓學生討論后再得出結論。課堂上教師向學生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某人偷了一輛電動車想要低價出售,而你正需要一輛電動車,你是買還是不買?教師的話音剛落就有同學說:“便宜東西干嘛不買?!”有的說:“偷來的東西不能買,買了就是幫助小偷銷贓。”雙方各持己見,爭論不休。教師見時機已經成熟便出示相關的法律條文:“《治安管理處罰法》規定,對明知是贓物而購買的,處15日以下拘留,200元以下罰款或警告。因為明知是贓物而購買的行為,直接幫助了犯罪分子逃脫罪責或得到非法利益,干擾了司法機關查處贓物,給社會帶來危害,屬違法行為,因而要受到法律的制裁。”這樣一來,同學們都明白了購買贓物是違法行為,紛紛表示不能貪圖便宜購買贓物,而且表示如果發現別人有銷贓的行為要舉報到有關部門。就這樣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法律知識深入到每個學生的心里,取得了較好的教育效果。
在科技高速發展的今天,教學的手段也不斷更新。課堂教學中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能及時地、廣泛地了解各種信息,同時也能適時地對學生進行法制教育。鼓勵學生積極收看、收聽涉法影視、廣播節目,在圖文并茂,聲色俱佳、動靜結合的立體型、多感官的具體法律情景中學法、悟情、導行,為中學生的法制教育開拓更廣闊的空間。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政治老師要盡可能地開展形式多樣的課外活動、社會實踐,讓學生由被動變為主動學習。在上“邪教的危害”前,我提出有關要求,提前布置學生分組搜索、尋找與教材相關法律內容、文章、圖片、實物等,然后讓學生精挑細選把它們展示在班里,如此對學生開展“崇尚科學,反對邪教”的活動,鼓勵學生學習科學,相信科學,反對邪教,珍惜生命,提高自我保護能力。
教師從教材出發,覓到滲透的相關知識,才能找到法制教育的契機。法制教育的滲透不能必須遵循其在教材中所處的特定位置、層次、地位來具體安排,要創設情景教學,選擇時機滲透,因材因時施教。法制教育的特點是“情動”而“知書達理”,這就是滲透的方法、形式、時機都應利于創造最佳的滲透氛圍,即學生認知與接受滲透的最佳心理。不能因為滲透而置教學知識于不顧,也不能只顧及教學,對法制教育或敷衍了事或事過境遷才勉強滲透,這樣都會破壞課堂教學的整體效應。由此可見,把握好滲透時機是為了獲取最佳滲透效果,只有精心設計教學,講究法制教學滲透的藝術和技巧,方能達到育人效果。
現代社會是一個法治社會,依法治國是我國的治國方略。法律已經廣泛滲透到我們生活中的每一個角落,政治教師只有用心去挖掘,同時不斷提高自身的法律素質,深入開展教研活動,積極探索滲透規律,不斷提高課堂法制滲透教育的能力和水平,增強滲透教育的說服力和感染力。只有這樣,在思想政治課堂中滲透法制教育,才能真正取得很好的效果,確保青少年能夠健康、快樂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