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楊敏
(浙江省臨海市白水洋中學 浙江臨海 317000)
讀
——語文課堂教學生命之源
詹楊敏
(浙江省臨海市白水洋中學 浙江臨海 317000)
語文課堂應返璞歸真,追求課堂時效,就必須重視讀在語文教學中的重要作用。我從騰出時間,激發讀趣、精心創設,擴大讀面、精選練點,指導美讀、形式多樣,合理運用、讀悟結合,相互依存這五方面闡述讀是語文課堂教學生命之源。
激發讀趣 擴大讀面 指導美讀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這就說明了“讀”在語文教學中的分量,也說明“讀”是語文課堂教學生命之源,只有抓好“讀”才能提高語文課堂時效。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據我觀察,一節課40分鐘,學生初讀的時間往往卻不到5分鐘。朗讀練習往往是如雁掠過,且又“雁過無痕”。如預習性的朗讀,要求學生讀準生字新詞,但實際上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學生連一遍課文都未讀完,教師就示意停下,轉入下一教學程序,“讀”成了一個過渡環節而已。課上要有充分的時間讓學生正確地讀課文,特別是自學性朗讀,要讓全體學生都讀完、讀好,切不可匆匆過場,草草收兵。在初步理解基礎上的表達性朗讀,要留夠時間讓學生試讀、練讀,讀出感覺、讀出情趣;要留讀后評議的時間,通過評議,強化朗讀的激勵功能、診斷功能和調節功能。這一方面,特級教師武瓊給我們樹立了榜樣,他在《黃河象》一課教學中,初讀時讓全體學生“站起來讀,讀完的坐下”,當學生陸續坐下后,有一個學生站在那里自己結結巴巴又讀了五分鐘。此時,武老師沒有不耐煩,而是認認真真地聽其讀完坐下,并給予了表揚。那個全班最差的學生顯得很興奮,從來不回答問題的他了節課發了三次言,最后一次還非常正確!可以說這個學生的信心和發展正是武老師開頭的讓其充分地讀,真正地讀得來的。有的老師可能要說哪有時間讀?這就要求我們教師課前要精心設計問題,讓繁瑣冗長的“講講、問問、答答”讓位給讀;讓形式花俏、沒有實效的小組討論讓位給讀。
課堂上,不管是檢查性的朗讀還是講析后的所謂感情朗讀,教師往往只盯住幾個尖子生,大部分學生都只是充當聽眾。讀的訓練,必須調動全體學生全身心地投入。教師要適當地創設情境,營造氣氛讓學生愿讀、樂仿、爭著讀。如在教《美麗的小興安嶺》一文,在理解的基礎上,我對學生說:“小興安嶺景色優美,經常有外賓前來游玩,誰能做個出色的導游,為外賓介紹?”學生情緒高漲,躍躍欲試,我順勢引導要想做好導游,首先要朗讀課文,并要讀出感情來——讀出小興安嶺的美麗,這樣介紹時才能生動精彩,讓外賓聽了贊嘆不已。幾句話激活了學生的讀書欲望,連平時不愛讀書的學生也有滋有味地朗讀起來。因學生水平、能力的差異,朗讀訓練也應體現層次性。不同要求的朗讀練習應量“材”錄用,不同語段的朗讀要因“材”而讀,對朗讀的評價也要因人而評。總之,讓學生多一些成功的喜悅。同時,應注意多為“丑小鴨”創造“登臺亮相”的機會,使他們有機會成為“白天鵝”。
葉圣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讀叫做“美讀”,“設身處地的、激昂處還它個激昂,委婉處還它個委婉……務必盡情發揮作者當時的情感,美讀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說些什么,而且與作者的心靈相通。”常見教師在分析、理解之余來一句“請同學們有感情地讀讀這一部分”,或“把某種語氣讀出來”,諸如此類隔靴搔癢的引導,導致朗讀不能溶“導”、“練”于一爐,不能揉理解、感悟于一體。有的教師即使有指導卻不得要領,只重聲音形式,不重內心體驗;只重表層的支巧,不重語言的內蘊。常聽教師直截了當地告訴學生,把某個字詞讀得重(或輕)些,把某些句子讀得快(或慢)些,而忽略了朗讀表情達意的要義。這樣,學生的朗讀能力又如何培養與提高呢?又如何能真正完成閱讀教學任務呢?語文課正需美讀,然而真正能讀出感情來并不容易,這就需要教師在朗讀技巧上作必要的適當的指導,如停頓、輕重、緩急、語氣等。但這些指導不可能課課皆有,次次具備。因此,要精心選擇朗讀訓練點,每次訓練有個側重點,指導到位,讓學生掌握技巧,舉一反三,運用到平時的朗讀練習中,從而培養了學生的語感,也就能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朗讀的形式紛繁多樣,但各種形式的朗讀有各自的功能和適用范圍。當需要激情引趣或學生讀得不到位時,宜用范讀指導;當需要借助讀來幫助學生分清段中的內容、層次時,宜用引讀;當遇到對話較多、情趣較濃的課文時,宜采用分角色朗讀,當需要渲染氣氛、推波助瀾時,宜用齊讀……但要注意的是:①范讀只是引路而已,只能起“示范啟發”作用,而不是讓學生機械地模仿,因為“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必須引導學生“入境入情”,因情而自得,按“得”去朗讀。②慎用齊讀。齊讀雖有造聲勢、烘氣氛之妙用,但也是“濫竽充數”和產生唱讀的溫床。這就需要我們的教師精心設計朗讀訓練過程,科學合理地選擇好每一環節讀的形式,讓它們各盡所能。
朗讀要以理解為基礎,如果讀前沒有要求,讀中沒有指導,讀后也沒有及時評價反饋,學生只是為讀而讀,沒有用心、用情去讀,只是有口無心地“念著經”。這樣的讀又能有什么實效呢?朗讀要以理解為基礎,通過朗讀又可促進對文章的感悟品味,它們是相輔相成的,必須有機結合。
在實施素質教育,發展學生個性的今天,語文教學不可置疑地承擔一定任務,“讀書”作為語文教學的主要部分,更應該實施科學有效的教育方法,張揚學生的個性,把素質教育的精髓貫徹到每一個教學細節之中,讓我們的語文課堂生命之樹常青。
[1].倪付美.朗讀教學在語文教學中的作用[J].考試周刊,2013(77).
[2].趙文英.對朗讀教學與有效教學的一點思考[J].中學語文,201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