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博
(首都師范大學 北京 100048)
基于新課標高中物理教學設計淺談
高博
(首都師范大學 北京 100048)
在中學教學過程中不難發現:有的老師為了引出新概念而做一個實驗,實驗內容安排的五花八門,看似做了好多實驗,但真正有幾個實驗是安排恰當的?是符合學生認知水平的?是真正能起到引導學生獲得知識,掌握科學方法的作用的?這些都值得我們思考。我國教育的主要任務是增強學生對客觀事物的認識,對客觀規律的認知,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因此,教學設計的優質與否直接影響著課程的實施效果。
新課標 教學設計 物理
何謂教學設計?教學設計專家格斯塔弗森指出:“教學設計”這一術語被用以描述包括分析教學內容、確定教學方法、指導實驗和修改以及評定學習的整個過程。我國學者認為,教學設計是指“對整個教學系統的規劃,是教師教學準備工作的組成部分,是在分析學習者的特點、教學目標、學習內容、學習條件以及教學系統組成部分特點的基礎上統籌全局,提出教學具體方案,包括一節課進行過程中的教學結構、教學方式、教學方法、知識來源、板書設計等。”
不同教學模式,教學設計的步驟往往是不同的。普遍的步驟是:陳述目標、任務分析、課堂教學活動的設計、教學評價。下面筆者將從教學目標、任務分析和課堂教學活動的設計三個方面進行闡述。
1.教學目標的設計
《課程標準》確定教材中包含的知識點,確定每個知識點相應的學習水平,根據知識點的學習水平范圍及其各知識點所具有的各種教育功能與價值,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逐個提出具體的教學目標。
在《課程標準》中,只是強調了學科知識而沒有具體說明每一節課教師應該使用哪種方法進行授課。同時沒有顯化的指出每一個物理概念、物理規律等應該使用哪種科學方法來講授。從而使得“過程與方法”顯得虛化,沒有給教師以指導作用。筆者認為,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首先應該先厘清具體的知識,然后找出重難點,最為重要的是寫清在教學過程中使用何種科學方法來講授,更為有效的體現出新課程的思潮。
2.任務分析的設計
在教學設計中,對教學目標中規定的、需要學生習得的知識、能力等的構成成分及其層次關系進行分析是十分必要的。新課程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我們只有充分的分析了學生的共同基礎、學生之間的差別后,我們才能更好的實現新課程的這一要求。
3.課堂教學活動過程的設計
在教學設計中,教師對教學目標與教學任務分析完成以后,緊接著要做的就是課堂教學活動的設計。課堂教學活動過程的設計就是“教師認真分析教材、合理選擇和組織教學內容以及合理安排教學內容的表達或呈現的過程。”
物理課堂教學活動的設計就是要解決“學生如何能更好的學”的問題,新課程更關注的是學生能力的提高及價值的自我實現,教學的目的不在于教師傳授多少知識給學生,而在于調動學習興趣、激發學習動機。教師在課堂上要當好組織者和引導組的角色,在教學準備階段的首要任務就是在合理整合各種教學資源,精心為學生預設學習的情境,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究。
《互感與自感》一節作為法拉第電磁感應定律應用,對于高中學生較難理解。互感和自感雖然在我們身邊隨處可見,但是概念較為抽象,學生接受起來較難,于是筆者基于上述各理論和設計要素,對互感教學引課部分進行教學設計。
[實驗儀器]一個帶鐵芯的互感線圈組(內線圈,外線圈),有源音響,收音機。
[儀器連接]將收音機的兩個輸出端用導線引出來,分別與線圈組的內線圈相連,然后將有源音響的輸入端用兩個導線引出來,分別與線圈組的外線圈相連,讓兩個線圈分開,不套在一起。
[教學過程]
1.音響會發出聲音么?
(1)先打開收音機讓同學們收聽一下收音機發出的聲音(這時兩個線圈彼此分開),然后打開有源音響,讓同學聽音響是否會發出聲音。
(2)再將內線圈緩慢的靠近外線圈,再讓同學們聽音響是否會發出聲音。
(3)將內線圈套進外線圈再讓同學聽音響是否會發出聲音么?
2.音響會發出怎樣的聲音?
(1)將內線圈緩慢靠近外線圈后,同學們聽到音響也發出了聲音;并且當內線圈套進外線圈時,音響發出的聲音是最大的,上述兩種情況是什么原因呢?
(2)再請同學們仔細的收聽音響發出的聲音,與收音機發出的聲音有什么關系呢?
3.對上述實驗現象進行解釋
打開收音機開關的瞬間,收音機和內線圈串聯電路中的電流增大,則會在內線圈中產生一個變化的磁場,當內線圈插入外線圈時,這個變化的磁場在外線圈中必然會導致磁通量的變化,由法拉第電磁感應定律可以得出在外線圈中會產生感應電動勢。由于外線圈與有源音響相連,形成閉合回路,則在有源音響和外線圈中會有感應電流,于是有源音響發出了聲音。
研究發現教學設計的成功與否直接影響到教學的效果,本文首先在前人對教學設計及新課標下物理教學設計理解的基礎之上,進行了一個教學設計。新課標下的教學設計不同于傳統的教學計劃。無論是從教學目標、師生角色、教學活動方式以及教學評價等方面,都是在新課程理念指導下設計的。真正的教學設計應該是在明確學習需要、學習者特征及教學目標的基礎上,制定出合理的教學策略,選擇恰當的教學媒體,并為師生提供一個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學實施文本。
[1]Husen,Torsten&Postlehwaite,T.Nneville.Th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education(2nd ed.)[M].1994.Vol5:2875.
[2]顧明遠.教育大辭典:第1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210-211
[3]皮連生.教學設計——心理學的理論與技術[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9
[4]全國十二所重點師范大學聯合編寫.教育學基礎[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