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愛萍
(蘭溪市柏社中學 浙江蘭溪 321116)
珍視課堂生成 打造高效語文課堂
蔣愛萍
(蘭溪市柏社中學 浙江蘭溪 321116)
隨著新課改的深入,學生的主體地位進一步提升,課堂上會涌現出超出預設之外的信息,這些信息反映了學生對教材、對課堂組織的思考,融入了自己的理解和創新,閃爍著靈性的火花。是一線教師重要的教學資源。如果教師覺察敏銳,捕捉迅速,就能及時把握這些難能可貴的生成性的教學資源,引領學生深入探究,主動自覺學習構建知識,我們的課堂定能充滿靈動、智慧和活力。
語文課堂 珍視生成 激發潛力 提升素養
新課程倡導“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要求我們的教學為學生的有效學習服務,課堂上教師就不能無視學生的需求,一味地跟著“預設”跑。我們的“教”應從學生的“學”出發,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不斷調整教學策略,讓生存之花在預設中綻放。
傳統的教學教師是課堂的主宰,學生是被動的接受者。新課改學生分小組“餐桌式”圍坐,教師要從講臺走下來,走近學生身邊,俯下身子傾聽、發現學生對學習任務的獨特感受,引導他們大膽地發表自己與他人及文本的不同見解。在和諧、寬松、融洽的課堂氛圍中,學生不再拘束,往往能暢所欲言。課堂涌現的動態生成,自然而然就成了新課程背景下的一道亮麗風景。
有位老師上了朱自清的《春》,珍視課堂生成,課堂教學效果明顯比傳統課堂好。課上,教師引導同學們做了這樣幾件事:1、用一種鑒賞的眼光來說說從文中發現的大自然的美。2、評一評作者的表達。3、張開想象的翅膀,創造性地描述春天大自然的一種景物。同學們興味盎然地選擇了“小草偷偷地從土里鉆出來,嫩嫩的,綠綠的”這一句來鑒賞評析。下面是學習小組的討論內容:
清之組:“嫩嫩的,綠綠的,寫出了春天小草的特點,表達了作者的喜愛和贊美之情。”
榮之組:“作者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把小草寫得好討人喜歡。”
峻之組:“我們小組不同意“清之組”的評析。“嫩嫩的”“綠綠的”不應該是“剛鉆出來的小草”的特點,表達的是作者的驚喜之情。”
(話音剛落,教室里頓時議論開了。)
“對啊,小草剛才土里鉆出來的時候,怎能是“嫩嫩的,綠綠的”呢?
“你們誰見過剛才土里鉆出來的小草是‘嫩嫩的,綠綠的’”?
“不應該是‘綠綠的’,應該是‘黃黃的’。”
“對!對!是嫩黃的。”
這時老師適時引導:“同學們剛才的議論分析很好,非常有道理,說明同學們平時善于觀察,而且敢于說出自己的見解,真的不錯!掌聲送給大家!但是朱自清先生為什么要寫‘小草偷偷地從土里鉆出來,嫩嫩的,綠綠的’呢?”“剛才同學們說的是大家用眼睛看到的‘小草剛鉆出土’的顏色,而作者寫的是用心觀察到的‘小草剛鉆出土’的顏色,這之間就會有明顯的差別。為什么呢?大家試著討論一番。”
(接下來的討論似乎比剛才更有興致)小組總結:
清之組:因為小草鉆出土,它不是靜止不動的,它在不斷生長,春風一吹,它很快就“綠”了。
榮之組:朱自清先生這樣寫,就是把小草寫“活”了,表現了小草很強的生命力。
峻之組:“嫩嫩的”寫出了小草的可愛,“綠綠的”寫出了小草的旺盛生命力。是表達了作者的喜愛和贊美之情。
茂之組:這樣寫是為了表現春天的可愛和蓬勃生機。
教師總結:對!‘嫩嫩的’,‘綠綠的’正是對剛鉆出土的小草的生長狀態的描繪,表現了春天小草的旺盛生命力。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是美文的典范,清新、詩話的語言具有跳躍性,想象空間開闊。同學們應展開想象的翅膀,才能領悟《春》的語言美。
這堂成功的語文課不僅展示了教師的教學智慧,更讓我們看到了課堂生成之后學生無窮的潛力。
課堂生成往往是不經意間情不自禁地發出的教學信息。它與學生的知識水平,課堂學習狀況,對課堂問題的思維方式、思維水平以及對待課堂學習的態度等有極大的關系。
(一)反映學生的知識經驗
教師在課堂預設中必定會考慮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和學習體驗,它是課堂進一步學習的基礎。新課程倡導的“在最近發展區教學”的理念就體現了這一點。可在實際教學中,學生突如其來迸發出的聲音更能準確體現學生當下的知識基礎和學習認知狀況。
(二)反饋課堂學習的層次和深度
學生在課堂上表現的學習困惑甚至錯誤的想法,大多是預設中沒有考慮到的。是學生在討論交流,展示評點過程中情不自禁的流露,不僅是學生課堂學習情況的如實體現,也是教師檢驗課堂教學效果的依據,同時還應該是教師進一步組織教學的切入點。如果教師無視這些動態生成,一味地按預設行進,學生是失望的,久而久之學生很有可能會失去學習的興趣,那將是多么可怕的事。反之,要是善于捕捉,在學生課堂學習現有的層次和深度點上加以引導,就能滿足學生的知識渴求,讓課堂閃耀著創造的光輝,涌動著青春的活力。
(三)表露學生的思維方式和思維水平
每個學生都是相對獨立的個體,學習中必然呈現具有自己個性特征的思想和學習方式。課堂教學中師生、生生間即使面對同一個問題的思考,他們也會因年齡、知識水平、生活經驗等主客觀因素的制約,而產生不同的思考,得出不同的結論。教師珍視學生思維的結晶,就能更好地激發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四)表現學生課堂學習的態度
課堂上最不愿聽到的是:“對”“不對”“是的”“懂了”等簡單機械沒有內涵的聲音。這是學生僅僅滿足于聽老師或是學生講析,自己懶于思考的典型表現。自己不積極思考,自然提不出有價值的東西,上課也就只能作些“人云亦云”的簡單判斷式的反應。而課堂上動態生成的信息,特別是預設之外問題提出,必然是學生深入思考的結果。生成的信息越多折射出學生學習態度越積極主動。
(一)順水推舟,深化知識
新課標指出:課堂是不斷生成的,課堂上,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在鮮活的生命體互相碰撞中不斷生成新的教學資源、教學內容、教學程序以及新的教學目標。這正如布魯姆所說的:人們無法預料到教學產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圍。只要我們教師面對完全超出了你的課堂預設的生成,能及時改變自己的預設,根據學生的課堂反應引入新的學習和討論。這樣的課堂學生的學習熱情會更高,效果會更佳。
(二)因勢利導,拓展思維
現代教育理論認為:能夠提出問題比能夠回答問題更重要。它是學生觀察力、注意力、思維力、想象力等綜合能力的真正體現。課堂質疑對于學生學習來說尤顯重要。現在的學生閱讀面廣,擁有的信息多,再加上思想敏銳,對許多問題都有自己獨到的見解。我們教學中只要善于利用,因勢利導,就能成為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有效切入點,拓展學生的思維。
(三)化錯為寶,升華情感
蘇霍姆林斯基特別關注教育細節,他認為最能體現一個人的自身修養的往往不是在大是大非的處理,而是那些不易覺察的細節的捕捉和決斷。課堂上學生常常會流露一些不正確的聲音。教師一定要善于引導、點撥或匡正,如能化錯為寶,課上“錯的聲音”將會演繹成教學中的精彩。
[1]《新課程教學設計》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4
[2]黎奇《新課程背景下的有效課堂教學設計策略》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4
[3]蔣國和《善待學生課堂上的回答》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