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彩蘋
(蘭州大學外國語學院 甘肅蘭州 730000)
對可譯和不可譯與中西互譯可行性的認識
王彩蘋
(蘭州大學外國語學院 甘肅蘭州 730000)
本文主要分為三個方面講述,分別是翻譯的三對矛盾、翻譯的可譯性與不可譯性和對中西互譯可行性的認識。本文旨在使讀者能夠正確對待和處理可譯性與不可譯性這一對翻譯矛盾,并且對中西互譯可行性有系統地認識,因為這將會直接關系到譯者從事翻譯活動的效果和翻譯質量的好壞。
三對矛盾 可譯性 不可譯性 中西互譯可行性
翻譯的三對矛盾,即,可譯與不可譯之矛盾,異與同之矛盾和形與神之矛盾,三者既相互聯系又相互區別,都是翻譯活動中的基本矛盾(許鈞,2009:195)。
翻譯是一個充滿各種各樣理論的領域,而在翻譯活動出現的矛盾中,可譯性與不可譯性就是其中一個古老的命題??v觀幾千年的中西翻譯史,翻譯家們通過大量且多方面的實踐,得到一系列的翻譯實踐經驗,也摸索和總結出一系列翻譯規律,為翻譯事業的不斷發展和進步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當然,在這一過程中,他們也遇到了諸多困難和問題,于是,持不同觀點的翻譯家們就各持己見,形成了不同的翻譯學派。由此,有關翻譯的各種各樣的理論、矛盾、悖論等便出現了。
許多學者和學派,如喬治·穆南、布隆菲爾德、新洪堡學派、奎因、德里達等,都對可譯性與不可譯性做過詳細地闡述和論證,但都是各執一詞。
可譯與不可譯是人們在探索翻譯奧秘的思考中一種自然的對分。它們是矛盾對立的辯證統一。可譯論內在地包含著對不可譯性的思考,不可譯論內在地兼容著對可譯性的承認。他們相輔相成,推動著翻譯理論研究不斷向前發展??勺g論與不可譯論的每一次論辯,都不是簡單的重復,而是螺旋式地向新的更高水平的提升(楊衍松,2009:53)
世界上沒有絕對的事物,可譯性與不可譯性只是一個相對的概念,沒有絕對的可譯性與不可譯性。它們兩者相對性地存在,相對性地聯系,且相對性地區別。
許鈞認為:翻譯是可行的,但存在著一定的限度。在翻譯者看來,不可譯因素的存在并不意味著翻譯在根本上就“不可能”。
所以,在從事翻譯活動中,譯者應該準確地把握好“度”,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運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和積累的實踐經驗,雖做不到最好,但也要努力翻譯的更好,努力地處理好翻譯活動中可譯與不可譯、異與同、形與神這三對基本矛盾,同時譯者還要靈活處理不同情況下出現的各種各樣的矛盾。矛盾的存在,促進著事物的發展,而翻譯活動中也正是因為有這樣的矛盾的存在,翻譯事業才會一直不斷的發展與進步,呈現出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
翻譯作為一種跨文化、跨交際、跨心理的復雜活動,是深受諸多因素影響的。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會受到一系列內因和外因的促進和阻礙,只有清楚認識了解這一系列因素,才會使得事物的發展更順暢和迅速。文化語境與社會因素,意識形態與政治因素,翻譯動機與翻譯觀念,以及語言關系與翻譯能力,這些均是影響翻譯過程和翻譯質量的主要因素。下面本論文將結合漢語與西方語言的差異,談談對中西互譯可行性的認識。
無論在中國還是西方,翻譯都是一種具有悠久歷史的古老活動。
語言是人們日常交流的主要工具,每一種語言的興起和發展都是經過漫長的過程,逐步成熟起來的。不同語言之間存在著共性,也存在著差異。共性指句子都是有主語、謂語、表語、狀語等組成的,其次語言在表達方面都是由詞構成句,由句構成段落,由段落構成篇章。然而在語言發展過程中,政治、經濟、文化、歷史環境、民族信仰、思維方式、人文地理環境等都會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語言。漢語與西方語言的差異體現在詞匯方面、句法方面、篇章結構方面。在詞匯方面,漢語詞語簡練,具有穩定性和靜態性;西方語言具有流動性和開放性;在句法方面,漢語注重意義的表達而不看重形式,英語則更側重形合;在篇章結構方面,中國人重整體重和諧,文章猶如一條溪流,娓娓道來,而西方重個體,文章總是開門見山。
一般說來,用任何語言表達的信息都可以譯成另一種語言,這就是可譯性。
認識影響漢語和西方語言的一系列因素和漢語與西方語言之間的差異,才能使得中西互譯可行性得以實現。
除此之外,我認為中西互譯可行是因為在翻譯活動中,不同語言的共性使得翻譯具有可譯性,這就使得中西互譯可行;并且翻譯的主體—譯者,充分運用了其已掌握的專業知識,以及大量的、多方面的翻譯實踐中總結的經驗,還有譯者本身主觀能動性的充分發揮,在充分理解吃透原語原作的基礎上,運用自己對目標語的敏感度和靈活運用,創造性地翻譯;此外,翻譯事業的不斷發展使得翻譯理論日漸成熟和完善,通過這些理論的指導,有效地減少了翻譯過程中的阻礙,使得中西互譯可行;而中國與各國之間交流的日益頻繁、全球化的推進,也使得中西互譯能夠克服種種困難,變得可行;更重要的是,認識和了解了影響翻譯活動的主要因素后,我們應該利用有利因素,變不利因素為有利因素,克服文化差異造成的語言障礙,這樣也會使得中西互譯更加可行。
總之,在復雜的翻譯活動中,我們應對翻譯活動有一個系統性且科學性地認識,正確地處理好翻譯活動中的三對矛盾,對中西互譯可行性保持一個深刻的認識,努力運用譯者的專業特長,采用科學的方法技巧,發揮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提高翻譯質量。
[1]許鈞:《翻譯概論》。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9。第195頁。
[2]楊衍松:“古老的悖論:可譯與不可譯”,《外語與外語教學》。2000(9)年。第53頁。
王彩蘋,女,漢族,生于1990年3月,蘭州大學外國語學院,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翻譯理論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