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繼
(重慶市酉陽縣浪 泙鄉中心小學)
新課改視野下小學語文古詩詞閱讀教學策略研究
冉繼
(重慶市酉陽縣浪 泙鄉中心小學)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發展,在這一過程中對各科目的教學要求也均有明顯的加深。其中便包括了小學語文的課堂教學工作,既要求小學語文課堂的高效性、有用性,也要求從根本上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習的能力。因此,在這樣的背景下,文章研究了小學語文古詩詞閱讀的教學策略,并提出了實際開展該項教學內容的方法。
新課改 小學語文 古詩詞 教學
在新課改要求的貫徹下,小學語文教學工作正在發生著變化,以古詩詞閱讀教學為例,也正朝著多元化的方向不斷發展。古詩詞教學內容在語文課程當中處于核心的地位,怎樣提升小學生語文古詩詞閱讀教學工作的有效性,逐成為了漸教育界所關注的焦點。
傳統的古詩詞閱讀的教學方式和手段比較單一、枯燥,基本上是以分析古詩詞的內容以及中心思想為主,且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只是不斷地強調學生對古詩詞的運用,而忽視了學生對詩詞本身所包含的情感的理解,無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另外,課堂上過多的要求學生死記硬背,而未讓其領會詩詞所具備的深刻寓意,即便背的滾瓜爛熟也無益于學習有效性的提升。因而,現階段開展古詩詞教學工作的時候必須要注意創新教育手段和教學內容,讓學生真正的體會到詩詞當中豐富的情感。
文章結合自身經驗并針對當前小學語文教育的現狀進行分析,總結出以下幾點有效的教學策略。
(一)朗讀感受文字之美
在小學階段,語文教材內容內有著許多的優美的古詩詞,教師在開展課堂教學時可以篩選出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句子,引導學生多多閱讀,增強學生對古詩詞的關注度。例如王維的“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該句便非常具有意境,將大自然的景色巧妙地融入詩句中。且這句詩句表述較為簡單易懂,小學階段的學生能夠在閱讀的過程當中明白詩句的涵義。當學生將自身的情感放入詩句中時,便能夠感受到經過新雨洗禮后美麗的山林之境。再如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在學習這首家喻戶曉的古詩時,教師就要組織學生進行大聲、反復的朗讀,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現”,通過朗讀能讓學生對詩句的文字之美產生共鳴,更能體會到作者對家鄉的思念之情。
(二)幫助學生構建古詩詞畫面
在古代,詩詞是人們表達感情,闡述思想的途徑。為了能夠更好地讓學生理解詩詞本身的涵義,教師應當在解析詩詞時,幫助學生在頭腦中構建起詩詞所描寫的畫面,尤其在描繪大自然的美景時,此種方法更加能夠發揮其效果。例如,楊萬里的小池當中寫到“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教師可以為學生描述詩句中呈現的畫面,這樣一幅寧靜的畫面便會逐漸浮現在學生們的眼前,泉眼里流出來的清澈細細的泉水緩慢的流著,這樣的感覺就好像是泉眼非常珍惜溪水一般,不愿它就此溜走。岸邊栽種著很多很多的綠樹,水面上全是綠樹的影子,看起來也非常像是綠樹正在撫摸那一池清水。在水面上,荷葉才剛剛長出來,非常青綠好看,雖然還沒有長大,但是蜻蜓已經迫不及待的停在了上面。這是一幅多么美麗雅靜的畫面,不僅能夠讓學生體會到大自然之景,也能夠陶冶情操,修身養性。
(三)注重古詩詞所傳遞的情感
我國古代大部分的詩詞都是在表現作者的內心情感,為了能夠讓學生更深刻的理解古詩詞,記憶古詩詞,教師可對其進行全面的分析,讓學生體會到作者的情感。以情感表現非常豐富的《七步詩》為例,曹植雖然在詩中寫的是豆莖燃燒自己,煮熟豆子的普通景象,但是更為深層次的含義是其將二者的關系比喻為自己與兄弟的關系,“本是同根深,相煎何太急”一句正是全篇詩詞感情的爆發,即表現了自己對當前境況的尷尬與無奈,也表現了自己對骨肉兄弟之間相互殘殺的憤怒之情。教師在講述該詩時,應當結合曹植當時所處的社會背景以及同兄弟之間的關系進行分析,盡可能地將曹植自己的親身經歷和實際情感全面的展現于學生眼前,讓學生也能感受到那種無奈與憤怒之情。如此,學生在學習詩詞時便會更加的記憶深刻。
(四)寓意的重點掌握
我國的詩詞文化博大精深,其中不乏很多充滿寓意的詩詞。掌握這類詩詞既能夠讓學生的知識面得到擴寬,也能讓學生學習到眾多的優良品格。例如《竹石》當中的“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便展現了竹子堅韌的品格,即便是在艱難的環境當中也能夠茁壯的成長,非常具有教育意義。教師通過對詩句寓意的講解,能夠培養小學生在逆境中成長,不畏艱難的優秀品質。
我國古詩詞濃縮著古人的精神與智慧,其不僅僅在小學語文的課程內容中占據著重要地位,更是我國悠久歷史的見證。此外,古詩當中包含著非常多的人生哲理,有助于學生精神品質的提升。因此,在新課改的大背景下,小學語文的古詩詞閱讀教學工作更應當全面深刻的開展。
[1]李明輝.古詩詞現實意義[N].中國經濟時報,2010(3).
[2]張媚利.古詩詞對現代教育的深遠影響[D].上海交通大學,2010.
[3]鄭俊英.我國古詩詞發展歷史研究[D].安徽大學,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