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
(肥城市查莊礦學校 山東泰安 271612)
校本課程開發之我見
王麗
(肥城市查莊礦學校 山東泰安 271612)
新形勢下的課堂教學,給我們帶來了新的挑戰,提出了新的要求。從課內走向課外,切實提升學生的能力和素養,這是我們課堂教學的出路所在。這就要求我們老師自身要有課程意識,不斷拓寬教學的思路,立足課堂,開發課程,拓展校本。現以語文教學為例,就校本課程開發談個人幾點粗淺的認識:
生活即教育,語文教學亦如此,生活處處有語文。生活中,我們時刻都在接觸著語文,學習著語文,我們與人溝通就是在練習口語表達,傾聽故事就是在拓展語文的閱讀,經歷各種各樣的事情就是在培養實際能力和積累素材。語文,豐富了我們的知識;語文,提高了我們的生活能力。
我們可以引領學生走進生活,從生活中學習語文,校本課程方面我們可以引導學生做很多事情:如引導學生從生活中識字,增加學生的識字量;開展課外調查,培養學生的分析問題的能力;引導學生觀察,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指導學生做手工,增加學生的生活體驗;拓展課外閱讀,增加學生的語文積累……這些事情,都是語文學習的有效途徑。
語文校本課程的開發一定要高于生活,不是簡單隨意地做上面的這些事情。做這些工作要有一定的計劃性,形成一套較為完整的工作鏈條,這樣做語文的課外實踐活動,時間久了就會變成真正意義上的“課程”。以拓展課外閱讀為例:首先,我們引導孩子讀哪些書?要有一個推薦書目,讓孩子自主選擇喜歡讀得書;其次,在讀書方法上要及時指導,可以開設“講座”或者讀書方法交流會,讓孩子們知曉如何去讀書?第三,要讀出實效。就要引導學生寫好讀書心得或者做摘抄,或者寫好讀書筆記。第四,要做好及時激勵或展示。如在班里組織展示,或評選讀書明星,這樣可以很好地推動讀書活動深入發展。如此,這樣開展課外閱讀,就是真正意義上的校本課程了。
教育作為培養人的活動就是要使每個人的個性得到充分而自由健康的發展,從而使每個人都具有高度的自主性、獨立和創造性。校本課程關注每一個學生的不同需求,給學生一個自由發展的空間。校本課程的開發要緊扣課堂教學,就語文而言就是在校本課程開發的過程中,要圍繞語文教學這個主體展開,圍繞提高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展開。這種課程開發是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機補充,也是課堂教學的有效拓展。
有些所謂的校本開發只是為了搞一些花樣的活動,讓學生又蹦又跳,又歌又舞,形式雖然很活潑,但與語文教學脫節,對語文學習沒有實際的意義。還有的,讓學生搞一些社會調查,既費時又費力,對學生沒起什么作用。這樣的課程開發,還是不要的好。
與搞花樣的課程開發向對的,就是緊扣語文教學的課程開發。如,在學習童話故事單元之后,為拓展學生的閱讀面,我引導學生開展“講童話故事”,并舉辦了專門的展示課。先給學生推薦要讀的童話故事篇目,讓學生在家里自主閱讀童話,自主練習復述、講練,要求家長督促指導,然后小組內選出代表,最后進行集中匯報。這樣進行課程開發,讓課外閱讀扣住了課堂教學,全方位提升了學生的語文能力,還激發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國家課程開發模式下,教師處于權力結構的最底層,教師按照規定的時間和進度,完成規定的教學內容。這無疑扼殺了教師的創造潛能。校本課程的開發賦予了教師的課程決策權。教師就是課程編制者、實施者、評價者。校本課程發展的成功與否,教師是一個關鍵因素。要善于在實施過程中根據學生的實際需要調整課程內容與步驟;還要根據學校條件、學生的能力、興趣,開展校本課程的各種活動。
此外,校本課程有利于充分挖掘學生的個性潛能優勢,促進學生的個性全面和諧發展。教育是一項培養人的社會活動,學生是教育的出發點和歸宿點,學生不是“白板”,他們有自己的生活經歷、興趣、愛好、感情情緒體驗。教育效果的好壞,往往取決與外在的教育因素能否內化為學生內在的建構活動。人的個性潛能是無限的,如果不能喚醒就會萎縮甚至泯滅,教育的使命就在于喚醒、發掘個體的個性潛能。創新是一個國家的靈魂,要創新就必須關注個性,關注差異性,創新總是與多樣性聯系在一起的,而多樣性又來源于個性,正是由于個性上的差異,才使得世界繽紛多彩。無論是國家課程還是地方課程,大都是要求統一性,忽略了差異性,不利于學生個性的培養和發展。而校本課程恰恰相反,從學校的實際情況、學生的特點出發,強調的是學校和學生的特殊性,突出的不是統一性、一致性,而是基于學校、學生的現實展開的,針對學校、學生的問題而進行的。
斯滕豪斯宣稱:“沒有教師發展就沒有課程開發。”因此,要想把校本課程開發好,要想把課程開發做出實效,教師就必須先把自身發展起來,要先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大力提升自身業務水平。這樣,校本課程的開發才會真正從理想變成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