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有權
(吉林省洮南市大通中心校 吉林洮南137116)
淺談教師的語言藝術修養
石有權
(吉林省洮南市大通中心校 吉林洮南137116)
教師的良好語言能力,一面可以使教學順利的完成;一面還影響著學生未來的語言能力,因此它一身而二任,一面用于傳播知識,一面用于育人。這,也是教師語言藝術修養所以重要的原因。筆者認為,教師的語言藝術修養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講課時教師的語言聽來悅耳,給人以悅愉,就能吸引學生集中注意力聽課,提高教學效果。
要使語音悅耳,就要做到:
1.聲音親切。母親的“搖籃曲”因為它聲音親切,孩子聽起來就感到安適,教師親切的聲調,可給學生增添信賴感。親切的聲音來自親切的情感,母親和孩子講話親切,是以愛為基礎的,教師基于事業心,熱愛教育事業,熱愛學生,講話的聲調才能親切。
2.聲調柔和。聲調柔和除了情感外,發聲、用聲的技巧也是很重要的,中央電視臺的邢質斌、李修平、孫小梅、楊柳、羅京、趙忠祥、王剛等的聲音就十分圓潤、淳樸,聽來給人以柔和舒適之感。邢質斌的播音,幾十年來一直象銀鈴一樣的清脆、甜美和響亮。巴西電視劇《女奴》伊佐拉的配音演員向雋珠的音色,也有獨到之美,且能夠隨心所欲,屈伸自如,《女奴》在我國倍受歡迎,其配音成功是其重要的因素。
3.富于音韻感,即音調要有抑揚頓挫,鋼琴、小提琴、黑管、薩克斯管音色雖美,如果一直按在同一音域的一個鍵鈕上單純重復一個音節一個音調,那么樂音也就會變成噪聲了。抑、揚、頓、挫就是音調的高低、快慢、長短、強弱、配合要錯落有致,波瀾起伏,有節奏且能做到高而勿噪,低而不咽,恰到好處。
如果聲音平淡,如和尚念經一樣必定催人欲睡。聲音過高,叫人震耳欲聾,刺激太強就會使大腦皮層產生保護性抑制,過低的聲音,聽起來吃力,聽覺長時間處于緊張狀態,就會使人疲勞。講話太快,嘴巴象機槍噴射,使人應接不暇,難以招架。
一桌色、形、味佳的豐盛筵席,沒有多種山珍海味和調料就難以辦成。土木工程沒有充足的磚瓦、木料也難以竣工,教師的語匯不豐富,講課也一定干癟無味,蒼白無力。《聊齋志異》之所以被認為是一部出色的作品,除了語言簡練外,詞匯豐富也是它的一大特色,如用來表示“一會兒”的詞匯就散見在:未幾、須臾、俄而、少頃、瞬息、瞬間、少時、頃刻、頃而等十幾個之多。語匯豐富,講課時可以左右逢源、妙語橫生、流暢自如、形容得體、措詞清新、出口成章。必要時能畫龍點睛,一語道破。反之由于語言表達能力不足,教學中會產生枯燥生硬,興味索然,進退維谷,捉襟見肘,結結巴巴,詞不達意的毛病。
培根說:“知識就是力量。”一個人知識淺薄,閱歷不足,講話就不能有份量。語言的力量在于內容的充實。你的知識豐富,教材鉆得深,鉆得透,講話或講課才能抓住要害,才富于概括性,才有說服力,所謂游刃有余,就是指功底好,所以沒有一桶就倒不出一碗,這就足以說明教師語言修養的重要性。否則就舍本逐末,只有在專業上下功夫才有發言權,充實性就是知識性,知識豐富了,講課才能闊達、瀟灑和充滿自信。
冷冰冰地“客觀主義”講課,自然會增加師生間的距離,教師的職業不是教書匠,他既“解惑”又“傳道”,還要“授業”,通俗的說法就是既教書又育人,他不能光靠從理論上、從邏輯上給學生知識,也要從情感上感染學生,所以教師講課時不能象一尊不食人間煙火的菩薩,衛道者、說教者的姿態最不受歡迎。既曉之以理,又動之以情,這樣的教學工作,才能溝通師生的情感,教師與學生打成一片,心心相印和水乳交融。
唐代大詩人白居易說:“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所以只有教師“誠于衷而形于外”,充滿發自內心深處的愛憎情感,才能“潤物細無聲”地影響孩子們的心靈。聆聽列寧演說過的工人們說:“列寧本身就象一團火,所以才能燃起我們工人情感上的共鳴”。許多悲劇之所以感人至深,催人淚下,都在于情感的力量。
講課雖然是項嚴肅的工作,不比說相聲、講評書,但是也不必過于拘謹和一本正經,正襟危坐,板著面孔,不茍言笑和“圣人主義”十足。幽默可以打破課堂的沉悶,活躍課堂氣氛,調動學生聽課的積極性。
自然,幽默絕不是信口開河,甚至低級庸俗。老舍先生、侯寶林、卓別林、肖伯納和巴爾扎克這些大師們藝術上的成就和他們語言的銳意幽默是分不開的。幽默用于教學上還能啟迪學生的思路,教學中有時使用一些浪漫手法的夸張,也能收到幽默的效果。
魯迅的學生回憶說:“魯迅先生在講課時也常常說些笑話,而先生自己卻不笑。”魯迅在女師大講《小說史略》時,在講到《紅樓夢》中人物時問同學們“喜歡不喜歡林妹妹”,在充滿和諧情誼的課間,學生反問:“周先生喜歡黛玉否?”魯迅說:“我不喜歡黛玉,因為她總是哭哭啼啼過日子”。
所謂幽默,也包括講課要留有余味,要有儲蓄性,以發人深省,耐人尋味。
教師講課在用語上,要處處著眼于啟迪學生的思路,以增強對知識的加深理解,喚起學生的求知欲和智力的發展。
古希臘哲學家、教育家蘇格拉底講學時常常使用反詰法,引導學生一步一步地去出結論。
孔子是啟發式教學的鼻祖,他曾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而不以三隅反不復也。”朱熹解釋說:“憤”就是心求知而不得。“悱”就是口欲言而不能。所謂啟發教學就是使學生學習時,心理處于渴望知識的如憤如悱狀態,引導學生動腦筋去學習,能舉一反三,觸類旁通。
至于語言的質樸性;語言的規范性;語言的清晰性;語言的直觀性;語言的機敏性等這里不一一贅述了。教學語言不是孤立的藝術,唱歌、唱戲有伴奏、化妝、布景、道具等諸多陪襯因素來幫助,教學語言也有一些非語言的陪襯因素來配合。如手勢、表情、目光、神態、心境、儀表、姿式、語氣、健康等,忽視這些因素,也會影響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