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愉
(云南師范大學國際漢語教育學院 云南昆明 650000)
中泰孝文化觀之比較初探
成愉
(云南師范大學國際漢語教育學院 云南昆明 650000)
泰國自古以來便與中國有著諸多方面的交往,隨著中泰兩國跨文化交際的不斷增多以及漢語國際推廣的不斷深入,中泰的文化差異引起了學者的廣泛關注。本文旨在通過中泰孝文化觀的比較探析,著力解決以下幾個問題:1.立足于中國孝文化觀,比較中泰孝文化觀的異同。2.通過中泰孝文化觀比較探析,掃除跨文化交際中的障礙。3.通過中泰孝文化觀比較探析,促進中泰兩國文化交流和互補。
孝文化觀 中國 泰國 比較
“孝”這個漢字早在殷商甲骨文中就已出現。最終,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孝”也變成了治理國家的一個重要環節,繼而奠定了封建宗法制度穩固的基礎。漢唐時代,統治者明確提出“以孝治天下”,孝文化作為治國安民的政治作用日益突出,在此同時,孝文化也日漸成熟和逐步系統化。此時,孝文化觀的主要體現在一下幾個方面:第一,孝文化觀的政治作用逐漸被放大,作為宗法道德倫理規范的孝道已然完全滲透在國家的法律中;第二,明親、事君和立身三個概念得到了高度的融合。到了宋元明清時代,程朱理學成為社會的主流思想,其主要的特點就是保守性和空前絕后的禁錮性。近現代,在西方民主自然思想的沖擊下,孝文化觀適應著社會的改革,也在發生著巨大的變化。然而,不變的是:孝文化觀仍在維護社會和諧發展的過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中國的孝文化思想,在儒、釋、道各體系中都是重要的范疇,以儒家的表現最為突出。儒家將孝由家庭推廣到社會,使孝成為了統治者的御用工具而存在,孝成為維護封建等級制度的一個工具,成為了維系家族與和社會倫理道德的一條無形紐帶。泰國孝文化也曾在泰國王朝的統治起著重要的作用。突出體現在泰國王朝極力扶持佛教的發展,并通過佛教教義使業報輪回、棄惡從善等有關孝文化的思想在人們的心中得以根深蒂固,人民必須要敬愛君主,擁護君主的統治。
在中泰傳統孝文化中都有強調對父母的贍養與孝敬。《詩經》中曾說到:“哀哀父母,生我劬勞。??哀哀父母,生我勞瘁。”這表明,孝道思想它首先提倡的就是要先奉養自己的父母,但對父母的孝只表現在物質上的奉養是遠遠不夠的,而應該是發自內心的對父母的孝敬。而泰國孝文化觀中的核心內容也是對父母的贍養和孝敬。
1.孝文化觀的來源不同
在孝文化方面,開始以儒家經典為孝道的主要內容。在中國,以儒家經典為孝道內容是有根據可循的。儒家經典中記載的孝道思想,內容十分的豐富,它不僅涉及到家庭,同時也涉及到國家和社會的許多方面。在家庭中,強調子女要恭敬順從和奉養父母;在國家中,它強調移孝為忠。儒家思想涉及到了社會生活的諸多方面,是中國孝文化觀的主要來源。泰國孝文化觀的主要來源,是源自佛教思想對泰國社會的影響。佛教所宣揚的佛教教義,如業報輪回、棄惡從善、孝敬父母、友愛他人等思想,使泰國人民的行為受到約束,并成為他們的行為準則。年幼者必須要尊重和服從父母、長者、教師和僧人的意愿。佛教在泰國文化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也是泰國孝文化觀的主要來源。
2.孝文化觀在禮儀文化中的不同
泰國是個篤信佛教的國家,泰國的雙手合十禮儀習俗從古到今都被沿襲著。行合十禮時,雙手舉得越高,表明對對方的尊重程度越深。對不同的人,如平輩的人、長輩、僧人等所采用的合十禮也有所不同,有著嚴格的區別。通常,和尚不用行合十禮,只需以微笑作為回應即可,即使是在面見國王或者王后時也不用行合十禮。在特殊的情況下,當平民參加國王或者王后時,要行跪拜禮,兒子出家時,父母要向兒子行跪拜禮,這些現象都是中國孝文化中所沒有的。在禮貌禮節方面,泰國稍顯嚴格,中國則較隨意。
3.孝文化觀在節日文化中的不同
在中國,春節和清明節是兩個極其重要的節日。人們往往在春節的時候舉行各種活動,其中以祭祀自己的祖先最為重要。在清明節時,掃墓是最重要的一項活動,人們通常會去到祖先的墳前進行掃墓,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泰最為重要的節日之一就有有“母親節”。泰國的“母親節”由來已久,而且政府通過法律的形式使孝文化上升到了一定的高度。
(四)孝文化觀社會規約性的不同
在某種程度上,泰國的孝文化,也經歷和中國孝文化一樣的發展過程,由于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不斷加強,泰國在繼承本國文化的同時也在吸收著外來的文化,這對泰國人民原本的親情觀、價值觀都產生了重要影響。筆者了解到,有少數的泰國人不再遵循傳統的孝道義,出現了不奉養父母的情況。但泰國的孝文化中的孝道義,依然為泰國人民所尊崇。這在泰國的節日中就有很好的體現,如泰國法律規定,以王后的生日為“母親節”,此外還有“拜師節”。這表明,泰國政府將孝文化提升到了法律的高度,足見泰國人民對孝道義的重視程度。
在泰國,很多風俗習慣和禮節都將孝道的內涵融入其中。在風俗習慣方面,父親節、母親節都是泰國的重要節日,每逢這兩個節日,泰國都會出現很多慶祝活動,表達對父母的感恩。這對我國的孝文化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泰國傳統孝文化之所以能得到很好的繼承與發展,除了歷史文化的沉淀外,從小對學生進行的孝道教育也發揮了重要作用。在經濟迅速發展的今天,泰國的孝道文化仍散發著生機和活力,并為泰國的發展在文化上提供了巨大的張力。在孝文化受到嚴峻考驗的現代,這對我們孝文化的完善與發展有著重要的價值。
[1]程裕禎.中國文化要略[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3年版.
[2]江萬秀.儒家倫理與傳統文化[M].陜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3]李春秋.中國傳統理論精華(下)[M].同心出版社,1993年版.
[4]頌參.泰國人的生活方[EB/OL].http://www.geocities.com/chatwanus/vi.html,2008-5-21
[5]于榮根.儒言治世[M].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6]黃堅厚.現代生活中孝的實踐[C].載楊國樞主編:中國人的心理,臺北:桂冠書公司,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