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 芳 任梓銘
(銅仁職業技術學院 貴州銅仁 554300)
性教育,高職心理健康教育的必然組成部分
宿 芳 任梓銘
(銅仁職業技術學院 貴州銅仁 554300)
伴隨著性發育的成熟,高職生的心靈也經歷著一個全新的成長過程--性心理的出現。由于受傳統觀念的影響和目前高校教育體制的不完善,高職生獲取性教育知識的正規教育途徑少,導致高職生在青春期出現性心理問題比率較高,進而影響到他們的人際關系和心理健康的和諧狀態,因此,筆者認為高職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應該納入性教育知識,切實維護好高職生的心理健康狀態。
心理健康 性教育 高職生
1.性生理成熟與性心理滯后的矛盾 高職生正處于人生中最矛盾、最躁動、最困惑也是最重要的青春時期,在這個時期,他們完成了性特征的演化,最終在外貌上展現出性別的差異,但同時也造成了性生理和性心理發展失衡。高職生的平均年齡一般17歲左右,處于青春期的中后期,雖然性生理發育成熟,但人格、價值觀等尚處于由不成熟向成熟的過渡階段,容易出現性困惑。據調查顯示,有26.7%的男大學生對遺精的情緒反應是羞愧、厭惡、不安、困惑;有60.5%的女大學生對月經的情緒反應是緊張、厭惡、不安和情緒低落。對性的沖動雖有72.4%的同學感到釋然,但仍有5.8%的同學感到羞愧,1.8%的同學感到自責,9.4%的同學感到苦惱,8.2%的同學感到困惑,1.1%的同學感到厭惡,1.3%的同學感到恐懼,55.2%的男生和48.8%的女生有性壓抑感[1]。
2.性意識覺醒,但性知識貧乏性意識是指對兩性間性生理、性心理和性別角色差異的認識和反映。伴隨著性生理的成熟,高職生的性意識明顯增強,正確處理性沖動的經驗、知識缺乏而且零散,不能很好駕馭性意識引起的生理和心理的改變。筆者曾對自己從教的高職院校的238名學生做過性知識方面的問卷調查,結果表明:只有31%的學生接受過簡單的性教育學習,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引入性教育,會給予高職生更多的指導和幫助,順利度過青春期。
3.性知識來源途徑復雜、不正規,正規的性教育傳播力度很弱 由于很多高職院校都沒有開設專門的性教育課程,所以大部分高職生的性知識都是從網絡、雜志、家庭、等多種渠道“自學”而來的,性知識魚龍混雜、良莠不齊。筆者做的問卷調查結果也表明:高職生性知識來源主要有家庭、學校、書籍、電視碟片、網絡,其中占據前三位的分別是書籍占29.2%,學校占22%,電視碟片占19.1%。這充分說明在我國,學校不是性知識來源的主要渠道,家庭性教育嚴重缺失,“性”仍是一個被回避的問題,而這種現狀對于高職生的性心理健康發展是極為不利的。
1.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增加性教育知識,能幫助高職生樹立正確的性觀念。性在中國文化中,一直是隱晦的,不公開討論的,但對于高職生而言,性問題是一個不可回避的問題,他們所處的年齡段,好奇心和探究欲極強,驅使他們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資源接觸了解性,因此,在這種情況下,很多高職生會因為學習性知識的途徑選擇不正確,反被誤導,甚至沉迷于一些黃色網站,導致心理狀態出現問題,所以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增設性教育知識,一方面可以通過系統學習,培養學生正確的性觀念,坦然面對性生理反應;另一方面開設性知識教育也是廣大高職學生的需求,筆者問卷調查表明74.3%的學生希望學校傳授性知識,因此,用正確的方式滿足學生正當的需要,能夠幫助高職生消除對性的神秘感、羞愧感,克服一些性心理健康問題。
2.性知識可以幫助高職生形成正確的異性交往觀,構建和諧健康的人際關系。高職生進入青春期后,因為性意識的成熟和性知識的缺乏,他們在異性交往中會遇到困惑,有些甚至簡單的認為與異性交往就是為了滿足性需求,因此有些學生會不敢與異性交往,出現自卑或自閉等不良情緒,產生偏激行為,引發心理健康問題。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引入性教育知識,幫助學生區分友誼與愛情,引導他們正確控制、把握自己的感情和行為,大膽自信地面對校園內以知識交流和情感互動的異性交往;在對待戀愛方面,要以“性純潔”教育為主要目標,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婚前性行為的危害,鼓勵戀愛中的高職生加強責任感和自律能力的培養,把重心放在學習和人生目標上,用高尚的道德情操自律不恰當的性行為沖動,維持和諧的人際關系。
3.性教育與人格教育相結合,更有助于維護和提升高職生整體素質。隨著社會多元化的不斷加強,很多傳統的男女人格特征也在發生著變遷,最顯著的體現在男女雙方在性問題上的人格特征更外顯,性行為泛濫,這些社會現象驅使高職生去注意性,在與性有關的人格特征中表現出較低的自尊自重、責任感和自制力,甚至出現手淫等不正確的性行為,這些不良性行為進而影響著高職生的人格健康,因此,要解決這種惡性循環的局面,就必須將性與人格相互結合、相互影響。埃克斯納曾說過:“性本能是生命最大的潛流,尤其在生命形成、性格定型期—青春期。與人的其他任何本能相比,他都更能為生命提供個性與方向。”,以性教育為基礎的人格教育就是幫助高職生知道什么是美好而完整的人生,幫助他們以一種健康而道德的方式達到人格與性成熟和諧融合。
任何事物的進步都是在發展中不斷創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作為服務高職生的一門重要公共素質課,更需要結合社會和學生發展的特點,在遵循客觀規律的前提下,合理的創新,將性教育與心理教育科學融入,才能更好地發揮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課程目的。
[1]劉小林.青少年性心理問題的原因分析及對策 [J].中國性科學,2007,(3).
[2]黃碧蓉,彭林珍.某校高職大學生性教育狀況調查研究[J].昆明醫科大學學報2014,35(3):117~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