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藝馨
(南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 山東濟南 250022)
關于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現狀與方法探析
崔藝馨
(南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 山東濟南 250022)
在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的今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如何利用好各種新媒體平臺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校學生工作面臨的一個新課題。本文針對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現狀,結合濟南大學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色做法,對新時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法進行了探析。
網絡思想政治教育 濟南大學 方法探析
當前,我們正身處于一個“微”時代的大環境之中,每天更新微博、發朋友圈、創造微話題、發起微公益等,這些微訊息能夠真實地反應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經歷,也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供了新的工作抓手與平臺。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提出:“‘明者因時而變,知者隨事而制。’宣傳思想工作創新,重點要抓好理念創新、手段創新、基層工作創新。”時代的發展與國情的變化對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伴隨我國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要從實際出發,緊跟形勢,創新方法。
1.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載體增多,但功能缺乏評估
當前,隨著信息科學技術的日益發達與網絡時代的革命性突破,微博、微信等新媒體越加普遍,可以說,整個社會都進入了一個“微”時代。這些新興媒體受到了廣大青年大學生的喜愛與追捧,并逐步深入到學生學習生活、行為方式、人際交往等方方面面。為了順應這股趨勢,除了校園網、思想政治教育專題網站、飛信平臺等常用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載體,越來越多的高校也將QQ、人人網、微博、微信等新媒體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來,促進了思想政治教育資源的共享,也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變得更加日常化、生活化。然而,盡管教育載體有了幾近翻天覆地的變化,但其功能主要側重于加強與學生之間的溝通與交流,或者信息更偏向單向輸出。由于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載體傳播內容的多元化與網絡缺乏監管,加上大學生尚未形成成熟的價值判斷,使得教育實效大打折扣,給傳統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也帶來了一定挑戰,真正的感染及引導作用缺乏評估。
2.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單調,缺乏時效性與針對性
在我國改革進入攻堅克難關鍵期、全社會學習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及高校意識形態工作再次被提到一個重要的位置的背景下,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也需要緊跟時代步伐與國家發展趨勢,不斷與時俱進。目前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更新的速度相對比較遲緩,沒有體現出應有的時效性。有些高校思想工作教育工作者在開展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時,發布的信息內容單調空洞,缺乏新意與吸引力。微博、微信等新媒體具有轉載分享的功能,使得教育內容缺少原創性,沒能抓住大學生的眼球。另外,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更加偏重于一些大面上的東西,沒有就學生思想教育與成長發展中的一些特點和關鍵問題專門開展教育。大學生處于特殊的年齡階段,思想與心智尚不成熟,因此在愛國主義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公民道德教育等方面應有針對性的加強。
3.大學生對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關注度與參與度不高
網絡作為大學生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對其思想觀念、價值取向、學習態度、生活方式等產生著日益深刻的影響。截止2013年底,中國的網民達到6.18億人,居世界首位,其中,大學生可以說是網民群體中非常龐大且重要的一個群體。有數據表明,90后大學生每天平均上網時間為四個半小時。然而,在這平均的四個半小時中,很少會有大學生專門瀏覽校園網、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專題網站或者參與相關話題的討論,更有甚者從未關注過這些網站或訊息。這種狀況使得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傳播內容的路徑不暢,大學生參與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動頻率也比較低。然而,在網絡環境中,青年大學生既是受教育者,也是教育者,具備個人價值判斷與主觀能動性,是網絡信息重要的傳播主體。當大學生的主體意識降低時,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形式便更多地淪為了一種單向灌輸的模式,其內容也很難為大學生所接受,無法形成一種良性互動。
4.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技術單薄,方法缺乏創新
各高等院校對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這一教育形式持非常重視的態度,然而在具體實施中,相關的理論研究、技術探索、評估方法以及專業的人員培訓尚存在一定差距。例如,許多具有豐富教育經驗且政治理論素質較高的中老年教師,其網絡知識技能比較欠缺,而具有較高網絡知識技能水平的青年教師則在思政教育工作的實踐經驗和政治理論方面修養不足。還有一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會利用各種交流平臺與大學生順利交流談心,不能運用網絡工具收集分析學生輿論或狀態,找不到與青年大學交流互動的交接點。更有甚者自身的法制素養不高,忽視網絡道德的踐行,對現行的網絡法律法規缺乏認知,難以發揮網絡文明建設的引領帶頭作用。另外,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技術薄弱使得思政教育工作者在工作方法上缺乏創新,永遠趕不上學生的腳步,對教育方法學生不感興趣或者抵觸的情緒時有發生。
1.加強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與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聯動,相得益彰
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契合時代特點對思政工作提出的新要求,然而也對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造成了一系列挑戰。在信息快速傳播但缺乏監管的今天,大學生通過微博、微信等平臺得到信息的速度和數量將大大超出教育主體所能掌控的范圍,若他們不能及時的將反面信息排除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則不能有針對性的開展。而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是通過課堂教育、樹立典型、個別談心等教育方式完成的,這些傳統的方式最突出的特點就是可控性強,教師可以根據教學目的有意識地選擇一些合適的材料或一些典型的事例在課堂上對教育對象進行特定的信息宣傳。為此,只有將思政課堂、學生主題教育活動等傳統教育方法與網絡思想教育新平臺有機結合,才能實現線上與線下的聯動,分別二者的不足,相得益彰。
2.將網絡思想教育內容與學生的關注點相結合,提高針對性與互動性
大學生是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對象,具備獨特的成長階段特點與興趣喜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把握大學生群體關注的焦點、思想共鳴點以及內心的真實訴求,增強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親和力和針對性。一是要著眼于信息的新穎性、豐富性,不能以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眼光來看問題,而要從大學生的興趣點出發。二是要重視品牌效應,打造校園主題網站及思想政治教育平臺的知名度,從而吸引大學生的關注。三是要打造順暢的網絡溝通平臺,加強交流與溝通的互動性與及時性,面對大學的疑惑與問題,及時地給予解釋或者回答,給大學生相對充分的空間來發表自己的訴求。四是要以新奇特的技術吸引大學生的關注,大學生的好奇心較重,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加強對網絡多媒體的使用能力,豐富教育方式。
3.轉變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語言風格,不照搬條條框框,寓教于樂
當代大學生尤其是90后學生的自我選擇性極強,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者提供的信息符合大學生的價值判斷、興趣愛好,大學生才會選擇接受,之后認同、內化成為他們的思想意識。然而一提到到思想政治教育,難免使其產生一種抵觸的心理,即便是運用新媒體技術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也無法避免。究其原因,是思想政治教育給學生一種古板枯燥的印象。為此,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應充分尊重青年大學生的主體意識,增強平等意識與民主意識,不以居高臨下的官方口吻傳播信息,或是照搬條條框框枯燥乏味。另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有時代的敏感度,注重工作方式與語言風格,將青年大學生喜歡的文娛內容與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巧妙結合,使思政工作的風格更加輕松化、生活化,以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寓教于樂。
4.營造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良好環境與氛圍,注重實效
在當前的時代背景下,我國的社會結構、組織結構以及個人的發展都經歷著比以往更加深刻的變化,經濟全球化與文化多元化影響著人們的思想意識和行為方式,一些非主流意識形態和不健康的思想觀念也隨之涌現。在這種情況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致力于營造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氛圍,保持思想先進性與純潔性,優化教育環境。一方面,要深刻理解并運用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在社會主義現代化發展的今天,不斷涌現出了一系列艱苦奮斗、愛國主義、科教興國等精神的典型事跡,將這些精神具體應用到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與實踐活動中,對大學生進行引導。其次,要努力構建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環境。從日常小事入手,做細做實,宣傳正確的思想意識,倡導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美德,強化正確的輿論導向,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注入傳遞青春正能量。
[1].周軍:《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探究》,《經濟研究導刊》,2013年1期;
[2].季海菊:碩士論文《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南京師范大學,2013年5月;
[3].胡樹祥,謝玉進:《大數據時代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教育研究》,2013年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