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英豪
(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崇義中學 四川成都 611830)
窮則變,變則通
——中學語文教學困境下的轉變
陳英豪
(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崇義中學 四川成都 611830)
學生對于語文學科漸生厭倦之情,學習漸現懈怠之意,對于語文,學生認為無聊,認為難學,認為無必要!在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唯有一字--變。窮則變,變則通!教師應當完成角色的轉變,完成課堂氛圍的改變,教學手段的轉變,教師形象的改變!只有改變才能吸引更多學生的注意,才能站住我們的主陣地,用我們新的理念新的方法繼續傳道授業解惑!
中學語文 困境 改變 角色轉變 課堂氛圍改變 教學手段轉變 教師形象改變
“無聊!”“太煩!”“有必要嗎?”“還不如多做兩道數學題呢!”諸如此類的聲音在學生的口中時有發出,新時期的中學語文教學似乎走向了一個困境?!皩W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多年前流傳至今的俗語也折射出中學語文學科的尷尬。
中學語文學科到底怎么了?學生對于語文學科漸生厭倦之情,學習漸現懈怠之意,對于語文,學生認為無聊,認為難學,認為無必要!學生不知怎么學,老師不知怎么教;學生學得煩,老師教得苦。在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唯有一字--變。窮則變,變則通!
韓愈說“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認為教師是道德的化身,知識的使者,學生的榜樣,但是隨著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實施,傳統教師的角色已經不適應新課程改革的需要了,我們迫切需要做出改變。而作為語文教師更要改變以前傳統的說教角色,才能更加適應新課程改革,更加適應新時期的中學生。
隨著新時期的到來,各種媒體的流行,讓知識已經不成為隱秘,學生學習的課程資源豐富多彩,電腦、課本輔導叢書,甚至手機App打開掃描,知識隨即而出。而作為文字學科的語文更是資源大量涌現。學生已經不需要在課堂上僅僅擔任知識傳授者的教師,而是需要一位知識的引領者、課堂的組織者,所以我們語文教師的角色要由知識的傳授者轉變為知識的引導者、課堂的組織者,這就要求教師以學生的身心發展和成長規律為出發點,采取有效的方式和手段,把沉睡在每個學生身上的潛能喚醒激活;要善于捕捉和激發學生思維的火花;教師要引在關鍵處、引在抽象概括處、引在知識的聯系處、引在加深理解處。
比如在教朱自清的《春》這一課時,我所做的不是直接告訴學生“春花圖”、“春雨圖”等等,而是著力訓練學生的概括思維能力,我們語文教師要做的是需要語文教師從傳統的知識講授轉變為思想火花的引領!
美國心理學家羅杰斯認為:“成功的教學依賴于一種真誠的理解和信任的師生關系,依賴于一種和諧安全的課堂氣氛。”建立平等、民主的師生關系,創造出一種寬松、和諧的學習氛圍,能夠使學生產生最佳的學習狀態,輕松愉快地進行學習。
教師在教學中,要拋棄“唯我獨尊”的陳腐觀念,不要習慣于帶著嚴肅的表情滿堂灌輸,發號施令,應提倡“教”與“學”雙方互動的溝通式教學,消除學生在課堂上的緊張感、壓抑感和焦慮感;課堂上,教師若能臉帶微笑,真誠地與學生交流,就會從心靈深處感染學生,使教與學互相融合。寬松、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是傳授知識的無聲媒介,是陶冶情操潛在力量。學生只要在課堂上敢說、肯說,就敢張揚個性,在探索未知的知識時,就能釋放出巨大的潛能。
①妙用音樂。孔子說:“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比缭诮虒W《最后一課》時,授課的老師在課堂上放了一首馬思聰的《思鄉曲》,那婉轉、深沉、如泣如訴的旋律,一下子把學生帶入了特定的情境,為整節課的順利進行敲響了動人心弦的第一錘。巧用音樂還能發掘學生興奮點,激發學生無限的想象力,促使其思維活躍、反應敏捷,幫助學生體味意境、強化記憶、理解課文。
②美讀課文。“美讀”,它要求朗讀者在理解文章的基礎上,發揮想象,投入熱情,并通過富有藝術感染力的聲音,生動地再現文章的思想內容,激起或愛或憎的強烈情感。教文學作品,讓學生美讀,有助于形象思維、情感體驗與抽象思維結合,教會學生發現美,讓學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情感的激蕩,從而提高他們參與的積極性。
③巧設課堂活動。結合教學實際,適當地設置課堂活動,可以撩撥學生的情緒情感,使他們在新鮮的刺激中產生參與的愿望和沖動,進而在一種興奮的情緒狀態下開始活動過程,有利于營造熱烈的課堂氣氛。可采用如下形式:小組討論、分角色朗讀、背誦比賽、辯論、表演課本劇、欣賞影音片段等。
④巧用多媒體。多媒體的特點是圖、文、聲并茂,能向學生提供形式多樣、功能各異的感性材料,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激起思維的火花,使學生以最佳狀態投入學習。如講授《看云識天氣》,我特意截取了中影大片《赤壁》中諸葛亮看云判斷天氣與風向的一段視頻來創設情境,課堂效果說明學生發言的欲望明顯增強,教學環節的推進順暢而快捷。恰當地運用多媒體還可以拓展課堂空間,增加課堂容量,提高教學效率。
語文教師不應當是數學教師的理性,英語教師的西化,也不是理化教師的實驗。
語文教師是語文的形象,其實更應該指語文教師在課堂上的言談都該是語文的,“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聲,莫深乎義?!闭鎿吹母星?,精妙的語言,和諧的音韻節奏,深刻的思想內容,這些更是語文教師的首要標志。
《背影》中“在晶瑩的淚光中,又看見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時再能與他相見!”語文教師能夠用深沉而懷念,心酸而追憶的語調讀出對父親的思念和擔憂嗎?教師聲情并茂,給學生、給課堂,也是自己塑造了一個特有的語文課堂形象,語文教師精妙的語言,應該是如一句句膾炙人口的散文詩句,也可以是一句句發人深省的精簡話語。給學生的印象老師是一位情感豐富的長者,又是口若懸河,能帶學生進入一個美的境界的詩人,也是一位思維敏銳的哲人。
語文教師的感情如詩人般豐富,特別應該體現在情感的表現上。情感的揮灑,是帶動學生深入接受文學作品情感的最直接渠道。讀詩歌,我們應置身詩境,詩就是我;讀政論文,我們是慷慨激昂的政治家;讀父親或母親,我們是悔未讀懂孔子“父母在不遠游”的傷痛孝子……語文教師應該是美的傳播者。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你將在自己的整個教育生涯中當一名教育者,而教育,如果沒有美,沒有藝術,那是不可思議的?!闭Z文教師要講究藝術,決不僅指課堂的常規調遣,讓學生接收一種語文的獨到芳醇,這就要老師自身加強修養,練就一嘴一筆一字。語文教師的課堂形象不應是過于具體的,而是綜合的素質形象,概括起來講,就是活潑而高雅,敏銳而情深,正直而激情。
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背景下,語文教師的改變勢在必行,只有變,變則通,只有改變才能吸引更多學生的注意,才能站住我們的主陣地,用我們新的理念新的方法繼續傳道授業解惑!
[1]吳慶麟《教育心理學》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訂,《語文(7-9年級)課程標準》(實驗稿),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7
[3]祖辛耘《淺談教學藝術》團結出版社2008年一期
[4]傅道春《新課程中教師行為的變化》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11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