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保團(保山市隆陽區瓦渡鄉文化服務中心 云南保山 678018)
?
從隆陽區實踐談農耕文化的保護與傳承
趙保團(保山市隆陽區瓦渡鄉文化服務中心云南保山678018)
摘要:保護、傳承和利用好傳統的農耕文化,不僅在傳承民族文化、保護獨特景觀、推動鄉村旅游方面具有重要價值,而且對保持和傳承民族特色、地方特色、傳統特色,豐富文化生活與促進社會和諧等方面發揮著十分重要的基礎作用。
關鍵詞:農耕文化;保護;傳承
著力農村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自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以來,隆陽區的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得到大力推進,18個鄉鎮(街道)文化站全部達標,文化站新建了“鄉情展室”,村級新建“村情展室”,部分條件好的自然村還建設了“文化大院”,在這些展室,布展的主要文化元素就是農耕文化。
著力與農耕文化相關的文物保護。通過第三次文物普查,我們調查清楚了文物家底,全區現在有107個文物保護單位,近年來我們強化文物的宣傳保護,提高文物使用單位的安全監管責任,修繕了部分文物,這些文物也是農耕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著力與農耕文化相關的非遺傳承。一是強化非遺項目的挖掘申報,近年來,隆陽區堅持以特色促申報,采取與保山學院“校地”合作的形式,對《彝族擦大鈸》等項目進行深入挖掘整理,以申報促保護,建成了“擦大鈸”等傳習所;積極幫助傳承人提升完善資料,成功申報了一大批省、市項目和傳承人,全區現在有87個非遺項目,是全市項目數量最多的縣區。二是強化非遺傳承人隊伍建設。近年來,隆陽區依托非遺項目,建立起了傳承人隊伍,對傳承人的生產、生活給予了最大的關心。為家庭困難的傳承人——甲馬版畫傳承人張元文,協調了殘聯部門的關愛項目,對他家建房進行了補助。與隆陽區職業技術學校合作建了“隆陽區非遺傳承基地”,讓傳承人走進校園,把手藝傳給下一代。三是強化非遺產品的市場培育。近年來,隆陽區鼓勵傳承人傳習手藝、擴大生產規模,把非遺產品推向市場,形成文化產品。在非遺工作者的努力下,“永子”恢復生產,并成功申報了省級非遺項目和傳承人,形成了“棋中圣品,國寶永子”的文化品牌,年銷售額上百萬元,順利推動了“金雞永子展示文化園”和“永子棋院”等項目。金雞陶器已規模性投產,原來只賣幾十元的一把土陶茶壺,現在通過文化附加值,賣到了上千元。烏銅走銀傳承人,在非遺項目資金的扶持下,更新設備,擴大生產規模,成了保山學院珠寶學院的客座教授;就連芒寬的刺繡王子張志淵,一年也能賣三、四萬元錢。
著力組織民族民間文化活動。近年來,隆陽區通過“三區人才”項目和免費開放經費,組織了全區的“春節農民狂歡月”和鄉鎮的“民族民間歌舞晚會”等活動,還引導群眾演藝協會舉辦了火把節、潑水節、犁耙會等傳統節日活動,充分的提供了民族民間歌舞的展演平臺。
村莊建筑樣式逐步現代化。在芒寬鄉芒龍村拉侖傣族傳統文化保護區、潞江鄉石梯村白寨德昂族傳統文化保護區等民族傳統文化保護區,基本已經看不到傳統的具有本民族的建筑樣式和本民族文化符號。板橋、蒲縹兩個歷史文化名鎮和金雞、水寨兩個歷史文化名村,傳統民居建筑正在消失,經濟條件好的人家蓋的都是新式房屋,其它村莊更是如此。一些村寨修建的牌坊,沒有充分考慮到地方特點,建得不土不洋,不中不西,成為飽受非議的文化敗筆。
衣著服飾漢化。隨著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區內的少數民族同胞在平時的生產生活中基本不穿本民族服飾,只是在潑水節、火把節等民族節日偶爾穿穿,從民族審美觀點上漢化現象嚴重。
民族語言蛻化。語言作為一種非遺,被稱之為民族心靈的鑰匙,但是新生代會講本民族語言的已經比例不高。包括組織培養的部分年輕民族干部,和民族中學的學生,亦然如此。盡管一些地方建立了民族語言文字傳習所,但因為人、財、物的支撐載體有限,基本發揮不了實際作用。
民間缺乏保護農耕文化的熱心人士。因為全區的大文化氛圍有差距,民間的文化保護意識有待提高,據芒寬文化站楊耀華說,前幾年農村的一些老家具、代表性的老東西、大型的觀賞石被外地老板收走了不少。本土有經濟能力的人士,少有這種意識,全區民間熱心保護農耕文化的人士很少。
群眾個體的審美觀點發生變化。因為廣大農村傳統文化教育跟不上,傳統的審美觀點正在喪失,現在人的審美觀點主要是受電視、手機等媒介平臺影響,逐步向城市的審美觀點靠攏,老年人認為美好的,年輕人未必認同,一味追求經濟實惠和新潮,甚至認為一些本民族本區域的優秀文化傳統成了發展的絆腳石。
普查農耕文化資源。成立區級的非遺保護中心(可以參照市上的做法,與文化館合署辦公),安排人員編制和工作經費,對全區民族民間非遺絕技、絕或、絕藝普查清楚,加大項目和傳承人申報。鄉鎮的“鄉情展室”、“村情展室”、“文化大院”加強農耕文化實物、文獻資料的征集保護,把具有特殊價值的典型實物收進展室,把即將消失的農耕用具收集展覽。
樹立文化莊園示范典型。區級財政安排專項資金,在芒寬鄉芒龍村拉侖傣族傳統文化保護區、潞江鄉石梯村白寨德昂族傳統文化保護區等民族傳統文化保護區,參照省文化廳建設文化莊園“八個一”的標準,請專家作出項目可研報告和保護規劃,整合“美麗鄉村”等項目資金,建設文化莊園示范點,以點帶動面。
做實涉農耕文化的文物保護。做好“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和“傳統古村落”、“民族傳統文化生態保護區”、“特色文化村”內的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修繕保護工作,做好蒲縹梁金山故居、板橋萬家租祠和魁星閣、水寨霽虹橋、芒寬雙虹橋的修繕管理。在修繕好的文物內,在有經費保障的情況下,布展時充分體現農耕文化元素。
扶持非遺傳習所建設面。鼓勵傳承人通過傳習所帶徒弟和發展產業。并堅持走“校地”結合的路子,在保山學院、隆陽區職業中學開創“傳承基地”,鼓勵傳承人進校園、進社區傳、幫、帶。
實施農耕文化精品工程。扶持有潛力的項目,與當地企業強強合作,將非遺產品包裝銷售,合理開發利用,推出一批品牌文化旅游產品。
完善農村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做引導,實施好隆陽文化建設的“六個體系”建設,在“三區人才”建設和免費開放經費的支撐下,開展好農村文化活動,弘揚傳統文化,將農耕文化融入現代生活。
整理出版一批農耕文化理論成果。在請外援的同時充分發揮好本土社科人才的積極作用,以“區政府社科獎”的扶持政策,鼓勵文化專家與愛好者對農耕文化整理、研究,形成課題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