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偉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 江蘇南京 210016)
高校官方微博、微信建設的實踐與思考
——以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為例
王偉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 江蘇南京 210016)
新媒體正在改變著我們的生活。學習新媒體,探索新媒體,用好新媒體,對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的高校新聞思想工作十分重要。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官方新浪微博開通于2010年8月,騰訊微博開通與2012年3月,目前共有粉絲量13萬人;南航微信公眾平臺開通于2013年9月,截至目前,共有粉絲近2萬人,是學校中最有影響力的綜合性新聞信息微信公眾平臺。根據中國青年報微信公眾賬號發布的每周排名,南航官微綜合排名穩定在全省前五名。
1.用戶至上,推送“實用”信息
“貼近性”是粉絲關注學校官方微信的最重要的因素。官方新媒體所面對的是特定的受眾,這些受眾最需要的就是與校園生活相關的信息。這就為新媒體的內容和定位提供了依據。同時,作為官方新媒體平臺,我們還要把握內容的權威性和引導性,在內容制作和活動策劃方面,防止過分娛樂化的傾向,注意把握分寸,掌握好定位。
在這兩方面的基礎上,我們及時發布與師生相關的實用信息,如【一周講座、活動、招聘信息】;發布學校具有社會影響力的新聞事件,如【媒體上的南航】;發布南航學生、學生、校友的先進事跡,如【南航人物】【南航故事】等等。
這些內容主要來自校內各網站信息,除此之外,要想讓官方新媒體獲取更廣的影響力,原創內容和品牌欄目的策劃,是必不可少的。
2.提升品質,推送“精品”信息
不管是哪一種媒體形態,“內容為主”是永不過時的信條,尤其是在信息爆炸、淺閱讀盛行的移動互聯網時代,為師生提供“貼近、及時、原創、特色”的內容,是運營新媒體的不二法門,只有持續為受眾提供高質量、受歡迎的內容,新媒體才會獲得更持久的發展動力。
在去年南航62周年校慶期間,我校官方新媒體推出一系列原創信息,如《南航十大記憶》、《你不得不知的南航17件大事》、《南航校史館鎮館之寶》等獲得廣大師生的紛紛轉發和點贊,其中《南航十大記憶》以今夕對比的南航人、事、物,引發了不同時代南航人的共鳴,點擊量突破四萬(當時粉絲人數才六千多)。
圍繞“食在南航”,我們積極策劃了一系列內容,如《食堂大叔大媽代言招生》、《食堂十大暖心美味》等,尤其是在去年招生宣傳期間策劃的《食堂大叔大媽代言招生》,引發了社會媒體的高度關注,在各類社會媒體上,點擊量過千萬,取得了良好的社會反響。
圍繞社會熱點,我們也及時推出專題策劃,如今年1月底,我們緊隨潮流,抓住熱點,推出《何以愛南航》,創作了10條與同學們生活息息相關的“何以體”語句并配以校園美圖,一經推出,迅速被粉絲追捧,閱讀量很快就破萬。
此外,南航官方新媒體還策劃了一系列圍繞校園人物、建筑、事件、風景的原創內容。通過這些原創內容,極大地提升了自身的影響力。
3.打造專欄,推送“特色”信息
在原創的基礎上,我們立足學校的“三航”特色(航空、航天、民航),打造具有專業特色的欄目。我們推出【航空百科】欄目,用通俗易懂、有趣有料的語言風格,介紹航空、民航領域的技術裝備、行業發展等科普知識。我們推出【航天科普】,介紹航天領域的科普知識,并推出了“一分鐘航天”手繪視頻,十余部微視頻火遍了網絡,向社會傳遞了滿滿的正能量。利用微信平臺強大的語音功能,我們著重打造具有情感溝通的語音欄目。“曉南”的柔美清新的播音風格立即得到學校師生的歡迎,尤其是男生的追捧。
1.與傳統媒體“聯動”
加強與新聞中心各媒體平臺的合作。新媒體平臺隸屬于南航新聞中心,各種媒體平臺均有著較為豐富的新聞資源,新媒體平臺則為其他媒體平臺的內容傳播提供了一個平臺,如,與南航報合作進行人物事跡和專題報道,與廣播臺共辦“微電臺”,與電視臺聯合采訪新聞人物等等。
2.與校內單位“聯動”
加強校內其他新媒體平臺的矩陣建設。目前,校內機關部門、學院、學生組織紛紛開通微信平臺,我們積極引導,找準定位,加強管理和培訓,各媒體平臺之間基本實現“資源共享合作共贏”的局面。在策劃重大活動時,發動校內新媒體平臺聯動,如去年下半年,校內多家新媒體平臺發起的“我心中的好老師”線上線下互動活動,受到8000余名學生積極響應,600余名教師收到了學生的祝福賀卡。
3.線上線下“互動”
線下活動,聚集人氣。我們還積極策劃線下活動,增強與粉絲的互動,如,重要文藝演出的微信預約搶票,如話劇《戀愛的犀牛》來我校演出。我們策劃了四輪搶票活動,引發了校內師生高度的關注和積極的參與,從第一輪15分鐘到最后一輪5秒鐘的秒殺,帶來了四千多的粉絲增量,也為官微帶來超高的人氣和影響力。此外,我們還策劃了“為母校送祝福”、“迎新生微信照片免費打印”等活動。豐富多彩的線下活動一方面提供了新鮮資訊,另一方面聚集了人氣,提高了粉絲對新媒體平臺的認可。
1.以生為本,實行項目化運作
一支具有凝聚力、創新力和執行力的學生團隊是內容編輯和活動策劃的實際執行者。在學生團隊建設方面,我們實行項目化運作,梯隊化管理。
建立在老師指導下的學生自主運營的管理模式。指導老師把握好方向和定位,新媒體運營方面充分放手學生去。讓同學們發揮特長的同時實現自我管理。在每日固定編輯負責制的基礎上,在每次工作例會上,由同學們頭腦風暴,自發組隊,以專題項目化運作模式制作原創專題,鼓勵同學們創新。
2.集思廣益,打造學習型團隊
團隊的日常培訓和學習,除老師指導外,學生定期舉行業務交流會——“新媒體時間”,由學生主講,介紹在新媒體編輯當中的心得體驗、經驗教訓,同時根據社會發布的權威榜單,如《中國青年報》全國高校微信排行榜,并對其他高校的優秀策劃進行專題學習。學生在微平臺上得到鍛煉成長,信息采制、編輯制作能力和水平明顯提高。比如“曉航”團隊的同學們,心中樹立了新媒體意識,善于積極思考和主動策劃。“一書”“一文”兩位欄目推薦的好文好書都是在編輯同學自己充分閱讀后編輯推出的。“曉南說事”團隊,已經成為校內頗有影響力的輿論領袖,他們都在微信平臺的鍛煉下成長成才。
下一步,我們將從四個方面推進新媒體建設:一是要加強理論研究,專門設立了“新媒體理論與實踐引導研究小組”,研究新媒體傳播規律,學習新媒體傳播知識。二是要強化品牌建設,從網絡媒體傳播到周邊開發,讓南航新媒體的印記伴隨粉絲的發展和成長。三是要突出服務保障,開發新媒體的功能,強化與粉絲的溝通和交流,我們將在服務保障方面更加投入。四是要擴展團隊建設,要堅持以學生為本,融合校內外各項有利資源,勤于探索,大膽創新,培養出團隊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戰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