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君
(桂林理工大學南寧分校 廣西桂林 532100)
高職院校建筑力學課程教學改革與研究
黃君
(桂林理工大學南寧分校 廣西桂林 532100)
建筑力學是建筑學專業的專業基礎課"建筑力學所研究的問題都是工程中最基本的力學問題,如房屋結構中的梁、柱等構件的受力,以及在荷載作用下構件的承載能力及變形等。此類問題與工程實際結合緊密,在專業中起著橋梁和紐帶的作用,建筑學專業的學生必須掌握相關力學知識,以便更好地進行建筑設計。本文將主要探討高職院校建筑力學課程教學改革的現狀及對策。
高職院校 建筑力學 改革
《建筑力學》是進一步學習后續課程《建筑結構設計》《土力學與地基基礎》《鋼結構工程》《建筑施工技術》等的基礎。建筑工程技術專業是我校建筑工程學院的重點專業,《建筑力學》作為建筑工程技術專業的專業類基礎課,重要性是顯著的,地位是十分突出的。因此,教學改革應以學生為本,符合學生的實情,才能有效的提高高職教學的質量,才能更快的實現我國高職教育的目標[1]。
建筑力學是專門為建筑學及相關專業學生開設的理論和實踐性較強的專業基礎課,內容涵蓋理論力學、材料力學和結構力學三部分,教材一般都將這三部分內容加以刪減、精簡、濃縮和改寫,以掌握概念為基礎,以強化力學基本原理在結構中的實際應用為重點,圍繞數值分析、計算組織教學。
學習建筑力學的目的是培養學生應用基本力學原理,分析和解決建筑結構、構件的傳力途徑,以及在各種條件下的強度、剛度,穩定性問題。通過學習學生不僅可以掌握力學的基本知識和方法,而且能夠應用相關原理和方法解決工程實踐中的具體問題。從建筑學專業的自身特點出發,建筑力學教學內容為后續的建筑結構選型作了準備和鋪墊,使復雜的力學原理和工程問題變得簡單,可以用淺顯的、容易懂的經驗和常識進行闡述和解釋。
1.學生現狀分析
近幾年,高等教育入學比率不斷上升,職業教育的生源素質隨之有很大幅度的下降,高職學生的基礎相對之前普遍較差,邏輯思維能力不強。建筑力學不同于物理學,而又依賴于物理學,以其為基礎。對初學者來說,既陌生又熟悉,大多概念很抽象,而學生的工程實踐體驗較少,因此對很多力學概念不太理解。從中學進入高職,環境和制度發生很大改變,大部分學生沒有明確的目標,進校后注意力轉移,沉迷于網絡,學習能力和自控能力較弱,抱著混日子拿文憑的思想,過一天是一天,嚴重缺乏學習動力[2]。
2.教師現狀分析
我們學院的一些教師一輩子只講授《建筑力學》,有些教師剛從大學畢業,他們都很容易忽略以學生為本這一原則,總是拿著不變的標尺(以以往時期的學生或以自己當初讀書時的基礎、心態和能力)去度量不同時代、不同素質的學生,抱著不變的理念和方式去教育當下的高職學生,對學生要求太高,講課、練習和考試中以難度大為準,而不是以實用為準,在這過程中,學生容易失敗,沒有成就感,容易感到灰心,從而對學習失去信心。教師講課時完全依照教材的章節順序,在備課上花費時間太少,對復雜的公式和推導及理論性較強或數理要求較高的內容千篇一律的講授,不作任何取舍,不進行任何整合,致使學生學習越來越難有收獲。
3.教材現狀分析
目前大多數的《建筑力學》教材還是按高等教育的學科體系來編寫的,沒有考慮學生的實情,過分重視教材內容的嚴密性和完整性,強調解題技巧和計算能力。而學時分配又嚴重不足,忽視了知識在工程實際中的應用性。多數學生產生了學習《建筑力學》課程無用的錯誤想法,更別談運用力學知識去解決工程實際問題了,這樣的教材不利于高職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針對這種現象,目前也出現了大量面向高職的建筑力學教材,但是質量不高,教材內容重點不突出,條理比較紊亂,錯誤比較多,只是在形式上區別于高等教材,但內涵并沒有改變。
1.引導學生對問題進行主動思考
在傳統建筑力學課程教學中,教師只會告訴學生解決某個問題該如何去做,因為學生沒有主動地進行思考如何解決問題,只是按照老師的方案進行實現,這樣就限制了學生發揮想象的空間,扼殺了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不能有效培養學生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但在建筑力學課程教學改革中,沒有人會告訴學生應該如何解決問題,而是要求學生自己去思考、去查資料、和小組成員討論、提出解決方案,使學習過程生動活潑而且非常充實;稍后階段,每個討論小組就本組和其他組的方案發表見解[3]。通過學生之間的討論、爭論、經驗的交流,不僅提高了學生的交流能力,也得到了更好的解決方案,每個學生都取得了進步,也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競爭意識。
2.注重能力的培養
在傳統的建筑力學課程教學中,教師更多的是傳授知識,對學生的能力重視不夠,學生也會錯誤地以為把書本知識學會就可以了。然而知識不等于能力,能力才是最重要的,所以應該引導學生從注重知識到注重能力的轉變,把所學知識轉化為能力,案例教學法正是以能力培養為重心。在建筑力學課程教學改革中,學生首先自己思考問題解決的方法,然后查閱各種資料,準備需要的理論知識,之后,學生還要對知識進行消化,最終提出自己解決問題的方案,這樣學生就在能力上得到升華[4]。
3.重視師生互動
在傳統的建筑力學課程教學中,老師往往不知道學生聽的效果如何,不了解學生的想法,學生也可能不清楚老師的意圖。在案例教學中,老師和學生一樣,也要參與到案例的討論當中,可以與學生爭論問題,提出自己的解決方案。這樣的師生互動,促進了師生之間的充分交流,也使得老師更加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根據學生學習情況補充新的教學內容。雙向的建筑力學課程教學形式對教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建筑力學來源于工程實際,服務于工程實際。高職建筑力學的教學改革是一個不斷摸索的過程。應本著“以生為本,以崗位為本”的原則,不斷加強理論知識和實際工程應用相結合的教學模式,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手段,培養學生掌握“必要、實用”的建筑力學知識與解決建筑工程結構中簡單力學問題的能力,為他們學習后續課程和工作做好充分的準備。
[1]劉娟.建筑類高職院校力學課程的教學方法研究[J].邢臺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4,05:4-6.
[2]柳愛.高職 《建筑力學》課程改革探索 [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4,15:214-216.
[3]常麗.高職建筑力學課程教學方法的探討與實踐[J].職業教育(下旬刊),2014,02:25-26.
[4]燕樂緯,張永山,汪大洋,蔡長青.建筑學專業建筑力學課程教學改革探索[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下旬),2014,07: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