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軍楷 王世敏
(博山經濟開發區萬杰朝陽學校 山東淄博 255000)
關于養成教育理論與實踐的思考
侯軍楷 王世敏
(博山經濟開發區萬杰朝陽學校 山東淄博 255000)
養成教育是我國傳統的教育方式之一,它在人的教育和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早已被人們所公認。養成教育是一種習慣教育。而習慣是一個人在特定環境下,較長時間多次重復,逐漸養成的、不容易改變的行為。從學術角度講,人人也都知道養成教育理論對人成長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是,人們對養成教育的認識、理解和深層次的認識又不盡相同。那么,如何給養成教育理論下個定義,它又有什么本質和特點呢?本文就這些問題展開討論。
養成教育 理論 特點 本質
養成教育是一種習慣教育。從“養成”的語義上分析,養成教育它是一種長時間的、循序漸進的道德教育?!梆B成”在辭書上解釋為“(經較長的時間)逐漸培養成”[1]。養成是指后天的養成,后天培養和啟蒙,后天自我內化形成的過程,這是與強行灌輸的“說教式”道德教育相區別的。
養成教育的思想中國自古就有。養即養,從羊從良,源于我國農業社會馴養動物“羊”,有施以教育使其向“良好”方面發展之意?!梆B”的過程即是通過外在的培養、教養,實現人類從野蠻到文明、從原始到現代的轉變。通過“養”,個體經歷無數次的實踐、練習,摒棄種種惡習,繼承和保留優良的規范,并最終于比較、選擇中獲得人類生存與發展所必須的良好習慣,此之為“成”。因此,“養成”即外養而內成,是通過培養、教育而實現自覺主動形成良好習慣的過程。
“養成”早在諸子百家的《易經》《呂氏春秋》即有表述?!兑住っ伞吩唬骸懊梢责B正,圣功也?!币馑际菑耐觊_始,就要施以正確的教育?!秴问洗呵铩っ洗杭o第一·本生》曰:“始生之者,天也;養成之者,人也?!比说谋拘允桥c生俱來的,而人的德性的形成則需后天的教育和培養,需要經過人的后天努力。這兩部著作提出了養成要趁早開始,人的德性乃后天養成的道理。
從養成教育理論發展的角度看,它的誕生并非來源于教育學的研究,而是黨的一個重要文件。
1988年12月25日,中共中央發出《關于改革和加強中小學德育工作的通知》。在這個中央文件中兩次提到養成教育,“中小學教育階段是青少年兒童長身體、長知識的時期,是對他們進行道德情操、心理品質和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的最佳時期”,“德育對中小學生特別是小學生,更多的是養成教育”。應該說,這個中央文件是在改革開放之后對“養成教育”的首次提出。2004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頒發《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指出:“堅持知與行相統一的原則。既要重視課堂教育,更要注重實踐教育、體驗教育、養成教育,注重自覺實踐、自主參與”[3]。這是中央文件又一次明確提出要在青少年群體中加強養成教育。
養成教育作為人成長和發展的重要教育活動,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和鮮明的特點。
1.系統性。養成教育是一項系統而又細致的塑造靈魂、培養人的社會工程,貫穿于教育、訓練、養成的全過程。它不僅指養成教育不是單一教育主體或個別能力的教育活動,而是一個包括了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等方面的系統教育工程,他們相互作用,相互依賴,結合在一起形成特定功能的整體。這種系統性體現在每一種美德或良好習慣不是一朝一夕養成的,而是長期培養教育的結果,因而,我們要從提高全民族素質的高度去認識,持之以恒地把它作為基礎性工程來抓。
2.規范性。養成教育一刻也離不開規范性的制約,它以制定行之有效的規章制度為起點,并依據規章制度、行政措施或運用一定的組織紀律來約束、協調、規范受教育者的行為。離開規范性,養成教育就失去了權威和權力。從一定意義上說,養成教育是一種規范性教育,就是運用靜態規范(規章制度)去動態規范(管理規范)受教育者的過程。因為人的發展過程在每一階段都是不一樣的,所以養成教育也需要根據人的不同年齡發展階段,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活動。
3.實踐性。整個養成教育過程都是在實踐活動的基礎上展開、發展、完成的。離開了實踐活動和整個社會實踐活動背景,養成教育就無法進行。實踐是養成教育的最基本環節,養成教育一刻也離不開實踐。
4.長期性。長期性是養成教育的明顯特點。從外界影響看,抵制教育的各種外在因素十分復雜,無孔不入,容易引起反復。在養成教育實施過程中無論是道德品質的養成還是行為規范的習得都要堅持反復進行,才能獲得效果。養成教育不是一個簡單的直線的過程,而是復雜的曲折的過程,這表現為:受教育者良好素質和行為習慣的養成并不總是一帆風順、而是需要多次重復,才能強化效果。即使形成了某種素質和習慣,也需要多次鞏固才能穩定下來。
養成教育作為一種教育思想或者教育方法,其必然具備自身發展規律,其核心內涵是培養、成長。學生是自己成長起來的,教師的責任是培養,即為學生的成長創造良好的條件。從養成教育內涵的歷史演變的角度分析,養成教育它是一種生態教育,是一種注重自我養成的,與周圍環境和諧相處的道德教育,也是一種培養個性的道德教育。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養成,其本意引申于生物學意義上的“養”,依靠生物自身發生、發育、生長、繁衍、遺傳的規律而進行,其詞意起源本身就包含了生態學意義。
內化是一種心理過程,是行為能力形成的內側。內化是通過價值判斷、選擇、體驗形成價值取向、需要、動機、情感、信念、意志、行為方式和習慣等一系列心理素質。這些心理素質并不完全以內省方式運行,而是與強化過程結合同時運行的。內化與強化是行為能力的內外側,缺少了一側都不能構成行為能力。強化不只是內化結構的外顯,更重要的是內化的因源。
[1]郝遲,盛廣智,李勉東.漢語倒排詞典[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7:80.
[2][4]劉基,閆立超.養成教育定義考辨[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第22卷第6期.(2010年6月):14――19.
[3]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N].人民日報,2004-03-23(1).
[5]王曉華,仲天寶,張成山,玉明慧.基于養成教育基本問題的研究[J].大連民族學院學報.2013年02期:227—228
[6]劉春魁.養成教育的含義、特點、功能及本質[J].邢臺學院學報.2004年6月.第19卷第2期:4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