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杰
(山西省晉中市榆社縣箕城小學 山西榆社 031800)
淺談如何在教學實踐中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
劉杰
(山西省晉中市榆社縣箕城小學 山西榆社 031800)
《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 (2011版)指出:"科學素養包含多方面的內容,一般指了解必要的科學技術知識,掌握基本的科學方法,樹立科學思想,崇尚科學精神,并具備一定的應用他們處理實際問題,參與公共事務的能力。"小學階段教師要精心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習興趣;注重實驗教學,親歷科學探究;合作交流學習,實踐開發潛能;開展科學多元評價,促進學生發展成長,最終達到培養學生科學素養形成的目標。
小學科學 激發興趣 合作探究 科學評價 科學素養
《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2011版)指出:“科學素養包含多方面的內容,一般指了解必要的科學技術知識,掌握基本的科學方法,樹立科學思想,崇尚科學精神,并具備一定的應用他們處理實際問題,參與公共事務的能力。”小學階段教師要精心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習興趣;注重實驗教學,親歷科學探究;合作交流學習,實踐開發潛能;開展科學多元評價,促進學生發展成長,最終達到培養學生科學素養形成的目標。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情境創設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最有效的方法。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創新思維,培養學生發現科學和熱愛科學的精神。
1.運用故事創設情境
小學生喜歡聽故事,根據教學內容,把教材中需要探索的科學問題用簡短的故事進行導入,激發學習興趣,調動學習積極性。如,筆者在執教六年級上冊《登月之旅》一課時,講我國“登月之旅”的故事,從2003年10月15日我國宇航員楊利偉乘坐“神舟”五號到2013年6月11日神舟十號飛船成功發射,激發了學生飛向月球的夢想。又如六年級下冊《消失了的恐龍》一課時,給學生講關于恐龍滅絕的故事,帶孩子們穿越到距今二億四千萬年前(三疊紀)的恐龍時代,喚醒了孩子們探索恐龍時代的奧秘。
2.運用課件創設情境
科學課堂豐富多彩,但由于一些精彩的情境創設活動無法用傳統的教學手段進行演示,教師利用信息技術,創設一種現代的、動態的、開放的課堂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如,筆者執教六年級下冊《有趣的食物鏈》,給學生創設各種生物之間“吃與被吃”的關系,讓學生明白大自然中生態系統的平衡性。
3.運用問題創設情境
學科學就要有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情境創設為了讓學生探尋科學的奧秘,學生進行探索專研,就需要教師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如,筆者執教四年級下冊《一切都在運動中》,課件播放《刻舟求劍》的故事,進行提問:丟劍的人為什么就找不到自己丟到水里的劍了呢?怎樣才能找到劍呢?引發學生探索“運動”的概念,并為參與后面的學習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在科學課程的學習過程中,實驗占有一定的比例,從實驗的過程中,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動手能力以及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筆者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實驗教學,讓學生親歷科學探究的過程,否則就成了“紙上談兵”。
1.動手操作科學實驗
教師要運用實驗器材進行實驗操作,讓學生從操作中領悟科學的奧妙、引發自主性思考,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和創造性思維能力。如,筆者在執教五年級上冊《研究磁鐵》一課時,用曲別針和條形磁鐵做實驗,把條形磁鐵的不同部位靠近回形針,學生會發現兩端吸的曲別針多,中間部分吸的曲別針很少。通過親自動手實驗,學生會得出結論,磁鐵不同部位的磁力有大有小。
2.電化模擬科學實踐
由于一些跨越時空、跨越地域在課堂教學中無法進行操作實驗,就需要借助信息技術手段,電化模擬科學實驗,開闊學生的視野、讓學生在模擬試驗中走近科學、探索發現。如:六年級上冊《地球的內部》通過模擬試驗,給學生展示出了地球的內部構造。
在科學課的學習過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讓學生接觸生動活潑的生命世界,探索奇妙的科學現象,從而激發熱愛科學的情感和探索科學世界的興趣。在學習過程中,教師必須緊密結合科學知識,給學生提供各做交流學習的機會,由扶到放,讓學生通過動手動腦、親自實踐,在感知、體驗的基礎上,內化形成,開發潛能,逐步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
1.收集信息,匯報成果
教師根據教學內容,安排活動主題,學生小組合作,共同收集信息,匯報成果。如,筆者執教四年級下冊《養蠶》,讓學生分小組研究關于蠶的生長過程,然后指導他們自己去搜集資料,最后用各種表達方式匯報他們的成果。
2.現場調察,增長知識
學生在教師安排的調察活動中,通過親身觀察、合作探索,主動獲取知識。如,調查校園里的昆蟲,根據教材提供的調查方案,再分小組制定更加細化的調查方案,確定調查地點,設計調查表,認識當地的昆蟲,說出他們的一些典型特征,如形狀、顏色、習性等。
3.科技制作,動手實踐
教師結合所學內容,讓小組合作完成科技小制作,有利于發展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造能力。如五年級學習了《光與色彩》讓學生制作做一個潛望鏡和萬花筒。學習了《簡單電路》制作做一個小臺燈等。
小學科學課程采用科學多元化的評價,使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既關注過程,又關注結果。旨在了解學生學習和發展狀況,從而改進教學,促進學生發展成長,最終實現課程宗旨,即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
1.評價內容多樣化
從學生的課堂參與度、思維活躍度、思維邏輯性、小組合作參與度、實踐操作能力、以及課外知識探究能力、課外小制作等方面進行多樣化評價。
2.評價主體多元化
采用教師評價、自評和互評、家長評價相結合的方式,對學生進行較為全面有效的評價。
總之,教師在教學實踐中要多專研教材,注重教學方法的靈活多樣、多給學生提供實踐參與的機會,形成科學多元化的評價機制,才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訂.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美國家研究理事制定.美國國家科學教育標準?M?.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1999.1
[3]陳玉琨.教育評價學[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9
[4]張紅霞.科學究竟是什么[M].教育科學出版社 2003
[5]樊琪、趙駿.小學生科學素養透視[J].《小學自然教學》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