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范武
(牡丹江師范學院東方語言學院,黑龍江 牡丹江 157011)
從唐風文化的影響看奈良時代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
林范武
(牡丹江師范學院東方語言學院,黑龍江 牡丹江 157011)
日本進入封建社會后,以唐風文化作為模版,對社會進行全方位的改造,國家得到迅速發展,但是唐風文化是如何全方位影響日本的,需要進一步探查,因此,本文將以唐風文化的傳播為切入點,對日本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做進一步考察。以期能從另一個角度研究唐文化與日本的關系,更準確地認識日本奈良時代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及其發展。
唐風;奈良時代;中央集權制度
奈良時代的起止時間是公元710年—794年,正值開元·天寶年間,此時的古代中國國力經過恢復和發展,呈現出一派鼎盛景象。政治上,以律令政治為基礎,中央集權政治制度完備,國家高度統一,形成一個龐大的多民族的東方式的封建帝國;經濟上,實行均田制,提高了農民生產的積極性,致使社會商品經濟繁榮;文化上,“博大清新,輝煌燦爛,蔚成中國封建文化的高峰,也是當時世界文化的高峰”,教育發達,各級學校完備,學術昌隆。以此為基礎,唐王朝對待周圍民族、國家,采取了相對開放的政策。通過著名的“絲綢之路”和海上的“香料之路”,與世界七十余國有政治、經濟、文化聯系。各國使節、商人、僧侶、學者不斷前來中國,異國物品傳入中國,進而各國文明也相繼傳入中國,同樣,中華文明也通過這種交流源源傳入世界各國。
雖然當時盛唐文化已發展到封建社會頂峰,但是同時代的日本才剛剛開始文明起步。于是,日本在圣德太子改革和大化改新之后,全面吸收唐文化,在元明天皇即位后,仿照唐都長安在奈良建造平城京,并于和銅三年(710年)遷都至此,日本從此進入奈良時代,走上了急速封建化的道路。直到七、八世紀,日本經過學習、改良驟然成為東亞地區僅次于唐王朝的文明國之一??梢哉f由于日本在這一時期向唐王朝學習,使日本具有了成為先進國家的基礎。當時日本上自統治集團內部,甚至是天皇年號,下至黎民百姓的衣冠服飾,民間風俗習慣,無一不模仿、學習唐風;國內政策重視農耕、獎勵文化發展;對外加強與唐王朝的親善關系。政治上,日本仿效唐朝律令制,中央實行兩官八省制,地方實行國郡兩級制度;經濟上,在土地國有制——公地公民基礎上,實行班田制和租庸調制;文化上,除了佛教受到唐風影響外,其他諸如文學、書法、音樂、繪畫、歌舞、建筑等諸領域,都可以找到唐文化的影響因子??梢哉f,整個奈良文化的形成、發展和唐文化的興盛密不可分。
“唐風文化”對于日本奈良文化的影響涉及到諸多領域,除社會思想——儒學、宗教、文學外,還有書法、音樂、繪畫、歌舞、建筑等方面。篇幅所限,難以一一談及,因而從中選擇影響較大的領域——政治領域——做扼要概述。
日本奈良時代政治制度仿照唐朝制度,制度圍繞著維護皇權和以天皇為中心的中央統治集團制定,其核心在于始終以儒家思想為主導維護中央集權體制統治,用儒家嚴格的等級制度來確立王室的權威、加強皇權,整個奈良時代無論是治世,還是官吏的選拔任用,都以儒學為治國核心理念。當時的皇室深入理解、研究中國的經史子集,并且把中國儒家學說中的德治——仁、義、禮、智、信學說移植到日本的政治生活中,從思想上控制平民,達到維護治下之安定,維護封建政權的鞏固之目的。最典型的實例就是天平寶字三年(759)年,淳仁天皇發布敕旨,要求各級官吏以儒家的仁、義、禮、智、信作為各級官吏治民之道,并明確規定了施行仁義之政的具體標準:
一、濫不殺生,能矜貧苦為仁;
二、斷諸邪惡,修諸善行為義;
三、事上盡忠,撫下有慈為禮;
四、遍知庶事,斷決是非為智;
五、與物不妄,觸事皆正為信。
中日古代史都表明,凡是重視吏治的朝代,都政治清廉、民生安定、經濟繁榮,因而,奈良時代要求官吏的選拔,應以“修習仁、義、禮、智、信之善,戒嗔貪、嗔癡、淫盜之惡”為首要標準,但是必須強調的是與近代軍國主義強調的“忠孝”不同,奈良時代是把“仁”列為首位,其時寬刑政策就是建立在這種思想之上。奈良朝模仿唐代的官吏選拔制度,采取科舉制,通過考試選拔人才,分為六科:秀才、明經、進士、明法、書、算,內容以“九經”為主。唯一有差別的就是,奈良時代的考生來源主要是中央和地方學校的學生,并沒有各地方推薦的優秀知識者——“鄉貢”。另外,日本還規定,官吏主要從五位以上子弟及長期從事史部實際事務的六位以下的下級官吏子弟中選拔。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唐朝可以通過科舉做官甚至最后官達宰相,但是日本幾乎沒有通過考試達到大臣地位的官吏,以此確?;适?、大貴族等特權階層對于權力的掌握,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認為是鞏固了中央集權體制。
奈良時代的日本已經形成了以貴族、官吏、僧侶和皇室為主體的漢文化階層,成為日本舉國吸收唐文化的基礎。宮廷內外形成了濃郁的漢學氣氛,天皇詔書使用漢文,百官爭誦漢詩,人人爭習漢籍,漢學成為皇族以及王公、大臣的必備修養,被認為是當時的官方正學,這也是先進的唐文化走上日本古代文化統治地位的明證之一。有的日本學者認為奈良時代移植唐風文化,是“受外來文化的毒害”,這種說法過于嚴酷,否認了當時唐風文化對于日本發展的作用。實際上,當時日本貴族和知識分子把處于世界領先地位的唐文化,大量地引入日本,反倒是激發了奈良文人發掘和發揚民族歌謠的熱情,使日本的古代文化迅速站在世界先進水平的高度上,進而形成了具有日本民族特點的文化,比如:雖然《萬葉集》中,有不少文人創作的歌謠,吸收了漢詩的技巧和意境,但它畢竟是以民族歌謠為基礎,有別于漢文詩的全新的歌體,具有濃厚的日本民族傳統文化的特色。隨著和歌的發展,有關創作和歌的理論書籍也應運而生,推進了日本傳統文學樣式——和歌的普及,為之后平安時代和歌的繁榮,起到了鋪墊作用。

泥模藝術——教武術
縱觀唐風文化在奈良時代的傳播情況,無論出于何種目的去解讀唐風文化對于日本古代的影響,都不能抹殺其對奈良文化的深刻影響這一事實,甚至用“全盤唐化”來形容這種影響也不為過。就日本而言,如此全面地吸收外來文化,大概只有兩次,除了明治維新之外,也就是奈良時代。奈良王朝在引進、吸收唐文化的過程中,以日本本國傳統文化和習俗為基礎,模仿和學習唐風文化,對唐文化進行民族化的融合和改良,以達成加強中央集權統治和鞏固古代天皇制的目的。
【責任編輯:王 崇】
G07
A
1673-7725(2015)03-0148-03
2015-02-13
本文系牡丹江市社會科學課題項目“東亞文化圈中的中日文化研究”(項目編號:141120)的研究成果。
林范武(1980-),男,講師,主要從事日語語言文學、日本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