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華 杜朝暉 謝琳瑛 陶娜 易宜杰 楊井崗
(宜春市人民醫院放射科 江西宜春 336000)
腦動脈血管成窗(cerebral arterial fenestration)變異,是一種少見的先天性腦血管發育異常,特指血管起始于一處,而在走行的過程中分為兩支,然后再匯合為一支從而形成中空的窗樣結構[1]。臨床既往檢出率較低,但在尸檢和血管造影中多見。隨著醫學技術的發展,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multi-slice spiral CT angiography,MSCTA)作為一種安全無創的檢查手段,在診斷腦血管疾病中越來越受到重視,而近年來64排螺旋CT以極高的空間分辨率和時間分辨率,使血管成像圖像更加清晰,同時利用其強大的后處理技術,CT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ic angiography,CTA)可直觀、清晰、多角度地觀察腦動脈成窗變異及其伴發的其他血管異常,避免了因體位導致的誤診漏診,另外腦動脈瘤合并動脈成窗變異,行介入治療時如未清晰地了解情況,易導致操作失誤。本文回顧性地分析8例腦動脈血管成窗變異患者的臨床資料,旨在提高對此種少見動脈血管變異的認識,為神經外科及介入科醫生提供更豐富的治療信息,避免對患者產生額外的損傷。
我院2010年3月至2014年1月間共有382例接受腦動脈血管成像檢查患者,分析其頭顱CTA影像資料,結果發現8例(9處)腦動脈血管成窗變異,其中男5例,女3例,年齡41~63歲,平均年齡為54.4歲,主要臨床癥狀為突發劇烈頭痛、突發意識障礙、言語不清、惡心、嘔吐,少數病人以耳鳴、間斷性眼脹伴復視及左眼瞼下垂或血壓升高為臨床癥狀,為查明原因,行腦動脈CTA檢查。
使用GE Lightspeed VCT 64層螺旋CT掃描儀,進行連續容積掃描,掃描范圍為主動脈弓至顱頂外板上方,患者均取仰臥位,掃描方向為足向頭側。掃描參數:電壓120 kV,電流250 mA,層厚5 mm,層距5 mm,重建層厚0.625 mm,螺距1.375,矩陣512×512。使用雙筒高壓注射器經肘前靜脈注入對比劑優維顯(370 mg /ml碘,江蘇恒瑞醫藥股份有限公司生產)60~80 ml及20~40 ml生理鹽水,注射速率為4.0~4.5 ml/s,采用智能跟蹤技術(在頸總動脈內設置感興趣區,進行連續同層掃描監測感興趣區內CT值變化,當其內閾值達到峰值時同時進行手動觸發掃描)。
掃描所得原始圖像數據傳輸至GE AW 4.4后處理工作站進行圖像的后處理及分析,處理方法主要為容積成像(VR)、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或曲面重建(MPR)。先分別由放射科及神經外科資深的副主任醫師對各種重建圖像進行分析、閱讀,意見不統一時協商共同討論,最后經放射科主任醫師審核取得一致意見。
382例接受腦CTA檢查的患者中發現腦動脈成窗變異8例(9處),發生率為2.36%(9/382),其中椎動脈發生率為1.05%(4處),基底動脈發生率為0.79%(3處),大腦前動脈發生率為0.26%(1處),前交通動脈發生率為0.26%(1處)。
8例成窗變異者中7例為動脈血管單發成窗變異,1例為多發成窗變異;7例伴發其他的血管變異,其中伴發4例動脈瘤(表1)。分別為發生在頸內動脈2例(1例為右側頸內動脈C2段;1例為左側頸內動脈C1段);左側大腦前動脈A2段1例;右側大腦中動脈M1段遠端分叉處1例。4處椎動脈成窗變異均發生于左側,其中3處為左側椎動脈單發獨立成窗變異,1處左側椎動脈同時伴有基底動脈成窗;3處基底動脈成窗均發生在近段,其中1處大腦前動脈成窗位于左側A2段,1處前交通動脈成窗偏右側靠近右側大腦前動脈交界處。4例椎動脈成窗血管管徑中有3例不對等,但均顯示右側管徑較左側細、1例左右兩側等粗、3例基底動脈成窗管徑大小為1例等粗、2例不等粗(其中1例為右側成窗血管較左側粗大、另1例為右側成窗血管較左側略細小),1例前交通動脈成窗管徑等粗,1例大腦前動脈成窗管徑不對等,呈右側較左側細。
8例患者中6處為裂隙型成窗,其中又分為三類:①小孔型 成窗孔徑微小,為5 mm以下(1.7~3.5 mm);②卵圓型 孔徑較小,成窗處兩側血管未見明顯分開,呈卵圓孔形;③橢圓型 孔徑略大,成窗處兩側血管完全分開,典型者呈“OK”手勢征;1處為凸透鏡型,開窗孔徑約為5.2 mm,呈凸透鏡形;2處為重復型,開窗孔徑大于10 mm,其中1處窗徑約為18.5 mm,1處為13.4 mm。顱內型為8處,顱外型1處。

表1 8例患者顱內動脈成窗情況
腦動脈血管成窗變異按形成的部位分為顱內型、顱外型、顱內-外型三種。按形態和長度分為三型:裂隙型、凸透鏡型和重復型[2]。而本文病例以裂隙型多見,分析可能與成窗血管內膜缺陷、平滑肌及膠原成分減少有關。本研究中合并動脈瘤的發生率遠高于以往文獻報道的44.4%[3],究其原因,認為此為偶發現象,與收集病例數太少有關,加之以往國內外文獻報道較少,影像學醫生缺乏對此少見病的認識,在重建時未將顱外段椎動脈完全顯示出來,造成部分成窗變異的漏診;部分成窗血管極細小,容易被忽視。這些原因均導致數據產生偏差,故有待于更多的病例報道及進一步研究。
結合文獻報道及本研究,腦動脈成窗變異的一些特征如下:①男性發病率較女性多見[4];②多發生于椎動脈及基底動脈,且椎動脈發生于左側多于右側,基底動脈發生于近段多于中遠段,顱內型多于顱外型;③可隨機發生于腦動脈血管的任何部位,但均發生于成窗變異的鄰近血管上,未見有發生于成窗變異之血管上[5];④成窗變異的典型表現為“OK手勢征”;⑤成窗變異常伴發其他血管的異常,并以同時并發動脈瘤最多見;⑥成窗變異分為裂隙型、凸透鏡型及重復型[6]。
腦動脈成窗變異的發現以前主要靠尸檢,檢出率較低。腦動脈CTA作為一種非侵襲性腦血管病變檢查工具,已被臨床作為重要的診斷手段廣泛應用于腦血管病變的檢查中。本研究中所采用的64排螺旋CT,覆蓋范圍大,有極高的空間分辨率和時間分辨率,1次容積掃描就可以完成多角度、多切面(平面或任意曲面)的圖像重建,可以對更細微的解剖結構進行清晰顯示,能顯示直徑>0.2 mm的顱內小血管[7-9]。本檢查具有需患者配合的時間較短、圖像噪聲低等優勢,且隨著各種圖像后處理技術的提高,在掃描完成后可以在圖像允許范圍內進行任意層厚的重建,產生的圖像非常接近CT數據采集系統的效果,并能通過調整窗寬顯示較細血管,可以準確顯示動脈成窗的形態及其并發癥,畫面清晰,立體感很強,能為臨床提供更豐富、直觀的血管信息[10-11]。
綜上所述,64排螺旋CTA能無創、清晰、多角度、直觀地顯示顱內動脈血管的這種少見的成窗變異,并且在介入及手術治療前,能正確評估顱內動脈血管的形態、成窗變異的類型及伴發的合并癥,有助于指導神經外科及介入科醫生合理地制定手術路徑及介入治療方案,為手術提供更豐富的信息,提高手術治療的安全性,避免產生不必要的損傷。
[1] 袁飛, 劉銀社, 杜軍, 等. 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診斷大腦前動脈成窗變異[J]. 中國腦血管病雜志, 2010, 7(4):191-195.
[2] 張泉, 馮凱琳, 付維林, 等. 椎基底動脈開窗畸形的CTA和MRA診斷[J]. 臨床放射學雜志, 2009, 28(5): 611-613.
[3] 張凌云, 楊運俊, 郭翔, 等. 顱內動脈多發開窗畸形的CT血管成像診斷[J]. 中華放射學雜志, 2012, 46(12): 1140-1142.
[4] 趙兵, 楊華, 劉健, 等. 大腦前交通動脈成窗現象的解剖學特征及其臨床意義[J]. 中國腦血管病雜志, 2007, 4(4):168-171.
[5] 陳協輝, 譚琦軒, 李楊彬, 等. 前交通動脈成窗變異的CT血管成像診斷及其臨床意義[J]. 實用放射學雜志, 2012,28(9): 1323-1325.
[6] 王金龍, 張鴻祺, 朱鳳水, 等. 應用DSA診斷腦動脈成窗變異[J]. 介入放射學雜志, 2014, 23(9): 745-746.
[7] 樸穎哲, 尹衛. CT血管造影在腦動脈瘤診斷治療中的應用價值[J]. 中國實驗診斷學, 2005, 9(2): 253-255.
[8] Bentura JE, Figueiredo EG, de Monaco BA, et al.Vertebrobasilar artery junction aneurysm associated with fenestration[J]. Arq Neuropsiquiatr, 2010, 68(2): 312-314.
[9] 胡章勇, 王宏清, 陳偉建. 218例前交通動脈瘤三維CT血管造影臨床分析[J]. 醫學影像學雜志, 2009, 19(12): 1516-1518.
[10] 張麗萍, 唐秉航, 李良才, 等. CT血管成像診斷顱內動脈成窗變異與血管異常[J]. 中國腦血管病雜志, 2014, 11(10):531-532.
[11] Gao LY, Guo X, Zhou JJ, et al. Basilar artery fenestration detected with CT angiography[J]. Eur Radiol, 2013, 23(10):2861-28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