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以及市場經濟的不斷壯大,會計工作在企業中的位置尤為重要,其中會計的基礎工作就是企業達到妥善經營的基礎。因此,在企業的日常經營及發展規劃中,會計基礎工作的規范化管理一直是財務部門及財務監督部門的關鍵注重點所在。加強會計基礎工作的規范化管理,提高會計基礎工作的整體水平對于規范化的會計制度的構建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針對目前企業中會計基礎工作規范化所存在的問題、相關的影響因素及解決措施,本文將進行深入的探討。
關鍵詞:會計基礎工作;規范化;解決措施
當下部分企業對會計基礎工作規范化管理沒有正確的認識,加之會計從業人員專業基礎薄弱,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會計工作的順利開展,影響了會計職能作用的正常發揮。不僅不利于企業自身的經營與發展,而且還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社會經濟的發展。因此,當務之急是推進會計基礎工作的規范化。
一、會計基礎工作規范化的內涵及意義
1.會計基礎規范化的內涵
所謂的會計基礎工作是會計核算和會計管理服務的統稱,主要包括由會計憑證、會計賬簿、會計報表、會計檔案、會計電算化、會計機構的設置、會計工作的監督管理機制以及會計工作內部監督控制等方面的設計和管理。在如今世界經濟一體化的社會背景現狀下,企業的會計基礎工作需要在已有的科學化管理的基礎上,不斷完善,與時俱進。將會計基礎工作與經營管理相結合,促進會計基礎工作走上規范化的道路,進而提供真實、準確、完整的會計信息,更好的服務企業,實現提高企業經營水平和市場競爭力的雙重目標。
2.會計基礎規范化的意義
(1)會計基礎工作規范化是保證財經紀律的基本要求
在會計機構的設置以及會計人員職位的設置上需要更加的細化、明確。會計主管人員、會計人員及出納等在日常工作中應合理分工并相互制約,將責任落實到個人,做到責任制。這樣一來,充分的發揮了會計的職能作用,確保了各種監督的執行效力,對違紀和違法的行為進行了有效預防和控制。因此,良好的財經紀律離不開會計基礎工作的規范化管理。
(2)會計基礎工作規范化是加強財務管理的基本要求
會計基礎工作的規范化管理可以使原始憑證的內容、會計報表的編制更加規范、細致,同時使審批的流程、手續及其他會計業務處理更加的簡化、高效。所以會計基礎工作的規范化管理是加強財務管理的基本要求。
(3)會計基礎工作規范化是保證會計質量的基本要求
會計基礎工作的規范化管理最直接的表現就是對各個部門會計基礎工作的嚴格要求,如會計憑證的填寫、檔案的整理、歸檔以及會計賬簿的登記等工作,要求做到會計信息的及時、準確、完整。如此以來會計信息的質量得到了有效保證,會計工作的整體效率自然也得到了提高。因此,會計基礎工作規范化是保證會計質量的基本要求。
二、現代會計基礎工作的現狀及問題
1.現代會計基礎工作環境的改變
(1)會計經濟環境的變化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規模總量已經躍居前茅,在現有的經濟局勢下,原有的會計模式已經不能很好的適應時代的新需求。加之企業的經濟業務越發多元化、復雜化,因此會計基礎工作就需要更加的全面、細致,以滿足企業的日常經營。
(2)會計法律環境的變化
由于我國法律環境的不斷改變,我國于1996年頒布的《會計基礎工作規范》也在不斷的修改與完善的修改和完善。1985年1月21日通過的《會計法》先后于1993年、1999年進行了兩次修改,這為會計從業人員的職業操作規范在法律上進行了指引和保障。
(3)會計信息化環境的變化
隨著我國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企業信息化程度越來越高。會計電算化的實施讓原有的會計手工記賬變成了計算機軟件操作,大大的提高了會計工作的效率,也為整個企業的信息化管理奠定了基礎。
2.現代會計基礎工作存在的問題
會計基礎工作的薄弱引發了一系列的問題,在影響企業日常會計核算工作的同時也給整個國家的經濟運行帶來了不良的影響,存在的問題有以下四個方面:
(1)對會計基礎工作的重視度不高
就目前而言,我國存在部分企業在日常生產經營活動中對會計基礎工作重視度不高的現象,這種現象產生的原因是由于部分企業的主要負責人由于自身專業知識的欠缺,在制定企業發展戰略上,把過多的重點放在經濟效益以及搶占市場競爭優勢、擴大產品市場占有率方面。盡管企業追求利益最大化是無可厚非的,但會計基礎工作在企業的日常經營和經濟發展方面也尤為重要。會計基礎工作的忽略容易影響會計人員的積極性,進而直接影響企業各項經濟指標的執行。
(2)會計設崗設置不規范,從業人員素質參差不齊
部分企業未按照我國法律法規的要求設置會計崗位,出現了一人兼多職的現象,使各崗位之間缺乏了必要的牽制和制約。會計從業人員無證上崗、企業不按照相關規定設置總會計師、會計崗位設置不明確等現象,導致了企業會計業務處理不規范、不一致,會計信息不準確、不完整的發生,嚴重影響了會計信息的真實可用性。
(3)會計核算不規范,存在會計失真現象
企業會計科目和會計賬簿的設置要符合國家相關法律法規的規定,但部分企業存在會計賬簿設置不合理、原始憑證審核不合格、會計核算不準確、會計檔案保管制度不健全等現象,嚴重違背了我國會計相關法律法規中對會計基礎工作規范化的要求,影響了會計信息的準確性和真實性。
3.內部控制制度不健全,監督管理效果薄弱
由于企業內部缺乏強有力的會計控制制度和監管機制,因此企業內部容易產生管理松懈的現象,加之會計的監督機制不健全,不能很好的發揮對企業內部會計工作的監督作用。除此之外,由于企業內部審計工作多流于形式,不能發揮其應有的效力,如此下去,勢必導致形成惡性循環,對企業本身乃至整個社會的經濟發展都會產生不良的影響。
三、會計基礎規范化的解決措施
1.思想教育, 提高會計基礎工作規范化的重視度
良好的會計基礎工作是提高企業經營管理水平的重要保障,要做好會計基礎規范化工作就必須從思想上做出改變,這就要求企業在思想上提高對會計基礎工作規范化的認識,只有相關認識到位,才能正確的對待會計基礎工作規范化的問題。因此,作為企業的領導者、管理人員以及會計從業人員要在思想上統一,不斷加強思想教育學習,及時糾正會計基礎工作規范中的錯誤認識,重視會計基礎工作的規范性,建設健康、綠色的企業會計環境。
2.合理設崗、加強培訓,提高從業人員素質
由于外部經濟條件、市場狀況的變化,會計人員應不斷擴展知識面,及時更新知識,時刻關注會計專業的新動向,更好的執行會計工作。另外,會計人員還應培養創新意識,善于思考,不斷的改進會計工作,使會計工作與經濟發展狀況相適應。
3.調整會計工作流程,完善財務管理制度
有些企業雖然制定了一定的財務管理制度,但是對于該制度的執行并沒有進行很好的監督,并沒有發揮財務管理制度對于企業會計工作的作用。不僅如此,由于企業財務管理制度的不健全,就容易導致會計憑證、賬簿管理的不科學,造成會計信息失真現象的發生。企業應不斷完善自身的財務管理制度,使之與企業的會計工作相適應。另外,企業應本著對企業和社會負責的態度,對公司報表做出及時、準確的披露,不包庇、袒護。
4.完善內部控制制度,落實并嚴格執行監督
首先,企業要加強自身的內部監督的力度,使會計部門與監督部門相互獨立,杜絕一切舞弊、做假賬行為。同時企業人事部門應堅決采用任人唯能的制度,從源頭保障員工的質量與素質。最后,企業自身應做到細致化、科學化、有效化,監督人員分工明確。不僅如此,政府機構也應加大對企業的監督,在內、外監督的共同努力下一起使企業的內部控制與監督更加的可靠與高效。
總之,會計基礎工作的規范化管理是提升當下會計工作質量的關鍵所在,在會計業務處理實踐中,如何推動會計基礎工作的規范化管理的開展,保證會計基礎工作的科學性、完整性與系統性將會成為企業會計工作發展的走向與關注點。因此,企業主要負責人、會計從業人員必須時刻提升自己的專業知識,與時俱進,培養會計基礎工作規范化的意識,明確自己的崗位職責,并依照我國會計相關法律法規進行會計操作,將會計工作提升到全新的高度。
參考文獻:
[1]孫春紅.會計基礎工作不規范問題表現形式及對策[J].工業審計與會計,2010(2).
[2]姜玉成,朱同明.制定信息化條件下會計基礎工作規范的思考[J].財務與會計(理財版),2012(05).
[3]楊斌,葉紅明,舒暢.談會計基礎工作規范化管理[J].現代經濟信息,2011(18).
作者簡介:劉正(1982.04- ),女,漢族,重慶,中級會計師,本科,重慶市沙坪壩區雙碑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會計基礎規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