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成功
互聯網思維是一個很熱門的詞語,經常聽人說,互聯網又要顛覆某某行業了。那么,傳統培訓和互聯網模式的培訓是什么關系?在我看來,二者并不是A和B的關系,而是A和A+的關系。互聯網模式繼承了傳統模式的優點,又用一種新的方式來推動工作,從而更好地滿足客戶需求。
什么是培訓?很多公司都認為“培訓 =培訓人 + 開發課程 + 上課培訓”,這似乎是天經地義的。但是,從業多年后,我發現我們需要對這些進行顛覆性的思考。
第一,是不是一定要培養人?培養人是人力資源或培訓部門的邏輯,不是業務部門的邏輯。業務部門最關心的是,某個問題在合適的時間和地點,能不能快速解決。當然,如果某個培訓是以解決問題為導向的,在整個過程中,它會創造群體交流的環境,請一些高手分享經驗,也順便就“培養人”了。不同的是,整個活動設計并不是按照培養人的邏輯(這些人有什么短板,需要提高什么能力)展開,而是根據業務邏輯來展開。
第二,是不是一定要開發課程?現在很多知識和案例,等你開發完就已經過時了,還有必要開發嗎?
第三,是不是一定要上課培訓?現在大家都很忙,時間已經成為稀缺資源,有沒有哪種方式可以不上課還能解決問題?
另外,如何讓學習變得簡單、快樂?讓員工心甘情愿,也讓組織心甘情愿,這是所有企業都面臨的問題。
如果說,傳統思維已經out了。那么,互聯網思維是什么?運用互聯網思維,又能給培訓帶來什么價值?
互聯網思維的三個關鍵詞
對互聯網思維的解讀有很多。在我看來,互聯網思維集中談的就三點:第一個是痛點,你對用戶的痛點,哪怕微小的痛點有沒有覺察?第二個是尖叫點,你有沒有設計出讓用戶尖叫的產品?第三個叫引爆點,這么好的產品能不能讓大家快速使用?
我的一個90后學員,曾在《互聯網思維》課后產生了頓悟——“互聯網思維,堪稱簡單粗暴。即以最快速、最直接、最易懂、最好操作的方式,直擊用戶內心深處最直白、最原始、最人性的想法。讓這個人,能更快速、更方便地去做日常生活中已經在做并且已經做習慣了的但還有很多‘槽點(吐槽之處,即不滿意之處)的事情。互聯網最令人生畏的是,它用這種簡單粗暴的方式,解決了這些‘槽點,還讓用戶一見如故、相見恨晚、齊呼萬歲、誓死追隨,成為‘腦殘粉,也帶來了經濟。”
過去招聘培訓人員,我總是看三樣東西:第一,會不會講課?第二,會不會開發課程?第三,能不能把班級管得很好?我稱之為傳統培訓的“老三樣”。現在招人,我則注重另外三項能力,即互聯網培訓的“新三樣”:第一,社群運營。換句話說,你會不會玩粉絲,有沒有玩過論壇,有沒有搞過公益活動,能不能讓一幫陌生人自愿跟著你去玩?我們有很多培訓課在結束后都會建一個群。這個群該怎么玩,能不能幫助大家學以致用,考量的就是社群運營能力。第二,多媒體制作。例如,你能不能做一個5分鐘的視頻,來代替2個小時的戰略宣講?第三,爆點營銷。你能不能像市場人員一樣,去引爆市場?例如,在京東,我們現在特別強調一點:內部課程廣告要用什么樣的語言來引爆眼球,讓更多的人掃你的二維碼,讓更多的人搶著去報名。
我認為互聯網思維對培訓最大的影響是,培訓要產品化。在我看來,培訓產品可以分為三類:第一類是項目級產品。它能大大縮短培訓時間,高質量解決客戶的某個問題。第二類是平臺級產品。與項目級產品相比,平臺級產品覆蓋面更廣,涉及的人群也更多,更多是通過設立巧妙的機制來推動學習和成長。第三類是生態級產品,這個我們剛剛開始摸索。也就是說,京東的培訓除了對內,還可以對外。我們將幫助供應商和其他合作方更加電商化,另外,還將和高校合作,共同培養適合電商企業需求的人才,從而構建一個良性的生態圈。
互聯網思維給培訓帶來的價值
看到這兒,可能一些人會覺得“炫”,互聯網思維是不是有點太虛了?它到底能給培訓帶來什么價值?通過在京東的實踐,我們發現,互聯網思維的價值是:和傳統培訓相比,在減少一半費用、一半時間的前提下,保證培訓質量不變。這個邏輯很多人都不能接受,他們認為,如果費用減半,時間減半,怎么可能保證培訓的質量?但事實證明,用互聯網思維來做培訓,在節約成本和時間的情況下,質量很可能會變得更好。下面,我從四個方面來介紹一下京東的做法。第一是“有用”,第二是“少花錢”,第三是“少花時間”,第四是“心甘情愿”。里面有很多案例來佐證。
有用
培訓的客戶是誰?我發現很多培訓工作者都把HR體系的領導或者培訓體系的領導當成了客戶,很多報告做得很漂亮,但給學員的東西不漂亮,這是個大問題。我們認為,培訓的客戶是兩類人:一是學員,二是學員的上級。那么,如何才能體現有用?很簡單,在培訓之后,學員有沒有主動給你寫過感謝信(如果能抄送給上級,那是極好的)?這些感謝信是不是言之有物的?比如說得很具體——哪里好?對自己及部門有哪些幫助?有什么后續的行動計劃?有哪些真實的感受?所以,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你的培訓是否擁有很多粉絲,他們會不會對你表達由衷的感謝。
培訓客戶中,有些是專業人員,有些是管理者,有些是一線員工,不同人群有不同的需求。接下來,我將針對不同人群,來介紹一下我們的做法。
首先來看專業人員。在做專業力培養時,我們調研后發現,一些專業人員希望成為管理者。于是我們一開始也沒考慮太多,就圍繞“如何成為管理者”來設計培訓課程。但是,負責組織發展的領導說,其實我們希望這些專家能夠在業務領域踏踏實實地成長,而不是成為管理者。這該怎么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