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宣諭
(吉林大學 文學院,吉林 長春 130012)
大數據新聞在未來新聞傳播中的生存空間
宋宣諭
(吉林大學 文學院,吉林 長春 130012)
如今,數據新聞越來越頻繁地在國際頂尖媒體中出現,它是計算機技術、統計學和計量經濟學等學科與新聞傳播發展脈絡在現今時間點上的交匯。當兩條發展脈絡延伸到未來,新的交點產物就是大數據新聞。大數據新聞可分為大數據輔助新聞和大數據內容新聞,前者的優點在于其擁有定向有效傳播和多方向知曉,而后者在于進行概率預測和創造知識冗余,也正是這些優點促使大數據新聞的發生發展。但在大數據新聞真正到來前,媒體還要解決四個問題,包括數據來源問題、大數據思維運用問題、表達形式問題和媒體合作問題。大數據一旦形成后,也會產生一系列隱憂,解決這些隱憂需要大數據新聞制作者和受眾一同努力,讓大數據新聞能夠進一步完善發展,從而為社會帶來更多的傳播效益。
大數據;大數據新聞;大數據思維
2013年,來自大數據之父維克托邁爾·舍恩伯格的暢銷著作《大數據時代》出版了,大數據思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擴散,2013年也被媒體稱為大數據元年。可早在21世紀伊始,大數據思維已經在傳媒應用中萌生,一些國際媒體把精確新聞與計算機輔助新聞進行融合,并不斷在這種新聞制作中加入或多或少的大數據思維,制作出了數據新聞。2011年,全球編委會舉辦首屆“數據新聞獎”評選,51個國家和地區的286個媒體帶著自己的數據新聞作品參加,這標志著以數據驅動新聞制作的形式已經在國際媒體上得到普遍認可,大數據思維在媒體的新聞制作中開始嶄露頭角。但數據新聞只是精確新聞到大數據新聞的中間產物,三者的相同點在于都是以數據驅動新聞制作,通過群體數據反映問題及提出觀點,而核心區別在于大數據思維的運用程度,可見“大數據新聞”是如今數據新聞制作者未來的努力方向。
(一)大數據輔助新聞的定向有效傳播和多方向知曉
當大數據思維運用在新聞的傳播環節,就產生了能夠進行準確送達的大數據輔助新聞,然而大數據輔助新聞的優點不僅僅是作用于受眾,其效用是起到多方向知曉的功能。大數據輔助新聞在制作過程中會記錄每個受眾的所有訪問行為,如更傾向瀏覽哪種新聞,在某種新聞上的閱讀時間和在哪種新聞上進行了什么樣的評論等等,并將它們進行數據化和云計算以產生一個受眾的全面評價記錄,媒體可以根據評價結果對受眾推送理論上受眾將最喜歡的新聞,以提高傳播效果,受眾將加深與媒體間的黏性,媒體形象將得到提升,媒體獲得第一輪優化。當將媒體的所有評價記錄總和成為一個數據庫后,多方向知曉的效果開始形成。商業媒體可以將受眾的行為進行總結,并將所有受眾進行層次分類,將分類結果與廣告主共享,再將廣告像大數據輔助新聞一樣推送給特定的受眾。
(二)更具吸引力的深層新聞
(1)進行概率預測的新聞。新聞的真實性始終是新聞制作的第一要義,于是新聞只會對發生過或正在發生的事件進行報道,因為他們是真實的,新聞制作只要做到傳播時沒有偏差,真實性就可以保證。但對未來,大數據新聞將改變這一切,新聞對未來的看法會不局限于不負責任的臆斷,它會運用eviews等軟件對過去數據進行分析,可以得到無偏線性有效估計,可這種計量經濟學上的估計存在核心問題,那就是它用樣本數據估計總體回歸得到的概率預測有待商榷。可大數據解決了這一問題,數據的海量將樣本無限接近于總體,概率預測變得更加真實,即使數學預測無法確保因果關系,但如此真實的概率也可以給人們以足夠的參考。
(2)創造知識冗余的新聞。大數據新聞超越表層新聞的優勢在于能給人們帶來豁然開朗般的知識冗余。例如,通過大數據分析,社會學家艾伯特-拉斯洛·巴拉巴西得出結論,一個組織中,剔除了和組織中所有人有密切聯系的一個人對組織的不良影響沒有剔除了和組織外的很多人有密切聯系的一個人嚴重,這就是超出了以前我們認知的知識冗余。通過分析數據,并連接新聞事實,新聞可以呈現的不僅僅是“是什么”,還有“為什么是這樣”的知識冗余。這種評論性的結論之所以能在新聞中存在,因為結論背后有真實的數據作為支撐。能在新聞中反映出知識冗余的媒體會在媒體競爭中輕松獲勝。
(3)循環新聞。作為媒體,可以將原有的新聞內容進行數字化處理,將這些數據存儲在媒體的自有數據庫中,通過分析處理,得到知識冗余和概率預測,從而將舊聞變成新聞,將“數據廢氣”循環利用下去。制作循環新聞的主要挑戰在于,編輯能否具有從過去新聞中尋找到具有新聞價值的數據的能力和將過去新聞的文本轉化成數據的能力。循環新聞的優點在于,新聞的數據來源于媒體自身的“舊聞數據庫”,數據獲得成本小,且循環新聞將基本成為獨家報道。
(一)關于數據源的開放
中國媒體的數據新聞制作落后于世界頂尖媒體,大數據新聞的形成也遙遙無期,產生這種情況的首要問題在于媒體獲得數據相當困難,陷入了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困境。大數據新聞以數據為制作基礎,合理的數據來源是大數據新聞的制作保障,《華盛頓郵報》能不斷進行高質量數據新聞制作的前提在于美國政府做到了大量數據的有效統計與公開。先后建立的Fedstates.gov、USA spending.gov和Recovery.gov等國家數據公開網站,數據內容豐富并被多方面分類,還基于用戶的需求,網站上可以下載多個數據分析工具,網站還對數據進行監管,這樣的數據公開模式值得中國借鑒。
(二)關于大數據思維的應用
大數據思維就是把多方面的海量數據進行處理,得出發散性的結論,不同方面數據和結論之間存在不同程度的相關性,相關性最強的幾個因素將成為說明問題、得出結論的主要問題,這比單純地通過純數據說明問題要準確得多。大數據新聞的產生核心需要解決的問題在于媒體編輯不僅要有新聞素養,還需要有大數據概念和尋找并處理大數據的能力,這種多項能力編輯算是社會稀有人才,獲得他們是需要成本的,大數據新聞在實力雄厚的媒體中率先產生的概率更大。
(三)關于表達形式的下限
大數據新聞的真實性來自數據的真實,而讀者往往會質疑這些數據是否確實存在,這時的大數據新聞有必要展示數據以便讓媒體對這些數據的應用切實負責,也讓讀者可以求證。一旦大數據新聞要說明數據是在得出相應結論的過程中如何運作的,可視化的表達就顯得尤為重要。意圖把數據簡單地植入新聞是不可能的,海量數據在新聞中出現會讓新聞變得無比冗長。而時間線和圖表也只適合展示結論性數據,具體的大數據內容無法表達。上述問題最佳的解決辦法是大量使用鏈接功能,大數據新聞的數據將會在新聞背后潛伏,讀者可以在與新聞的互動過程中得到數據,一些有較強大數據思維的數據新聞媒體已經用這種形式的雛形來傳達數據本身和信息了,而這種以大量鏈接展示與新聞有關數據的表達形式是有基本要求的,這個要求就是以網絡技術為依托,傳統紙媒將不能合理地傳達大數據新聞。海量鏈接形式將成為大數據新聞的表達下限,這要求大數據新聞媒體需要把一定資源投入制作新聞的硬件和相應的技術人員上。
(四)關于媒體的合作
媒體制作大數據新聞要尋求多種合作,政府、機構和受眾都是媒體的潛在合作對象。例如,在2014年春節期間,央視就和百度搜索合作,推出《據說春運》這檔節目,用大數據思維和LBS技術向受眾展示了和春運有關的信息,但這種與機構的合作往往是有一定實力的媒體,這些媒體有資源和機構互惠互利。但如果媒體實力尚不足以應對資源要求,由于大數據新聞的制作成本高于普通新聞,大數據新聞形成前所面臨的上述三點挑戰也都對媒體自身資源有具體要求,實力不足的媒體最好的辦法就是尋求一種沒有投入的合作——眾包。在現今,數據新聞已經運用這種以大眾力量服務自身的方式來不斷發展自己,最典型的例子是數據新聞中文網。一群數據新聞愛好者在這個網站上分享數據新聞的相關資源,包括優秀的數據新聞本身、數據新聞制作工具的介紹和個人對數據新聞的思考與認識,正是眾包在推動數據新聞中文網的發展。眾包這種媒體和受眾進行合作的形式有效節約了資源,在未來,擁有一定實力的媒體可以通過眾包來降低大數據新聞的制作成本。那些實力不足以應對大數據新聞成本下限的媒體,亦可以通過眾包來實現大數據新聞的制作,眾包將是未來助力大數據新聞出現和發展的重要力量。
(五)關于大數據新聞傳播可能產生的隱憂
大數據新聞有其固有的優點,正是這些優點在吸引著我們去靠近它,去不斷努力發現要實現大數據新聞前還需要克服的種種挑戰,并想方設法去尋找這些挑戰的解決辦法。但大數據新聞也一定會存在一些固有的缺點,這些缺點會對社會和大數據新聞本身產生一些隱憂,這些缺點同樣值得我們去尋求辦法加以修正和不斷思考。
(1)大數據新聞的錯誤產出。大數據新聞在制作過程中,一個隱憂會始終干擾著媒體的大數據新聞制作者和大數據新聞本身。大數據新聞應該是一種“精美的少數派報告”,制作過程中的疏忽和錯誤將影響大數據新聞的結論,產生錯誤的概率預測或知識冗余,這相當于傳播一條引經據典的假新聞,勢必對社會產生不好的影響,反過來對媒介形象也會造成毀滅性打擊。然而在制作大數據新聞的過程中卻極其容易產生錯誤,例如,大數據的選取會存在遺漏或多余的不恰當可能性,大數據雖然有海量數據,但畢竟是接近總體而非能夠替代總體,有概率發生少量有效數據沒有被納入大數據,而大數據卻集體無效。雖然出現這種情況的機會極小,但更多的數據遺漏情況是發生在大數據新聞制作者沒能把所有顯著數據類型都考慮到。
(2)數據產權與數據隱私的矛盾。大數據新聞在傳播一段時間后,機構會去重視新聞中數據的產權問題,受眾則會開始關注這些數據可能帶來的隱私危害,即通過網絡和大數據新聞的數據富集,人們可以較容易地了解他人的隱私,這點也正是維克托邁爾在繼《大數據時代》后出版的《刪除》中重點討論的擔憂,是大數據新聞可能帶來的社會隱憂。而機構對數據產權的越發看重和受眾對數據隱私的越發擔憂會產生相沖的矛盾,最終會加劇社會矛盾。數據的產權問題和隱私問題之所以會產生,本質上在于大數據記錄的是每個個體的某個行為或某個想法,總結并存儲大數據的機構會越發重視數據的可收益性,不會主動刪除數據以減少自己數據庫的競爭優勢,從而增加了數據保存時間甚至到永久。
(3)數據與新聞的兼容難題——去故事化和大數據新聞的曲高和寡。除了上述大數據新聞可能帶來的傳播與社會隱憂,受眾對大數據新聞的反應也許會阻礙這種傳播模式的發展。人們先天就有樂于接受簡單事物的偏好,新新聞主義對新聞傳播的啟示正是向人們強調了這一點,大數據新聞的出現是為了解讀新聞的內在價值,而不是去美化新聞的故事性,這一點帶來了重要的“遺憾”,大數據新聞中沒有調動受眾的興趣要素。動用更多資源塑造的大數據新聞雖然比表層新聞更有價值,但如果受眾中追求故事化和娛樂化的受眾占有比重更大,大數據新聞不得不面對沒有市場的窘境。這種情況最終會表現為成本不能回收或利潤小于其他帶有故事性和娛樂性的新聞,制作大數據新聞的媒體源將無法獲得理想的收入,也就無法把足夠的資源再次投入下一輪大數據新聞的制作中。大數據新聞也將終結于自身的曲高和寡。因此,大數據新聞將會在擁有豐富資源稟賦的發達國家和新聞業務發達的國家中率先出現,至于能否長時間存在下去,取決于該國是否有良好的受眾素質,同時那些受眾環境并不理想的國家能夠復制大數據新聞的傳播模式,但沒有條件做到將大數據傳播模式維持發展下去。
即使大數據新聞也許會帶來一些不可調和的隱憂,但其固有的優點所帶來的效用要遠遠超過隱憂所帶來的損失。受眾在閱讀新聞的同時,不僅能獲得表層新聞所帶來的信息,大數據新聞帶來的概率預測和知識冗余勢必會影響受眾的思想,相當于對受眾進行一次系統的教育,讓受眾獲得更多。我國新聞媒體在數據新聞制作的競爭中處于后發,但沒有顯著的表現出后發優勢,這證明媒體的傳播形式創新是要先知先覺的。大數據新聞就媒體自身而言,是未來的新聞也是一種新的傳播形式,從理論上講,它將帶來不可估量的傳播魅力,媒體率先應用大數據新聞將會搶占未來新聞制作的制高點。相信在未來,大數據新聞會不斷發展,并為社會帶來更多的效益。
[1]維克托·邁爾-舍恩伯格,肯尼斯·庫克耶.大數據時代[M].盛楊燕,周濤,譯.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2]史安斌,廖鰈爾.“數據新聞學”的發展路徑和前景[J].理論前沿,2014(2).
[3]喻國明.從精確新聞到大數據新聞[J].青年記者(下),2014.
G206
A
1674-8883(2015)24-0026-02
宋宣諭,吉林大學文學院新聞學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