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振寧 董成雙
(青島農業大學,山東 青島 266109)
新媒體背景下紀錄片的傳播特性研究
袁振寧 董成雙
(青島農業大學,山東 青島 266109)
在如今這個信息化高速發展的時代,電視、互聯網這些新媒體在人們生活中的利用也越來越頻繁,在這樣的大背景下,紀錄片想要得到持續、穩定地發展,就一定要在利用互聯網等媒介的前提下結合其自身的優勢和特點,使得紀錄片能夠將其獨到之處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以增加其自身的可接受性。堅持紀錄片紀實的特點,將歷史事件真實地呈現給廣大觀眾,與此同時,還要進行創新,在傳承其原有模式優點的同時創造出更多吸引人眼球的題材和內容,這樣才可以在這個信息泛濫的環境下,做到不被時代潮流所淹沒。本文就新媒體背景下紀錄片的傳播特性做簡要的分析和研究,希望可以對當下我國紀錄片的發展提供一定的參考價值,并帶來一定的幫助。
新媒體;紀錄片;傳播特征;研究
隨著近幾年來新媒體的飛速發展,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都有了極大的改變,新媒體這一新型媒介也逐漸成為當代社會的一大趨勢。迅猛發展的新媒體同時也為紀錄片提供了一個全新的發展和傳播環境,使紀錄片走向了大眾化、媒體化、開放化的新型道路。與此同時,紀錄片也日益走入廣大觀眾的視野,并漸漸成為大眾關注的熱點,其發展形勢一片大好。在這樣的大前提下,紀錄片更應該充分利用當代新媒體的發展和傳播優勢,切實提升其本身的質量,并加快其傳播速度,進而達到紀錄片自我改革、自我發展、自我提升的終極目標。
(1)從官方記錄轉變為全民記錄。在相關技術未發展成熟前,紀錄片的錄制、制作、播放耗資巨大,一般人根本承受不起,所以以前的紀錄片難免存在被壟斷的情況。現在隨著各類新技術的發展和創新,大大地降低了紀錄片的各種成本,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人投身加入到紀錄片的錄制、制作的隊伍中,這無疑打破了先前其被壟斷的情況。而且,現在紀錄片的一系列過程都與新媒體完美結合,這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紀錄片的發展。同時,以上敘述的內容都充分說明了紀錄片從官方記錄轉變為全民記錄,這不但可以增加相關的題材和資料,還可以吸引更多的觀眾。
(2)從宏觀敘事轉變為微觀敘事。現在的手機、平板等電子產品都有拍攝這一功能,而且拍攝效果都很不錯,所以現在每個人都能夠完成紀錄片的制作了。同時,因為紀錄片的制作方法在不斷改變,其所記錄的事件也隨之不斷地變化,由先前的宏觀敘事漸漸轉變為微觀敘事,而且個人情感的紀錄片占了主導地位。這樣的轉變無形中使得紀錄片與觀眾之間的距離縮小了,作品比較容易引起觀眾的心靈共鳴。除此之外,微觀敘事還有一個優點,就是它能夠放大生活中的細微小事,從而更好地深化作品的主題。
(3)紀錄片轉播受眾的轉變。現代人們的生活已經離不開網絡了,它在現代社會中扮演的角色越來越重要,具有良好的時效性和廣泛的傳播性。紀錄片通過網絡這一平臺與新媒體完美結合,成功地吸引了眾多觀眾的注意,同時也成為眾多網站突破點擊率的新型作品。而且,紀錄片的受眾對象很廣,來自不同區域和擁有不同的身份,這一點使廣告商家也愿意贊助紀錄片,從而對于紀錄片的拍攝和轉播都有一定的幫助。
(1)紀錄片的生產之美。借著網絡的快速發展,紀錄片也迅速發展,其中微型紀錄片越來越成為觀眾喜愛的作品。而且,微型紀錄片具有親民、真實等眾多優點,成為社會各階層群眾關注的熱點,漸漸往草根化的方向發展,并漸漸改變了傳統的傳播媒體對審美的定義和追求。
(2)紀錄片的接受之美。當代的審美要求已經不同于舊型的審美要求了,大眾化的審美需求才是現代最為重要的。這一新型的需求就要求審美主體和受眾之間必須擁有較近的心靈距離,這樣才有利于紀錄片被廣大受眾所接受。這樣的近距離不但轉變了以往的審美觀和生活觀,而且也符合了紀錄片大眾化的新時代需求。
(1)通俗化的傳播方式。隨著新媒體的飛速發展,紀錄片通俗化的傳播方式也漸漸實用起來。這種通俗化的傳播方式使得紀錄片的觀眾不再限制為固定的社會階層,而是慢慢擴大了其受眾范圍。這種通俗化的傳播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使紀錄片的傳播愈加的通俗化、細致化,從而進一步讓廣大觀眾更加樂于接受并認可。
(2)開放式的傳播方式。我們現在所處的是一個開放式的新型時代,凡事都提倡民主及自由。在新媒體盛行的時代中,紀錄片采用的也是開放式的傳播方式,其與觀眾間進行的交流和互動是自由、開放、無限制的,這很好地提高了受眾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能夠更好地接收廣大受眾的意見和建議,從而達到提升紀錄片質量和傳播效果的目的。而且,開放式的傳播方式可以同時滿足受眾的多種需求,并豐富紀錄片的多重特色,從而展現紀錄片的獨特影響力和魅力。
在新媒體廣泛應用的這一大背景下,現代紀錄片的傳播對象、傳播形式、傳播特征等眾多方面都發生了許多的改變。現如今,新媒體和紀錄片兩者間的完美結合不但有效改變了觀眾的審美觀念,同時也為今后紀錄片的制作提供了有力的技術保障,從而為紀錄片今后的順利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所以,我們應該充分地利用當今新媒體的各大優勢,切實為紀錄片后期的發展帶來有效的幫助,以促進紀錄片的多方向傳播。只有這樣,紀錄片才能在真正意義上提升自身的制作質量,并更好地為廣大觀眾所接納和認可,從而有力地促進紀錄片朝著長久、穩定的方向發展。
[1]賀艷,梁珂.試析新媒體背景下紀錄片的傳播特性[J].重慶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04):104-107.
[2]周勝,安立國.新媒體背景下紀錄片的傳播特性研究[J].西部廣播電視,2014(22):70.
[3]趙澗石.基于新媒體環境下紀錄片的傳播特性研究[J].科技傳播,2015(18):15-16.
[4]張昊.新媒體背景下我國紀錄片的網絡化傳播分析及展望[J].新聞傳播,2014(11):61-62.
J952
A
1674-8883(2015)24-0036-01
袁振寧(1984—),男,就職于青島農業大學農業傳播與教育技術中心,研究領域:影視傳播,影視美學。
董成雙(1961—),男,教授,就職于青島農業大學農業傳播與教育技術中心,學科領域及研究方向:新聞傳播學-農業科技傳播,影視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