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 媛
(長春醫學高等專科學校,吉林 長春 130031)
新媒體時代大學生人文素養教育研究
薛 媛
(長春醫學高等專科學校,吉林 長春 130031)
大學生是民族的希望、國家的脊梁,他們的人文素養直接關系到國家的命運。在新媒體時代下,大學生的人文素養受社會媒體的影響較大,同時他們獲得人文知識的渠道有了很大的不同。本文基于新媒體時代的背景,將試著分析新媒體時代大學生的人文素養現狀、影響因素和提高大學生人文素養的途徑。
人文素養;大學生;新媒體時代
當代大學生人文素養的問題,已經引起全社會的關注。從1994年清華大學的朱令事件到2013年的復旦大學投毒事件,在微博等社交媒體上都有著相當高的熱度。人們不禁對大學生做出這種有失道德的事情感到唏噓。這一個個血淋淋的案件,敲響了大學生人文素養亟待提高的警鐘。人文素養的培養,不應該隨著學歷的增高而減弱,一旦一位高學歷的人才缺失人文素養,那么他的知識技能很可能成為實施不良行為的工具。全面發展是新媒體時代對大學生提出的要求,所謂全面發展,不僅包括科學知識和動手技能,還包括道德素質,以及對社會的責任感。在大學階段,學術教育和人格教育要兼顧,培養學生的愛心、包容心和尊重他人的意識,知道什么是君子所為與不為,避免悲劇的發生。
大學是培養學生專業技能的時期,也是為社會和國家造就人才、輸送人才的地方。在21世紀,中國要想實現民族的偉大復興,一方面經濟和科技要有競爭力,同時文化方面也不能成為短板,要有一定的積淀。而國家的人才是文化積淀體現的載體,也是中華文化的傳播者。這就需要大學在培養學生時,不僅要注重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傳授,還要加強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不一定非要“朗朗少年味、翩翩君子風”,至少應該做到行得正、坐得端。
人文素養是一個綜合性的概念,它與學歷無關,是一種軟實力,也是精神層面和道德素質的體現。所謂人文素養,是以人文知識和技能為基礎的,是人的精神狀態的體現。人文知識是對社會和文化的認識,人文技能是指運用人文知識的能力,而人文精神是內心的、本質的體現。三者相輔相成,是人文素養的基本結構。
加強培養大學生的人文素養的重要性,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提高對自我的認知度,促進內心和外界的和諧。大學生認為素養的提高,有利于增強自身的認知度,不因外界的誘惑而迷失自我,也不因自身的弱點而自責或者嫉妒,能夠使內心和外界處于一種平衡的狀態。在這種平衡狀態下,大學生更容易感到幸福感,也會用愛和包容去面對這個世界。不因自己的優越而沾沾自喜,也不因自身的短板而自怨自艾。
(2)提高對他人的接受度和包容度,促進人際關系的和諧發展。良好的人文素養具有很強的人格魅力。這類大學生懂得包容他人、能夠接受不同的理念,尊重并平等的對待他人,擁有較好的人際關系。而良好的人際關系,無論是在學校還是社會,都有很重要的作用。
(3)提高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促進社會的發展。培養大學生的人文素養,從大局來看,能夠促進個人和社會的和諧,提高大學生對社會的責任感,避免發生報復社會等事件。個人在社會中生存中,社會的好壞是由個人決定的。大學生人文素養的提高,能夠促進社會的和諧發展。
(1)大學生人文知識缺失,城鄉之間存在一定的差距。由于受到應試教育和家庭環境的影響,大學生的人文基礎知識存在著一定的缺失,并且城鄉之間有著一定的差距。很多大學生對于歷史以及地理知識知之甚少,社會和歷史責任感低,缺少對國家的認同感和自豪感,容易被某些公知的理論洗腦。沒有人文知識做基礎,知識面較窄,找不到自己的興趣,談吐沒有吸引力。從藝術的角度來看,城鄉差距較大。由于教育設施條件的限制,很多大學生的音樂以及美術基礎極度缺乏,在面對有這些優勢的學生時,沒有自信將會不利于大學生心理的健康發展。
(2)大學生價值取向存在缺陷,道德觀念較弱,心理素質較差。在新媒體時代,大學生的價值取向受到了極大的沖擊,拜金主義和攀比之風在校園內盛行。有部分大學生將金錢當作唯一的追求,為此不惜做出傷風敗俗、見利忘義之事。同時由于受到新媒體傳播的社會風氣影響,大學生的道德觀念較弱,考試作弊等現象時有發生。此外,現在大學生的心理素質普遍較差,嫉妒心較強,包容心較弱。對自己沒有明確的定位,人云亦云。
(1)學校和大學生不注重人文素養課程。從當前對大學生的教育來看,很多大學都開了思想道德教育、禮儀與溝通教育的課程,但是很多學生都將這類課程當作水課,可上可不上,因此并沒有達到提高學生素養的效果。這種現象發生的原因主要由三個:一是學校的不重視和考核制度的不完善。二是教師的人文素養不夠,對課程不重視,僅僅是念準備好的幻燈片,無法吸引學生。三是學生認為這些課程對于以后的工作沒有幫助,便草草地應付了事,這也與學生經歷的應試教育制度相關。
(2)新媒體時代的價值導向,使得大學生對人文素養缺少正確的認識。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大學生人文素養的缺失還跟社會風氣和社會的價值導向相關。新媒體的出現使人們的生活更加豐富和便利,同時也有一定的負面影響。因為扶老人而被訛錢的事件屢見于各新聞門戶,由于受到整個社會風氣的影響,很多大學生由于擔心受到敲詐,還選擇對摔倒的老人視而不見。此外,拜金等社會風氣的傳播,也讓大學生對人文素養缺少正確的認識。
(3)新媒體時代的人文知識獲取,使得大學生缺少深入的了解。在新媒體時代,大學生獲取人文知識的渠道主要是通過微博、微信等平臺,來關注一些相關的公共號,通過平臺推送的內容,來了解人文知識,而這些知識的來源是否可靠,并不進行考證。而這些平臺為了吸引關注的人數,往往會推送一些沒有依據的知識。并且,現在大學生的閱讀習慣偏向于簡短化,長篇文章很難引起大學生的閱讀興趣,這就決定了現在大學生獲取的人文知識是片段性的,不完整的。這樣淺顯的閱讀,使得大學生無法深入地了解人文知識的內涵,更達不到提高自身人文素養的效果。
(1)轉變教育理念,注重對大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為了提高大學生的人文素養,學校應該轉變教育理念,科學素養和人文素養共同培養。在大學生的課程設計中,提高有關人文素養的課程,選拔這方面專業的老師,完善相應的考核制度,培養學生學習這類課程的興趣,并引起學生對自身人文素養的重視。學校在課程的設計中,應減少陳舊和實用性較差的專業課程,同時增加藝術學、心理學、歷史學、美術學等課程。教師在授課的過程中,應該將幻燈片當作輔助工作,而不是單純的照本宣科,采用靈活的教學方式,增加與學生的互動,增強課堂的趣味性,引起學生的興趣和共鳴。
(2)營造校園良好的人文氛圍,滲透人文理念。大學校園是一個開放的、人性化的地方。學校的氛圍會對學生的行為和思想產生很大的影響。而良好的人文氣息,能夠增加學生的活力、開拓學生的思想。因此,為了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學校應該開辦多姿多彩的文化節,吸引學生的參與。在參與中,通過與他人的互動,潛移默化地學習人文知識,提高人文素養,增強對社會和國家的責任感。例如,舉辦美食節、歌唱比賽、話劇表演、社團文化節等,讓學生有平臺去展現自己,去發現自己的興趣,進而拓寬自己的社交圈,而不僅僅是鉆研學術。營造良好的校園人文氛圍,在互動和交流中,向大學生滲透人文理念,提高大學生的人文素養。
(3)利用新媒體,搭建培養大學生人文素養的平臺。隨著網絡的發展和智能手機的普及,大學生利用手機和電腦的時間也越來越多。針對這種情況,學校可以推出各種線上的人文趣味學習課程,如美術鑒賞、歷史文化等。在課程中,一定要注重趣味性,讓學生愿意去參與、去學習。同時,針對學生閱讀偏簡短和可視化的現象,學校可向學生定期推送關于某一主題的文章。學校文章的推送一定要區別于普通的公共號,做到有據可考,不能為了吸引學生而抄襲網上的段子。對于那些沒有來源的知識,可開辟趣味閱讀板塊,并向學生講清楚情況,這也有助于學生培養誠信的品質,提高學生的道德感和責任感。
大學生是國家的中堅力量,提高大學生的人文素養是國家、社會共同的任務。在新媒體時代,大學生張揚個性、開拓思維,同時也更加容易受到社會的影響。學校和教師要注重對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提高大學生的人文素養,保證學生的全面發展。
[1]董美秀.新媒體時代“90后”理工科大學生人文素養發展研究[J].山東商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5(04):77-82.
[2]王雁. 21世紀中國大學生人文精神問題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0.
[3]王箭飛.電視媒體對大學生價值觀的影響及其對策研究[D].西南大學,2013.
[4]段偉斌.新興媒體價值取向對90后大學生思想的影響及對策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3.
[5]王麗,張彩霞,孫佳明.對大學生人文素養教育的調查與研究[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11(06):15-16.
[6]張明海,龍獻忠.云傳播時代大學生信息素養教育創新研究[J].圖書館,2014(05):99-101,106.
G641
A
1674-8883(2015)24-0050-02
薛媛(1981—),女,吉林長春人,碩士,長春醫學高等專科學校講師,主要研究方向:文學。